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1)

鼓是一种常见的击乐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都有鼓的存在,在中华文化中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我国鼓文化历史悠久,精彩纷呈,《诗经·邶风·击鼓》就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之句。我国的鼓种类繁多,从形制上看,有单面鼓,如八角鼓、定音鼓、板鼓等;有双面鼓,如堂鼓、长鼓等。从用途看,有战鼓,如皋鼓;有建鼓,祭祀所用;有梆鼓,戏曲用等等。鼓应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如劳动、祈神、巫术、战争、庆典等。除了这些在中国传统礼制中通用的鼓,还有一些地方文化中特有的鼓,天水地区流行一种旋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韵味。

一、旋鼓

旋鼓,又称“羊皮鼓”、“扇鼓”。“羊皮鼓”是从材质来说的;“扇鼓”是从形状来说;“旋鼓”是表演形式。旋鼓是将羊皮蒙在蒲扇形铁圈制成。首先将细铁制成蒲扇状,直径约60厘米,在铁圈上蒙羊皮。在鼓面下端置手柄,用皮革或布缠裹手柄。手柄下端制三个小铁圈,在铁圈内缀若干小铁环或铜镲。鼓锤用藤条或皮革等拧制而成。左手执鼓,右手握鼓锤,击打时,左手振动鼓,右手击鼓。鼓声清亮,咚咚震耳;铁环清脆,嚓嚓作响。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2)

天水旋鼓

二、旋鼓的源由

旋鼓原是巫觋祈神用具,在萨满教等原始宗教中可以看到其形象源头。天水地区流传的旋鼓也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经过几千年流传,如今旋鼓已经演变为一种民间鼓舞表演形式。旋鼓的由来,我们在今天的羌族民俗中可以窥见端倪。羌族流行一种羌铃鼓,也称“羊皮鼓”、“切欧兀”。这种鼓为单面圆形,鼓面蒙羊皮,直径约33厘米。鼓边饰有小铃铛和铁片。羌铃鼓是宗教祭祀巫舞的主要伴奏乐器。从羌人的民俗学资料可知,旋鼓可以驱赶“旱魃”,获得丰收。旋鼓的时间是农历四月至五月初,这与天水地区旋鼓的时间基本相同,充分说明了天水旋鼓与羌族旋鼓的关联。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3)

武山旋鼓,端午赛鼓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旱魃是旱神,传统认为四五月正值阳气旺盛之时,此时农作物长势最快,如果久旱少雨,则会导致谷物歉收。因此,人们便以旋鼓祈神,驱逐旱魃,祈愿五谷丰登。这是天水地区旋鼓和四川地区羌族旋鼓共同功能,也说明了二者是同源的,都是远古时期祭祀祈神的产物。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4)

武山旋鼓 庆丰收

从形制来看,天水羊皮鼓与羌族的羌铃鼓相似,但也有些不同。羌族羌铃鼓保持了传统的祭祀乐器的特征,但其观赏性与实用性不及天水羊皮鼓。

三、天水旋鼓舞

天水羊皮鼓在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化,附加了更多功能。最初,羊皮鼓是祭祀用具。后来,羊皮鼓用途逐渐扩大,用于战时鼓舞士气的战鼓,也被用作仪仗队伍。在天水地区,特别是武山县、甘谷县羊皮鼓是一种节庆或闲暇时的群众性娱乐项目。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5)

武山旋鼓

每逢节庆时,都有旋鼓表演,尤以武山为盛。每年端午节,当地都会举行赛鼓活动。表演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十几人或几十人一组,甚至成百上千人组成方阵,场面壮观。表演者身着传统服装,左手持鼓,右手击鼓,边打边摇,边击边跳,形成几个同心圆,内外交错,相向旋转。这也是羊皮鼓被称为旋鼓的原因,圆形队列的旋转是其主要特征。年轻人们将旋鼓时而放在胸前,时而将鼓举过头顶,机敏矫捷,粗狂豪放,充满质朴大气的美感和雄健浑厚的韵味,彰显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沧桑。

《荀子》云:“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旋鼓尤为如此。圆形鼓面象征着天,鼓手们会屡屡将其举过头顶,围成一圈,鼓面向天,其中意味不言而喻。旋鼓表演时队形变化无穷,基本以圆形为主,期间演化为八卦阵形。这种队形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6)

武山旋鼓

今天能见到的八卦阵形,是在其发展中逐渐融入的。作为华夏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天水祭祀三皇的祠祀随处可见。在天水现存有全国最早的伏羲庙,天水人将伏羲画卦的元素融入旋鼓之中,使旋鼓形成了今天的八卦阵形。旋鼓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承载的是民族文化基因和远古记忆,这是它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四、天水旋鼓习俗

天水旋鼓的生命力,在于它根植于民众之中。天水旋鼓从远古走来,历久弥新,被不断传承,是因为它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传承。在武山县旋鼓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娱乐方式,老少咸通。老年人总是对传统文化最有感情,他们自觉地承担了传授旋鼓的重任,从旋鼓的制作,到旋鼓舞的表演,离不开他们的指导。青壮年是旋鼓舞的主要传承者,每逢节会,旋鼓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会场成为较量的赛场,推动着这一活动走向更强更美更规范。不仅如此,这一活动早已在小学生中普及,当地所有小学体育课都开设有旋鼓舞,使得这一文化遗产有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传说的扇子(此物形似扇子其实是种乐器)(7)

武山旋鼓

文史君说

从原始的祭祀之器,到如今的旋鼓舞,旋鼓早已融入了天水人的生命之中,每一次舞鼓,都是热情的表达;每一声鼓响,都是远古的呼唤。其中流淌着的不正是祖先走过的历程与岁月吗?鼓音便是一声声的倾诉与训诫,穿越时光的对话,化作古今的默契。人们经常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也只有如此,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如此自己身上流淌着的热血竟能如此沸腾。也许,这就是旋鼓在天水经久不衰的原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2、慕平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09年版。

3、(战国)荀子著;(唐)杨倞注:《荀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晋)郭璞注:《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