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

明代,倭寇屡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苍南亦深受其害。明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疆率部在苍南及附近筑金乡卫、蒲城所、壮士所以及寨台烽堠等军事设施以御倭寇来侵,其中金乡卫下辖寨十一:庙背、屿门、舥艚、大岙、炎亭、大濩、石塘、石坪、小鱼埜、大鱼埜,烽堠十五:半塘、尖山、白崎、马迹、凤凰、猫头、上洋、毕湾、东岗、岭门、东山、蒙湾、蘭头、把艚门、奠山。可谓是在崇山峻岭海滩上寨台烽堠星罗棋布,互为犄角,形若一道长城捍卫海疆。

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1)

全浙海图之一炎亭寨

在今浙江省苍南县炎亭镇行政区划内有炎亭寨、马迹烽堠、凤凰烽堠三处抗倭军事设施,而且上述地名沿革至今。史料记载,在五代后梁时期(907-923)在此设所征收盐税,因建有供盐工歇息的凉亭而得名盐亭,在蛮话方言中亦称为“盐亭”。如宋叶适《水心集·林夫人陈氏墓志铭 》记为“盐亭”一词。元陈高《竹西楼记》载:“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在大海之滨,东临海,西南北三面皆山,山环之若箕状。”民国《平阳县志·卷六十·补遗·舆地志一》载:“邑之盐亭、大小屿诸山,向为斥卤,今皆沃壤,而傍海成市,如堂奥焉。”民国《平阳县志》又载“盐亭”半属二十一都,半属二十二都。因此“盐亭”与“炎亭”二名更相沿用至今。《苍南县地名志》载:“【马迹】因其地有一山谷形似马蹄,故名马迹。郑氏祖于清咸丰年间(1796-1820)迁此。1983年陆续迁走。属新兴村委会。聚落于山坡呈点状分布。地处山坳,村前小溪,南流入海,地势西高东低。15户、150人。”凤凰烽堠即今炎亭西沙凤凰山,山巅有凤凰禅寺。在清康熙九年(1670)其改为凰凤山台,明隆庆五年修清康熙增补钞本《平阳县志·城池》载:“皇清九年奉旨展界,即金乡卫旧城修筑设名金乡寨……凰凤山台离炎亭海口七里即大洋,守兵五名,八里至舥艚山台。”

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2)

马迹

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3)

全浙海图之一凰凤烽堠

炎亭寨地处海滨,军事地理位置重要,故曾是海岸设备之一。明万历三十年刊本《两浙海防类考继编》载:海岸设备……炎亭寨:在海滨,贼若登犯突入腹里,从本卫城外可至平阳县荪湖地方见拔旗军防守。史料记载,在明代炎亭至少先后三次遭遇较大规模的倭寇入侵,甚至金乡卫指挥佥事戴顺(和州人)在此寡不敌众而英勇战死。第一次是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三月,倭寇船只数十艘犯金乡炎亭,包围炎亭寨。金乡卫指挥佥事察罕帖木儿调善射弓兵埋伏卫城上,自己率数十名兵赴炎亭,假装惧敌退却。倭寇误认为官兵胆怯,大举追击。察罕帖木儿且战且退,诱敌深入,至还迎旭门下,城上伏兵齐出猛射,察罕帖木儿率兵回头反击。倭寇大溃而逃,擒斩甚多。 第二次是 明洪武三十四年( 1401),倭寇在炎亭登陆,时任金乡卫指挥佥事戴顺闻讯立即驰援。而此时寇早已攻入炎亭寨城,杀守寨官兵,并夺衣乔装官兵列队海口。待戴顺抵达时不知实情,趋前问敌情,没人回答,戴顺自知受骗,立即挥刀,连斩数倭,倭立即四散奔逃,戴顺立即追上前去,倭只见戴顺一人追来将其合围,终于寡不敌众,而英勇战死。 第三次是明嘉靖三十一年( 1552 ),倭寇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明嘉靖三十一年之后倭患不绝更是日益严重,甚至于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 )设炎亭营驻兵防守。明隆庆五年修清康熙增补钞本《平阳县志·城池》载:“附兵营:炎亭营,在金乡卫外;珠明营,离金乡五里;仙口营,在七都仙口堡外官山项不为城下海大海。三营俱嘉靖四十三年( 1564 )抚按议行建筑,屯驻客兵以防倭患,今裁革。”

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走近明代浙南抗倭重镇苍南县炎亭镇)(4)

清代浙江全图之凰凤山台

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秋,清廷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海上郑成功抗清军队,下达“迁界令”,强迫炎亭等沿海一带居民内迁十里(实为三十里),插木为界,界外房屋全部烧毁,炎亭寨遂废。康熙九年(1670),奉旨展界,设凤凰山台,归金乡寨节制,设炎亭山台归舥艚汛节制。不过,炎亭寨以及马迹烽堠、凤凰烽堠为苍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发挥了重要的贡献,成为苍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寇的军事重镇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