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法治电影(上海法治电影周)

昨天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上海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法治电影周”活动采用电影展映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在上海尚属首次记者在活动现场获悉,因由律师主创而备受关注的《金牌律师》将向系列电视剧发展,其总出品人和总编剧段祺华律师表示,将设立2亿元文化基金专攻律政剧,还将推出20部律政系列电视剧,“一轮轮‘轰炸’下来,法盲也被普法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有关法治电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法治电影(上海法治电影周)

有关法治电影

昨天是首个国家宪法日,上海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法治电影周”活动。采用电影展映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在上海尚属首次。记者在活动现场获悉,因由律师主创而备受关注的《金牌律师》将向系列电视剧发展,其总出品人和总编剧段祺华律师表示,将设立2亿元文化基金专攻律政剧,还将推出20部律政系列电视剧,“一轮轮‘轰炸’下来,法盲也被普法了”。

仅仅“讲法条”,普法难收效

说起法律,往往会跟呆板、枯燥等词汇联系在一起。“法律宣传常常有个误区,就是简单地将法律解释给老百姓听,感觉只要把法条讲出来,大家就都明白了。”一位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在社区进行法律宣传时,常有这种情况——拿着一堆法律书籍给市民看,大家翻看几页后便兴趣索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很多市民只有亲身遇到法律事件时,才可能与法律发生‘亲密接触’。”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琰认为,如果法律仅仅存在于每起具体案件中,那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的权威就很难得到体现。

昨天,在国泰电影院举行的展映周启动仪式上,播映了由陈可辛执导,赵薇、黄渤等主演的电影《亲爱的》,此外,《全民目击》、《逃出生天》、《南平红荔》、《催眠大师》等多部热播影片也入选了此次电影周。这些影片绝大多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电影,大多仅是某个情节或某个故事与法律相关。

法治影视剧拍摄不易,需要大量专业知识自然是主要原因。黄浦区外滩司法所所长常忠海认为,通过电影进行法治宣传尚属创新,“电影可以让法律得到更加直观的展现,‘用户体验度更高’。观众如果能从一部电影领悟到一点法律精神,宣传的效果就达到了。”

律师投入法治影视剧制作

也有不满足于“非纯正法治影视剧”的法律人。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段祺华此前以总出品人和总编剧身份推出了《金牌律师》。他坦陈,在拍这部剧之前已有“破产”的心理准备,“这部剧总投资5500万元,如果输了,那就真破产了。好在,收视率还不错,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在《金牌律师》播出后不久,又一部律政剧《离婚律师》登陆各大卫视。有人笑称,打开电视机不是抗日就是律师。很多人并不知道,法治题材影视剧出品的背后,需要比其他题材影视作品更多的付出。《金牌律师》在筹备之初,请了8位编剧,但写出来以后又完全达不到标准,只好由律师自己操刀,段祺华每天花费8个多小时编写剧本。

有了《金牌律师》的成功经验,段祺华正筹备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一个总额达2亿元的文化基金,专注于律政剧的投资与拍摄。他还准备将《金牌律师》打造成一个系列,再推出20部律政系列电视剧。《金牌律师》第二部《金牌律师之谁是继承人》已提上议事日程,“每一季讲一个法律类型案子,一季十多个大小案例,一轮轮‘轰炸’下来,法盲也被普法了”。

不能暴露侦查手段和细节

法治题材影视剧热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吐槽。

有律师说,剧中法庭布局与实际不符,原告席、被告席应跟法官席成90°;还有人提出律师询问证人不能在庭上自由走动。对此,段祺华回应,虽然剧中庭审的场景与现实有些许差距,但那是他理想中庭审的样子,“艺术高于生活嘛”。

“像法庭布局这类细节,其实谈不上影视剧的‘硬伤’。关键问题在于不能将法律过度文艺化,毕竟法律有其刚性、权威性的特点。如果在影视剧中被演绎成了另外的样子,可能会起到相反效果。”吕琰认为,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多一些法治题材影视剧,对于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有着不可获缺的效果,但法律毕竟是个专业的领域,文艺界人士在涉足时应尽量避免将法律或者某起案件过度文艺化,更要禁止出现那些教人怎么犯罪、暴露公安机关侦查手段和细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