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

日夜兼程,日新月异。

1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出现了一批开发区。

开发区全称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种新的概念。

即圈一个区域吸引投资、开发产业,用产业化推动城市化,用城市化又引领产业化。

全国开发区浪潮的大背景下,河南第一个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诞生(建于1988年,1991年获得了国家级高新区的评选)。

这是郑州上世纪规格最顶的区域,是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区。

当时西北一隅的高新区几乎是一片荒地,基础建设都比较薄弱。

政府为了高新区健康顺利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大兴基建,大规模宣传相当有诚意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

对比1993年设立的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南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得到了政府大部分的宠爱。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能级比较高可口可乐、中原显示、思达高科、中原制药能落地到了高新区,而相对低端的制造业、工业大都去到了经开区。

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国大多数的高新区还在摸索中时,政府扶持的郑州高新区迅速崛起。

1996年郑州高新区的出口创汇高达6000万美元,占到了郑州市的40%。

1997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记者团专程到访高新区。

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悉尼奥运会几大活动中担任显示任务的大型彩色显示屏来自郑州高新区的中原显示。

早期的高新区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打造的,以较低的门槛引入了一批能够创造高效益的产业,迅速小有规模。

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脱离了市场规律,且产业良莠不齐。

回头再看高新区缺乏核心的产业、技术,没有靠市场自发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链条,这是高新区的一大遗憾。

2

高新区的第二大遗憾,与时代错过。

1994年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到访河南,河南省委书记接待去到了高新区,为了留下不错的印象,政府专门整建了斜穿万国建筑的瑞达路。

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新加坡准备在中国设立一个新加坡工业园区,候选地点有3个城市,分别是苏州、青岛、郑州。

李光耀到访河南,目的是了解新加坡在河南投资的59家企业发展情况,进一步考察河南投资环境,做新加坡工业园区的选址。

故事的结局都知道,新加坡工业园区花落苏州,正是当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全国新区的最佳典范,高新区遗憾的与时代错过。

或许是错过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失落,或许是早期迅速发展的后遗症,九十年代后期郑州高新区的增速变缓,被其他国家级高新区默默赶超,高新区遇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全世界的高新区选址基本都紧挨大学、科研机构,与这种背靠大树的模式不同,郑州高新区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造成了高新区的技术基础薄弱,极大制约了高新区的后续发展。

直到1999年高新区提出“改良土壤论”,真正的意识到了高新技术与学术是相生相伴的。

政府迅速调整方向,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大学、科研院的引进上。

2000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新校择址高新区,随后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相继进驻。

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3)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高新区二次崛起的关键,提前抢走了一大批顶尖人才,将产业、学术、研究真正融合到了一起,诞生了一批科技成果,打好了日后崛起的基础。

3

2001年底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概念规划方案入围,郑州迎来了郑东新区的时代。

原本政府手心上的高新区,一夜间被“搁”在次要地位,资源、招商的扶持减弱。

比起飞地一般的高新区,选择背靠主城区的郑东新区没什么问题,高新区或许有些遗憾,但郑州有了全国标杆的郑东新区。

幸运的是,高新区早早找准了方向,没有因为郑东新区的到来而衰落。

高新区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创业中心、产业园,打造了自己的一套孵化体系。

选择有科技含量、前景广阔的项目统一管理孵化,提供科研、生产的环境,给予优惠政策,甚至是建设了融资体系提供资金支持保证持续发展。

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4)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套体系可以说是强行孵化,没有资源自己造,硬生生孵化出了捷安高科、新开普等一批出色的公司。

渐渐越来越多的中小科技公司入驻到高新区,这些中小公司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其中一些公司规模有了跳跃式的变化,成了高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10余年不断推陈出新、循序渐进,高新区背后的艰难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的。

幸而,结果让人欣慰。

截止到2021年底,郑州高新区已累计培育18家上市公司(占郑州市33%)、78家新三板公司(占郑州市42%)、764家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占郑州市40%)……

4

回到楼市上,高新区算是大器晚成。

2009年美景菩提5000元/㎡大卖,高新区第一次登顶郑州楼市,但热度很快下来,高新区始终没有太多的水花(供应量不大是一个原因)。

直到万科造了一座城、金科城首开万人摇号,高新区才正式进入了购房者的视野。

深度解析高新区(高新区三十四年)(5)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新区本就是郑州西北郊的一片荒地,与主城区的通达性一直都不太好,许多人的印象中如孤岛一般,这是高新区最大的问题。

但正是因为孤岛,高新区不得不靠自己,倒逼了高新区配套成熟。

高新区原本是中原区剥离出来的,教育底子不差(枫杨外国语落地高新区有中原区的原因),还有大学包围,自带教育天赋。政府重点打造的郑州中学非常争气,直接平了小三甲,高新区的教育王牌打出来了。

原本落后的商业得益于正弘、朗悦两大开发商的深耕,已逆袭上位,甚至出现了过剩的说法。

除了医疗资源还有些没跟上,高新区已经有了一座城的模样,有产业、有配套、有环境,可以满足高新区工作、高新区生活。

与之对应的,是高新区楼市的逆袭。

2016年之前高新区几乎没什么热度,均价主城八区倒一;

2016年之后高新区一路逆袭,均价赶超了二七区、中原区,整体的销量更是多年霸占榜首。

或许有人觉得高新区不在三环、又不在郑州发展方向上,卖到16000元/㎡不可理喻,但事实上高新区有足够的产业、配套去支撑,是实打实卖出去的。

面对质疑,不如做时间的朋友。

高新区楼市正在走着过去高新区的那条路,一点一点的生长,一点一点的被认可。

以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