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滕州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属地滕州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枣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枣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滕州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枣庄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地

滕州市

类别

民间文学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泰沂山山脉,西滨微山湖,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海拔最高点596.6米,最低处33.5米。境内的界河、北沙河、城河、郭河等河流自东向西入湖。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属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滕州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民国《滕县续志稿》记载:“滕错壤山湖间,幅员四百余里,上达燕冀下接江淮冠盖通衢重地,南北一大关键也。”今日的滕州已建成以市区为中心的交通网,拥有铁路、公路、水路三大运输体系,京沪铁路、京福高速路、104国道和5条省级公路通过市境,市镇纵横交错,沿湖港口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滕州历史悠久是古代东夷族后裔——滕、邾、蕃等民族的摇篮和始祖的发祥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历史上曾被誉为“东方君子国”。炎黄之战后,黄帝率族东来,即封其第十子于滕,由此诞生了古代滕州境内的滕国、薛国、小邾国。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是颗圣墨子和百匠祖师鲁班的故里,同时还养育了造车的奚仲,施善政的滕文公,养客三千的孟尝君,“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取长补短”、“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等成语和典故皆处于此。这为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优势。

分布区域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不但滕县地区城乡家喻户晓,山东省、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流传。

历史渊源

关于山东龙(即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省内各地都有,但所说起源地不同,故事也有较大差异。起源于滕州市东郭镇小坞沟村的传说,人物、地点具体,故事虽众多,但主干清楚,由此,山东龙的传说当起源于滕州。

基本内容

现搜集整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12篇,3万余字。下面选取的一篇,较为完整,基本具备传说的全貌。

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很久以前,小坞沟还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庄东的两间草屋里住着李老好夫妻俩,两人又勤快又贴心,日子过得很宽余,只是妻子都三十岁了还没开怀,一提这,两口子就长出气。

有一天,媳妇说“有了”。李老好一听,喜得一蹦多高。打那,他不让媳妇做饭,不让媳妇干活,任么也不让媳妇干了,妻子动一动他都怕“闪了”。这样侍侯了十个月十二个月,一直到了满二十四个月。这天,天黑得跟锅底样,风也大雨也急,霹雷闪电。媳妇要生了,在床上疼得翻打滚。李老好把攥着心,瞅着媳妇的下身。时间不长,就见妻子的肋下边裂开一道缝,从里面钻出一条小黑龙来。小黑龙一落生,在床上扑扑摇摇,身子眼见得长大。妻子本来就半死不活,见生了个怪物,就一口气不来,吓死了。李老好盼着媳妇生养个传宗接代的,哪想生出个妖孽,还吓死了媳妇,你说他那个恨呀。他咬牙切齿,举拳头就砸。那小东西有灵性,它呼地跳上梁头,把身子盘在上面,摇头摆尾,吱吱地叫。李老好又气又急,顺手从箔幛子上摸了把镰,照小黑龙就劈。小黑龙一闪,尾巴被削掉了。小黑龙急忙窜出屋门,旋在院子上边,只转圈子,不肯走。他还没来得及看他娘一眼呢!在家还没呆上一个时辰呢!他想,老爹为何不容我?干么要往死里劈?又一想,这也难怪,虽然是亲娘生的,可我是龙不是人,人和龙不是同类,这里原不是自己该住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头朝着草屋点了三点,算是向爹娘拜三了拜,就驾着云腾着雾,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小坞沟村,向东北方向去了。

小黑龙在天上行了有几千里,低头看见一条弯弯曲曲的大河。仔细再看,这里山清水秀,是个安身的好去处。于是按落云头,一头扎进江里。

这江叫白龙江,由一条白龙镇守着。这时,白龙正在水府里闭目养神,忽然听到水响,睁眼一看,见是一条秃尾巴黑龙进来了,心里就不高兴,说:“哪里来的黑小子!怎么连个屁也不放就进来了?”说着伸过爪子就抓小黑龙。小黑龙往旁边一闪,当时也来了气,说:“你这个熊玩意儿,真不是东西,你嘿唬谁?老爷们来你门上,不以礼相待倒也罢了,怎么还以武力相欺?你仗着在你门上怎么着?”两个人没捭挣几句,就在水里打了起来。小黑龙年幼力小,没过几招,就气喘嘘嘘,支撑不住了。他虚晃一爪,抽身钻出水面,变作一黑衣少年,急忙窜了趟子。

小黑龙慌不择路,进了山套。正走着,突然被绊了一跤,低头一看,是个老头躺地下,旁边还放着药铲、褡裢。他趴下,贴老头胸脯一听,心还跳动,就赶紧抱起来,走到背风的山旮旯里放下,弄点水给他喝。不大会,老人醒过来,睁开眼,见一个一身黑打扮的年轻人蹲面前,心里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扶着地爬起来,向小黑龙就要下跪。小黑龙慌忙拉起他,问:“老人家,这荒山野岭的,您怎么躺在这里?”

