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

岭南

是中国文化版图上一块醒目的拼图

它在不同的时空与视角下

呈现出极复杂而精彩的多义性

边界挪移,内涵流转

但岭南始终是岭南

岭南是地理的分野

岭南之“岭”即五岭

是湘桂赣粤交界地带五座大山的合称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

骑田岭、大庾岭

它们虽然并非一个连脉延绵的整体

1000米左右的平均海拔也算不上高峻

但五岭与周围群山共同组成的南岭山脉

却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划分出了岭南这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

南岭,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一片曲折破碎的山地、一条模糊的界线。

南岭赋予了岭南独特的气候

北回归线附近本就有着充沛的阳光

冬季南下的西北季风又被南岭部分阻挡

岭南地区因此保持着较稳定的气温

全年温暖,冬短夏长,不见雪霜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

从季节特点划分岭南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09期

南岭并不具备秦岭那样高大的山体

在每年4-6月的华南前汛期

冷空气就会翻过南岭

与来自东南海面的暖湿气流交汇

产生大量持续性的锋面降水

雨量在端午前后达到鼎盛

此时江河水涨,正是龙舟竞渡的赛场

故民间把这时期的降水唤作“龙舟水”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

龙舟水成因

受热带天气系统影响

岭南地区在7-9月还会出现后汛期

中国最早一批关于台风的记载和描述

就出现在岭南的史书和方志中

《南越志》:“飓者,具四方之风也”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4)

岭南地区常经常遭遇台风侵袭。《岭南异物志》、《岭表录异》等古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5)书记载,当时的百姓已经学会通过炼风、飓母等气象征兆来预测台风。

南岭还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在水文的的视角下

岭南是一块被珠江泽被的土地

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

珠江流域也是华夏文明的发迹地

岭南依山傍海,河汊纵横

生活在此处的百越先民

正是仰赖着珠江发展起渔猎与稻作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6)

珠江流域图

岭南是区划的沿革

在岭南这个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

行政区划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历史学者看来

岭南的边界一直在流变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7)

在历史地理的意义上

我们一般说秦设南海、桂林、象郡

将岭南纳入帝国的版图

尽管彼时这片区域尚未被叫作岭南

但建构“岭南”的进程是从这时开始的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8)

灵渠是秦始皇征服岭南的明证。秦军兵分五路,由五岭的山间孔道南下平越,在灵渠竣工的翌年攻克岭南。

图片来自网络

秦末天下大乱

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

于约公元前204年建立南越国

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赵佗在岭南奉行“和辑百越”的政策

引入中原的先进技术与文化

同时尊重土著风俗

领导岭南百越部落平稳迈向农耕文明

汉高祖刘邦曾给予他高度评价

“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9)

南越国

南越王国统治了岭南九十三载

最终被西汉所灭

汉武帝将南越故地分七郡而治之

次年渡海,攻下产珠大户海南

增儋耳、珠崖二郡,形成“九郡”

后由交趾刺史部统一辖管

治所设在苍梧郡的广信

(今广西梧州至广东封开一带)

故这时的岭南地区也被称作“交广”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0)

西汉 交趾刺史部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1)

广信县是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建立的新县。今天广东、广西中的广字正是出自“广信”。

东汉末年,交趾刺史部改交州

此地水路畅通、人口稠密

在一番派系斗争后,岭南终归孙吴之手

孙权将交州一分为二

交趾以南仍为交州

合浦以北的大片区域命名为廣州

广州这个概念就肇端于此时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2)

三国时期 交州、广州

东晋南朝时期

时人对“五岭”的认识更加充分

(但具体是哪五座山尚未完全统一)

“岭南”的叫法也在文献中泛滥开来

逐渐取代了此前惯用的百越、南越

到了唐代,唐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3)太宗分天下为十道

岭南道的设立

让岭南二字首次出现在一级行政区划中

在地图上有了清晰的边界

唐懿宗时代,岭南道又被分为东西二道

岭南东西分治的传统也自此而始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4)

唐 岭南道

宋改道为路,岭南道改为廣南路

这时越南中北部已正式脱离中国

不再属于岭南的范畴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5)太宗又以古广信所在位置为界

将廣南路分为广南东、广南西二路

从此基本奠定今日两广的分界线

也成为它们名字的由来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6)

