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

01三顾茅庐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烂大街故事,但为了文章需要,还是得赘述一番。

公元206年年底,还只有一个皇叔身份的汉室宗亲刘备正寄身篱下,屯兵新野,为同宗刘表看守着荆襄的北大门。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蜗居这个弹丸之地的第六个年头了。

人生有几个六年啊!

刘备非常苦恼,却又有心无力,闲暇之余,只好凭借年青时混饭吃的手艺以髦牛尾编织饰物来打发时间。

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

刘备之所以苦恼,是因为这时手底下唯一的谋士徐庶刚被曹操以母病速归为由给骗走,这让他在用人上更加捉襟见肘。好在他临走时,给刘备推荐了自己的朋友诸葛亮。

他说,这个诸葛亮可了不得,号称南阳卧龙,你如果能把他请来,霸业可成。而且,为了表示诚意,不能打电话、写信,也不能派别人,你得亲自上门去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南阳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刘备一听很感兴趣,不久,便带着关羽、张飞到南阳拜会诸葛亮。略出他意外的是,先后跑了三次才得以见上。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不过,好饭不怕晚,面对求贤若渴却又将信将疑的刘备,诸葛亮用一篇宏伟的战略规划将其打动:跨有荆益,结好孙权,待天下有变,分两路出宛、洛和秦川,则汉室可兴——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而这个故事,就是更著名的“三顾茅庐”。

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1)

三顾茅庐

02“三顾”背后的广告宣传

作为一个响彻史书的历史典故,“三顾茅庐”在史书中用语甚少,比如上面所提到的: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句话其实最早是出自诸葛亮之口,而且叫“三顾草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但是,到了元末明初,经过罗贯中的妙笔生花,这个故事不仅被赋名为“三顾茅庐”,而且一下子生动鲜活了起来,尤其是一帮三国龙套的帮衬和鼓吹更是让诸葛亮这个形象瞬间高出天际。

徐庶: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

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水镜先生):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诸葛亮自己也毫不谦虚,整天一边耕地一边唱《梁父吟》,还说以崔州平、徐庶、石广元等人的能力,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一级,而自己却可以比肩管仲、乐毅。

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对此,虽然很多人不以为然(时人莫之许也),但被揶揄的崔、徐二人不仅毫不为意,还深表赞同。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很明显,刘备能不厌其烦地三顾茅庐,与上面这几个人的广告宣传(演义和信史相结合)有着莫大的关系。

但是,从当时和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番广告宣传的水分其实挺大。理由有三:

第一,既然诸葛亮文能定国、武能安邦且似乎早已名声在外,那当时北有曹操、南有刘表、西南有刘璋三大军阀,且三人均割据已久,却为何始终对这么一位大才视若不见,而任由刘备这个外来破落户捡个大便宜?

第二,诸葛亮的真实水平存疑,或者直接就是才气不够——大军阀看不上,小军阀请不起,只对刘备这种不上不下的潜力股具有使用价值——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身边的这群人没有跑到外面宣传,而只是围在刘备身边来回吆喝。

第三,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诸葛亮虽劳刘备三顾,但他在出山之后不仅从未像演义中那般高开高走,其前期履历甚至还可以用“苍白”来形容。

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2)

水镜先生

03诸葛亮从政前期的苍白履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道即惊艳了整个世界。

第一步,被拜为军师;

第二步,博望、新野,两把火烧退了曹兵,烧服了关张;

第三步,游说东吴,舌战群儒,顺利促成孙刘联盟。

这一系列骚操作让刘备立马变迷弟,逢人就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在文化远未普及的古代,这些故事经过说书人之口迅速传播并深入人心,甚至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被讹化为历史真实。

清人章学诚就提出了《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说法。

惟《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丙辰扎记》)

很遗憾,“七实三虚”一说根本站不住脚,至少上面的“三步走”就有两步半是假的——只有促成孙刘联盟是真的,其余的都是虚构与附会之说。

如果说这里只是让诸葛亮的神话打了一个折扣的话,那么,他的政治履历则足以将其拉下神坛。

先来看一下史料中诸葛亮的干部履历表。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隆重出山,为左将军刘备幕僚(注意,没有职务);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任军师中郎将,负责粮、税等后勤保障工作。

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注:在后汉时期,军师中郎将属杂号将军,地位较低,比关羽的偏将军、张飞的征虏将军、赵云的牙门将军低得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这一工作无法参与军机,所以,所谓“火烧博望”、“火烧新野”根本不可能存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任军师将军兼益州郡太守。虽然有所提升,但级别仍然不高,尤其远离权力中心。与之相对的是,此时的蜀郡(成都)太守是法正,相当于首都市长兼卫戍司令,地位远高于诸葛亮(相当于部级和厅级的差别)。

仍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年底: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左将军大司马是刘备的职务,也就是说,经过七年的努力,诸葛亮终于挪到主要领导身边了。

蜀汉章武元年(也是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任丞相,后兼司隶校尉,蜀汉军、政一把手,到达权力顶点——看上去还不错,但是,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备帐下真正的第一谋士、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去世,这才给了诸葛亮上位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不仅为此连哭数日,还追谥法正为翼侯,这也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

由此可见,从公元208年出山到公元221年为相的14年间,诸葛亮的身份地位其实一直很尴尬,尤其是前7年,说惨淡也毫不为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愿重用诸葛亮,那么刘备当年为什么还要纡尊降贵、“三顾”而得之?是不识真金?还是想人才想疯了?

