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

于都

唢呐

来自客家文化的非遗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江西省于都县吧~

于都县

于都县(Yudu County)地处江西省赣州市东部,江西省南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

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截至2017年,全县总面积2893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111.5万人。县政府驻贡江镇,县城距赣州市65千米,距省会南昌市422千米。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营分设阳都县(280年改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乡分设安远县。

五代时分设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将瑞金监升为瑞金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设会昌县。

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2)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3)

于都美食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4)

于都土特产有峡山道菜、岭背柿饼、梓山酱油、盘古山番薯干、绿茶、禾丰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艺品有唐三彩工艺品等。

独特的饮食文化:境内有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特色小吃有:薯粉饺子、禾丰珍珠粉是于都的传统名点,眉公酥是于都的传统茶点。烧麦、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黄元米果、索粉、炒花生、盐花生、云片、瓦角酥、烧卷子、柿饼、擂茶等是于都的特色小吃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5)

于都烧卷子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6)

禾丰珍珠粉

于都禾丰珍珠粉,用大米制成,是于都特有产品,主产禾丰等乡镇。

首先将优质晚米浸泡12小时,磨成浆,磨得越细越好,用一块白布垫在草木灰上,把浆过滤,待水滤干,将粉块晾晒,进行筛制。持糠筛者不停地旋转,粉在筛内象滚雪球似地逐渐增大,待有绿豆般大小时,倒入另一米筛中过筛,留在米筛的颗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后倒在白布上,用鹅毛轻轻拂开晾晒干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吃的时候,先将清水烧沸,将珍珠粉徐徐撒入,边用筷子搅动,见珠粒沉入锅底即可捞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胀成半透明状,然后捞出,兑入鸡鸭鱼肉等汤,和以佐料即可吃了。禾丰珍珠粉味美滑溜、营养丰富,似珍珠一般。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7)

于都唢呐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8)

简介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9)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是江西省的传统民间音乐,由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

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的唢呐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在唢呐手数量上,据不完全统计,于都全县有1000多名。

唢呐,为簧管乐器,由哨、气牌、芯子、柏木构成,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发音响亮而雄厚,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

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0)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1)

音乐特色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2)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人称唢呐为“鼓手”,实为“吹鼓手音乐”。

其乐器以扁鼓和唢呐为主,配以锣、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冇声冇息蛮难过。”

于都客家唢呐有木管唢呐、铜管唢呐、铝管唢呐、锡管唢呐。木管的唢呐音质柔和、铜管的音质响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铝管和锡管唢呐。

于都客家唢呐分为大、中、小以及“辣子”4种。

小唢呐欢快、优雅;中唢呐高亢、激昂;大唢呐粗犷、气派;“辣子”音高、尖细,吹奏时很费力。用得最多的是小唢呐和中唢呐两种。

于都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据调查,唢呐老曲调有280多个。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喜调轻快、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3)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4)

演奏方式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5)

吹奏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

演奏分路行、坐吹两种。

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对吹的曲牌有《公婆调》、《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二百人在一起同吹一支曲子,也即大合奏。这时,激越而气势磅礴的演奏,会把整个场景推向高潮。置身其境,你会感觉到一种精神在升华,因为这是壮美和力量的汇合,是客家人勇敢顽强、开拓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现!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6)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7)

2018年江西省非遗展览上于都唢呐的表演

赣州市于都县客家戏(客家先民南迁传入赣南)(18)

于都唢呐

悠扬地吹啊

这日子

也过得漫长

我期待着它吹响胜利、欢庆、和团聚的号角时

整个村庄

都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