这老头是山东人,因家里连年干旱,又逢兵荒马乱,在家实在无法生活了,便出关,来到这深山老林,靠采药、挖参过日子。后来,在白龙江边盖了一间茅草屋安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手里也有了些积蓄,就想再挖些参,多积点银子好回山东老家。今儿他一早进山,挖了一棵大人参,很值些银子,不想在下山的路上被强人一棍子打昏,劫去了人参。

小黑龙听老头一说,更觉得近乎,说:“大爷,俺也是山东人,家在滕县小坞沟村。”老人说:“这可好了,咱是老乡,更不外气了。走,到我屋里啦呱去。”老人的茅屋离这里不远,不一会就到了。老人置办了菜饭,拿过好酒,二人对面落座,边喝边啦。啦起呱来,自然是家常里短。说起家,小黑龙就掉下泪来。老人就疑痒,问:“你有什么心事?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小黑龙就一五一十如实说了一遍。不说便罢,一说,老人扑嗵跪下就拜:“小老儿肉眼凡胎,不识上仙真面目,该死该死。”小黑龙急忙扶起老头,说:“老人家,我虽说是龙,但是有家有姓,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不是和您一样吗?你可别害怕。”小黑龙又说:“什么仙不仙的,说起来,我还不如你来,你老人家好孬有间茅草屋,可我连个安身的窝也没有。我离水不行,这条河不孬,可惜被白龙占下了。那个小龟孙不让我住,打又打不过他。”老头听他这么说,也不害怕了,说:“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小黑龙想了想,说:“您倒是能帮我大忙,只是您上了年纪,不好麻烦您。”

“可甭这么说,出门在外,老乡不帮谁帮?再说啦,你救了我,我还没报答唻。”

“老人家,那白龙虽说武虎,您要帮我,咱两个还打不过他一个?”

“哎呀呀,上仙说哪里话来,我不会腾云驾雾,又不能呼风唤雨,怎么能沾它的边?”

“这我知道。您只需这么这么……就行了。”

听小黑龙一说,老头笑了,说:“这个不难,咱就这么办。”

第二天,他们准备妥当,来到江边。小黑龙跳进江,现了原身去找白龙。白龙和黑龙一照面,就哈哈大笑,说:“我手下败将,又来送死?”

小黑龙说:“你小子别狂,今儿还不知是谁输谁赢。我要是再败给你,我就服服帖帖躺地下,要杀要剐由你。”

白龙量仗着他不是自己的对手,也说大话:“你要是赢了我,我立马走人,这条江就是你的一亩二分地了。”

两人击手打掌后,就拉开架式打起来。他们俩上窜下跳,翻江倒海,搅得江水象开了锅。

老人在河崖上守着两个大筐,见江水象开了锅,知道是它们打起来了,两眼紧紧地盯着江面。不一会,江面呼啦翻起白浪,他急忙把石灰撒了下去。又过一会,黑浪泛起,他赶忙把馍馍扔了进去。就这样,他不住地往江里撒石灰、丢馍馍。

白龙见黑龙要浮上水面,就窜过去想压住他,刚抬头露出水来,就被石灰迷了眼。小黑龙趁白龙捭搽眼皮的工夫,往上一窜,张口吞下老人丢下的馍馍,顿时有了力气。这样斗了三天三夜,小黑龙不时吃着馍馍,越战越勇;白龙不时被石灰迷眼,战斗力下降,渐成劣势,最后,招架不住,只好败阵,窜出江面,逃之夭夭了。

黑龙入主白龙江后,人们就把这条大河改叫黑龙江了。

这天,小黑龙摸摸自己头上长出的角,想到明天自己就满一岁了。明天是自己的生日,也是老娘的“忌日”。不由的就掉下泪来了。于是,他就急急起程,向山东老家去了。到了自己的庄子上空,按落云头,依旧变作黑衣少年,找到娘的坟头,化了纸钱,磕了三个头,才腾在空中,复了龙身,返回黑龙江。

人们在雨里,看见一条秃尾巴的龙在上边盘旋,又发现李老好妻子的坟头没淋雨,周围也是干干的,知道是李家生的那小黑龙来上坟了。后来人们说起他,都叫他“秃尾巴老李”。据说,大清康熙年间,一场大雨过后,有人在李老好妻子坟前还拾到过金酒瓯子银酒壶呢!

打这以后,在黑龙江上行船,开船之前,船家总是先问: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他才开船。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没山东人那就很难说了。船到了江心,江里就扑棱棱跳上一条大鲤鱼。这时候,船家就会双手捧起,高喊:“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 当然,那鱼谁也不要,船家把它放回江里。传说这种风俗到民国时还保持着呢。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坐落在小坞沟村南的龙母庙,当地称做“白老嬷嬷庙”,院落不复存在,飞檐、灰瓦的古典庙堂保存完好。

民间文学三集成《滕州民间故事》(1985年出版)

现搜集整理12篇。

主要特征

秃尾巴老李出生滕州,却生活在黑龙江,传说地域广泛。秃尾巴老李集人、龙于一身,极具传奇色彩。

传说有广泛的群众性,秃尾巴老李情感丰富,性格正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故事被不同群体、不同场合传说,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生活,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重要价值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其主要价值是:

思想价值。传说主要突出了秃尾巴老李善良、正直的性格,有着浓厚的思乡情怀,身为龙实为人,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哺育着一代代人,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