都不对。

刘备雄才大略,枭雄之性,其识人、用人的眼光很贼很准。这在整个蜀汉正面的例子很多,武有关张赵马黄,文有法正、费祎、黄权、庞统。而反面例子最典型的就是马谡。多年的跌打滚爬、刀口上混饭,刘备搭眼一瞧就知道马谡是一个三国版的赵括,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所以在临终前才反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遗憾的是诸葛亮没听。

所以,刘备不用诸葛亮是另有深意的。

如果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和自身处境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所谓的“三顾茅庐”其实就是一场“秀”,一场类似于“千金买骨”和燕昭王“筑馆黄金台”的纳贤“政治秀”!

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3)

刘备与诸葛亮

04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

典出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前335 - 前279年)。

燕昭王,姬姓,名职,燕国第39任国君(前311年 - 前279年在位)。

大约在公元前316年,他的奇葩父亲燕王哙在侫臣鹿毛寿和辩士苏代的撺唆下,居然根据传说将王位禅于相国子之,结果在子之三年(前314年)引发全国内乱。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此时,南面的邻居齐湣王不讲武德,趁火打劫攻破燕国,杀掉燕王哙和子之,并大肆剽掠而去。两年后,姬职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下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

看着破碎的山河,想想入寇的强盗,新即位的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以求富国强兵,一雪前耻。

但遗憾的是,他的招贤令发布数年,却鲜有人至,有限的几人也都是中下之才,不堪大用。燕昭王非常失望也非常沮丧,就问近臣郭隗,是我的心不诚吗,为什么人才都不来我们燕国呢?

郭隗说,不是你的心不诚,而是你的方式不对。接着,他给燕昭王讲了一个千金买骨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君王,想花千金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都没买到。这时,一位近侍主动请缨,说他有办法买到马。三个月后,他果然打探到了千里马的消息——但是马已经死了。不过,这位近侍仍然花五百金将马首买了回来。

君王大怒,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居然用五百金买回一个马首?

近侍说,死马都值五百金,更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从这件事上都可以感受到您买马的诚意,千里马很快就会送上门来了。

果然,不到一年,千里马被送来了好几匹。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讲完这个故事后,郭隗继续说道,大王您如果诚心纳士,就从我开始吧。天下人一看,连郭隗这样的人在燕国都能受到重用,看来燕王真是求贤若渴啊,真正的人才便会蜂涌而至。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燕昭王一听恍然大悟,立即下令专门为郭隗建造了一座宫殿(后演化为“黄金台”),并以师礼事之。果然,不久之后,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分别从魏、齐、赵等国投奔而来,燕国很快就强大起来。

于是昭王为(郭)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前284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联合秦、魏、韩、赵,以乐毅为将五国攻齐,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齐湣王败死。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即墨,其馀皆属燕。

可以说,燕国的胜利是人才的胜利,是人才政策的胜利,所以,后人对此唏嘘不已,就连清圣祖康熙也赋诗咏叹:

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

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

市骏固有术,贵在先龙媒。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材。

——《黄金台怀古》

从结果上来看,刘备的目的也达到了:他通过“三顾茅庐”成功地给自己树立起了一个求贤若渴的正面形象,在随后的日子里,尤其是入蜀前后,庞统、法正、黄权等一众实际能力绝不弱于、甚至远超诸葛亮的人才纷纷投入麾下,并最终成为蜀汉立国的重要基石。

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4)

燕昭王纳士

05并非题外话:诸葛亮进化史

对诸葛亮的神化始于晚唐至两宋期间,在此之前,评价褒贬参半,尚属客观。

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说,虽然诸葛亮“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同时又指出,与出众的政务管理能力相比,行军打仗则是其短板,不过他对此不自知,所以虽连年讨伐,却无甚成效。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对于这一观点,不仅是刘备,就连诸葛亮一生的对手司马懿也表示认同。

像刘备,除了前面提到的早期让其在荆州负责后勤外,夺取益州后,但凡出门,都让诸葛亮留守成都。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司马懿则毫不客气地说:在战场上,诸葛亮的水平比我差远了。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换言之,诸葛亮善治而不善军,如果生于治世,他绝对是一个太平宰相的好材料,只可惜三国极不太平。所以,水镜先生才叹其生不逢时(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北魏名臣崔浩则指责诸葛亮不自量力,穷兵黩武,以弱犯强,无异于自取灭亡。

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

而中唐宰相杜黄裳则对诸葛亮“事无巨细,皆决于己”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最科学的管理办法是:领导干部只负责明确责任和赏罚,具体工作都让下边人干就行了。

然事有纲领小大,当务知其远者大者;至如簿书讼狱,百吏能否,本非人主所自任也。昔秦始皇自程决事,见嗤前代;诸葛亮王霸之佐,二十罚以上皆自省之,亦为敌国所诮,知不久堪……为人主之体固不可代下司职,但择人委任,责其成效,赏罚必信,谁不尽心。

甚至可以说,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就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属于“过劳死”。

宋代成为分水岭,对诸葛亮的评价开始呈一边倒的趋势,像大文豪东坡居士,已经把诸葛亮归入神鬼之列。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南宋文学家陈亮则把其拔高到伊、周的高度:

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而让诸葛亮进入“战神”序列的,则是明太祖朱元璋:

若诸葛孔明、羊祜、杜预、李靖辈,文武兼资,难概以一律。

到了清代,诸葛亮完成彻底进化,因为他在道德方面也成为一个毫无瑕疵的“完人”,给出这个评价的是同样拿自己当“完人”的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一个人如果完美到了这种程度,他其实已经不能被称作是人了——要么是神,要么是妖,比如鲁迅先生就说刘备是个伪君子,诸葛亮则被严重妖化。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

而且,他的“多智”和“近妖”还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实现的,比如:“空城计”的主角其实是曹操,“草船借箭”的主角是孙权,而最著名的“火烧赤壁”的主角则是周瑜。

诸葛亮人物经历(诸葛亮前期的苍白履历)(5)

被移花接木的“空城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战国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