宋 广南路

明代朝廷利用食盐垄断制衡广西少民

将廉州(今钦州、防城港)划归广东省

剥离了本属于广西的海岸线

自此“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也即广西、广东的范围基本确定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7)

明-民国时期

在阔别海洋六百余年后

上世纪60年代

钦廉地区终于从广东又划归广西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8)1988年海南省设立

今天语境下狭义的岭南,即两广一岛

也终于成形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19)

今天的语境下,岭南一般指代桂、粤、琼三省

岭南是蜕变的形象

岭南,又称岭外、岭表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居北朝南的中原视角

“五岭者,天地以隔内外”

虽然岭南自秦汉始就由中原王朝经营

经过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0)移民几代耕耘

已初具鱼米之乡的雏形

却仍被时人当作边徼蛮荒、化外之地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1)

越城岭

长久以来中原人视岭南为畏途

不仅因为岭南文教、经济的欠发达

还出于对“瘴气”的恐惧

瘴气,指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恶浊之气

它频频出现古人对岭南的联想里

“岭南瘴疠,恐不得生还见颜色”

与其说瘴气是一种确切的气体

不如说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是对南方湿热环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统称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2)

明清时期 各县方志中记载的“瘴气”分布

岭南背负着化外、瘴疠等负面的标签

被五岭围限,被中原冷落

虽然拥有数条沟通南岭内外的古驿道

但直到唐宋时期

岭南给世人的印象才发生了变化

出生于曲江(今广东韶关)的张九龄

是唐代开元盛世的名相

也是岭南人在从政道路上的杰出代表

他在岭南与长安之间的往返中

体会到大庾岭之“险绝不可登陟”

便上疏奏请“开凿庾岭驿道”

并亲自督造这条通衢南北的国道线

民间称其为“梅关古道”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3)

梅关古道

如今漫步在梅岭山路上,人们可以悠闲地欣赏山野景致,不出一小时就能翻山跨省。

图片来自网络

梅关古道首先惠及了岭南的商贸

盛唐之时,中国与海外通商日益频繁

岭南的广州成为重要的海上交通门户

一众商客、使节须从这里下船

翻越大庾岭才能抵达京城

梅关古道上因此流转着无数奇珍异宝

“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

“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岭南成为了中国对外联系的窗口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4)

岭西经唐宋两代经营,商旅云集、货物丰盛。桂州百姓广种木棉和苎麻,户户纺织桂布。

在梅关古道上踽踽独行的

还有无数遭遇贬谪的唐宋文人

左迁岭南也许是诗家的不幸

却是岭南在开放路途上的福音

来自中原文化圈的饱学之士赶赴岭南

用精彩的诗篇重塑了岭南的形象

为中原人士描绘了一幅真实的岭南图景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5)

惠州一绝 / 食荔枝

苏轼作于惠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6)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

柳宗元作于柳州

海畔尖山似剑链,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到了明清,岭南更是迎来商贸的勃发

广盐北销,商税矩万

在清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7)政府的海禁政策下

广州是对外通商的唯一特区

岭南成为南方文化经济区的翘楚

它不再象征着偏远和瘴疠

不再是中原人口中颇含贬义的概称

而成为一个与江南并列的强势地域概念

令外乡人景仰,令本地人自豪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8)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29)政府在桂林设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岭南已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岭南是文化的认同

哪怕我们未曾去到南岭之外

当听到岭南二字时

脑中总会闪过一连串具体的形象

岭南文化的崛起

让岭南已不仅是一个区域的指称

更是对一群人、一种文化的识别与概括

岭南文化植根于何处

岭南就在何处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0)

岭南建筑 开平碉楼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1)

岭南园林 顺德清晖园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2)

岭南早茶文化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3)

岭南画派

南岭以南的这方水土

从五岭围限,到四方通达

从帝国边徼,到区域中心

从瘴乡到乐土,从蛮荒到文明

在一代代岭南人的深耕下

岭南终成光荣的岭南

话题

提到岭南,你会想起什么?

- END -

图片来自123rf、网络

编辑 / Colt

岭南的关口(岭南的边界在哪里)(3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