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

看到小匡的新书《江湖边》,忽然才想起来,今年是秘密后院《江湖边》发行的15周年。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1)

15年前,我录下了也许是此生唯一的一张,以“乐手”身份参与的专辑。若你现在打开《江湖边》这张专辑,你点开第一首《序曲·来》,在呼呼的风声里,全张专辑的第一个乐音,那一下风铃的声音,就是我发出来的。

妈的,当年真的太躁了,不知道小打是这么高深的学问,完全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乃至于,哪怕在遥远的将来,我藏在众多星光熠熠的歌手身后,在他们那些动辄上亿播放量的作品里,我以A&R为title,在credits里沽名钓誉——但《江湖边》始终是我内心无法替代的一片湖泊。和小匡、广超、梵枫、阿刚、贩贩、阿星、黎叔一起度过的曲径通幽时光,我们一起坐绿皮火车、摇摇晃晃的日子,是无可复制的绝版青春。

走过的人他从不说出来。关于和后院所一起度过的两年,我极少不会在我的文章里提及。我们确实是这样,更多地去歌颂别人,但不太想谈论自己,因为实在不知道该从何谈起。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小匡第一次给我听《江湖边》的demo,他一个人用木吉他做的弹唱版本;我也记得我们在厦门第六晚咖啡馆的顶楼收拾、仿照交工乐队录《菊花夜行军》时竖起床垫做野战录音的场景;我记得我的破电脑竟然被阿星征调做同期录音、为了装个火线驱动弄得大家一身大汗的粘稠感;我记得广超第一次在我面前演奏三弦的拽劲儿;我记得一切的一切。藏着并不等于遗忘,《江湖边》它就在那里。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2)

后来,我短暂离开了广州,离开了后院,后面再回来,小匡依然热烈邀请我归院,但我确实已成为了后来大家认识的那个宅男,用广超的话就是“确实没办法回到那个状态”,只能挥泪出院。没想到的是,小匡竟以“江湖边”为名,真的在江南西造了一家名为“江湖边”的老酒馆。又过了很多年,我开玩笑地跟小匡说:匡叔,你真行啊,你这个“江湖边”,打造线下流量入口,精准引流;只卖米酒,跟其他所有卖红酒、啤酒的酒吧形成区隔度;并在酒馆的基础上,赋予高度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文化IP,并反哺后院的线上流量,直接私域运营用户运营拉满。早在十多年前,你就想到了这一出,领先同行不知多少个身位,不愧是做广告出身的广告佬啊!

小匡:?????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3)

小匡当然知道,我总是喜欢用粗俗的话语、不正经的嬉笑去掩盖我的脆弱。小匡或许是我在成年后,除了樱嫂之外看过我爆哭最多次的那个人。诶,反正无所谓了。广州民谣隐士、著名实业家匡笑余先生,在以秘密后院主唱身份出版了多张专辑之后,终于也出版了他的首本图书,也叫《江湖边》。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4)

我把它视作是小匡版的《深夜食堂》,江南西青竹大街好比是新宿的那条后巷,小匡看着酒客们的来去和悲喜,并记录下期间的故事。我和后院在2009年后便不怎么见面(反倒是过去一两年,广超做了绿至、阿星做了不大之后,我们倒常会在仁威庙碰头),小匡所写的这本书,于我来说亦是另一种的平行时空,是我熟悉的小匡在过去十多年里所经历的那些于我来说的新鲜事儿。小匡的语感当然极好,哪怕你是从未造访过“江湖边”的朋友,也能从中咀嚼出那种混合了烟酒茶的人间滋味。看着小匡所讲述的自己、后院的、他人的故事,我再次确认:这十多年我们都过得很好。我们这群韶关仔(小匡怎么也是韶关女婿了,算韶关人了),迈入不惑后,依然还是风采楼下的少年。

《江湖边》一书还是带着小匡本人强烈的审美和倔强。如揭开书皮,发现竟然是一本线装书,这很后院。

至于小匡眼里的我……大家图个乐子看吧。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5)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6)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7)

想见于江湖(相遇于江湖边)(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