栗树村葫芦(白台子镇孙家峪村)

“邓大爷,我们来收葫芦啦!”邓庆国闻声,急忙穿着拖鞋从屋里跑了出来。“你们可来啦!快看看我种的葫芦多大。刮葫芦皮时,每一个我都刮得可仔细了。”邓庆国从自家摆满了葫芦的炕上拿起一个约半米高的葫芦向大家展示。

栗树村葫芦(白台子镇孙家峪村)(1)

村民清点自家葫芦数量。李进媛 摄

邓庆国是锦州凌海市白台子镇孙家峪村的村民。孙家峪村共有6户贫困户,2016年,这6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为了防止贫困户返贫,进一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今年年初,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多次来到孙家峪村进行考察,结合实际情况后决定为村民们免费提供葫芦苗,待到葫芦长成后再以小葫芦一个2元、大葫芦一个2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

“看似是让村民种植葫芦,实则是为了将非遗文化中的葫芦工艺融入其中。”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项目传承人李瑞群向大家介绍,葫芦刻绘历史悠久,2008年,我国传统手工艺葫芦雕刻,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葫芦工艺品更是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礼品远销韩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市场前景广阔。

“如果葫芦种好了,下一步研究院计划派专业团队到村里教村民在葫芦上雕刻、烙画,进而带动村子形成集葫芦种植、绘画加工、艺术品出口为一体的葫芦文化产业链。”孙家峪村驻村第一书记齐光宇说,现在回收一个小葫芦的价格是2元,如果村民掌握了这门手艺,经过工艺精修后的小葫芦可以瞬间涨到6元甚至是10元,整个过程不需要村民们花一分钱。“村民们不仅能扛起锄头,还能拿起画笔,在挣钱的同时让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获益,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前期的商讨、规划后,5月10日,研究院便将培育好的300余株一类优质葫芦苗送到了孙家峪村,根据村民家中的经济情况及个人种植意愿,将这些葫芦苗分给了32户村民。邓庆国家就是其中一户。

栗树村葫芦(白台子镇孙家峪村)(2)

邓庆国家种的葫芦。村民供图

“说是免费给我们葫芦苗让我们种,到时候有人会来收。把苗送来以后就教我们怎么种葫芦。我也没种过葫芦,到底能不能种活啊?真能有人来收吗?”就这样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邓庆国在研究院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种下了自家的50株葫芦苗。

由于是头一回种没有经验,葫芦苗种下后,邓庆国却慌了神:用不用施肥?会不会招虫子?多久浇一次水?为了能够及时解决村民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院工作人员当场用微信建了一个“葫芦群”,把分到葫芦苗的这32户村民都拉了进来。平日,村民们就在微信群里互相交流种植经验,专家也会不定期地指导大家如何能把葫芦种得更好。邓庆国说:“这个微信群可老方便了,平时还有专家发种葫芦的视频,我就跟着视频里面学。我们摘完葫芦,群里还教我们怎么刮皮。”

栗树村葫芦(白台子镇孙家峪村)(3)

邓庆国摘葫芦。村民供图

12月3日,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孙家峪村,第一户便到了邓庆国家。邓庆国早早地就把自家摘下来的葫芦按大小依次摆好,等着研究院的人来清点回收。

“大爷,严格来说,这些葫芦的个头并没有达到大葫芦的标准。”李瑞群对邓庆国说:“但是第一次种能种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这些葫芦中个头稍大的,我们就按照大葫芦来收了,大的一个20元,小的一个2元。”邓庆国家的葫芦,大的小的加起来有180个,共计800元。

栗树村葫芦(白台子镇孙家峪村)(4)

李瑞群指导邓庆国如何刮葫芦皮。李进媛 摄

拿到钱的一刻,邓庆国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居然真的能靠种葫芦挣钱,明年我一定能种得比今年好,争取比今年挣的还多!”

此次葫芦回购,32户共收回小葫芦500余个,大葫芦近300个,共计分发给村民7000余元。看到真金白银落入自家的口袋中,村民们争相报名明年的葫芦种植名额。村民王大姐说:“真是太感谢研究院了,给我们免费提供葫芦苗帮助大家增加收入。听说明年还有老师来教葫芦绘画,我还得认真学习,这样就能挣得更多了。”

此外,据李瑞群介绍,研究院此前调研时,每一次来这里都是漫天黄沙、尘土飞扬,除了发展葫芦文化产业链,种植葫芦还能提高环境质量,如果大面积种植葫芦,打造绿色生态园,可以较大程度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

(责编:李进媛、汤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