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鼎盛疆域(突厥的兴衰史)

原创:墨苑耕夫

中国的四百毫米降水线,是中国的农耕分界线。南部的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平原孕育了华夏的农耕文化,在北部的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出现了匈奴、突厥、柔然、吐蕃、契丹、鲜卑、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孕育出了华夏的游牧文化。几千年来,各种文化互相交融,形成了现在刚健雄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专门说一说曾经的游牧帝国--突厥。

突厥人的发源地在贝加尔湖以南,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高原。公元5世纪时(南北朝时期),在今天蒙古国西北部叶尼塞河上游,有一个几百户的少数族群部落,这支游牧部落史书上称为丁零。丁零人以狼为图腾,男子头发上留着小辫。

丁零人最初在贝加尔湖以南的苦寒之地游牧,史书上说:“居无恒处,随水草迁移”,慢慢的游牧到蒙古草原,几十年后,人口逐渐发展了上来。

南北朝后期,这些以狼为图腾的丁零部落南迁到今新疆博格多山一带。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描写这些游牧部落生活的。

当时蒙古草原的统治者是柔然,5世纪中叶,丁零部落被柔然所征服,然后被分配居住在金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南麓水草丰美的地方。因金山形状很像古代的战盔“兜鍪”,“兜鍪”这种头盔当时又叫突厥,于是这些居住在金山一带的部落有了一个正式的官方名称:“突厥”。

突厥鼎盛疆域(突厥的兴衰史)(1)

突厥人擅长锻造铁器,柔然就让他们专职给自己制造钢铁兵器,柔然人称突厥人为“锻奴”。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突厥是一个发奋图强的部族,不甘心一直附属于柔然,始终怀揣着摆脱柔然统治,甚至消灭掉柔然的雄图大志。

当时正处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被各个政权割据,纷争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更迭很快,到了南北朝后期的西魏时代,北方草原上的突厥部开始崛起了,突厥部落出现了一个名叫阿史那土门的首领,这个突厥首领非常厉害,武德充沛,杀伐果断,手腕了得。

柔然内部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内耗不断,已经呈现衰落的趋势,草原上暗流涌动,各部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铁勒部落早就不服柔然的统治,开始跳出来挑战柔然的权威。550年,铁勒部发兵讨伐柔然,突厥部落的首领阿史那土门瞅准机会,率众半路截杀铁勒部,击败了铁勒,将五万户铁勒部众纳入突厥的管辖,扩大了地盘。

两年后(公元552年),突厥部战胜柔然,建立了王庭。三年后(公元553年),突厥灭掉了柔然。到第四年(公元554年),突厥就控制了整个漠北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奴隶制政权--突厥汗国,君主称为“可汗”(相当于中国的皇帝),可汗的妻子称为“可敦”(相当于中国的皇后)。

突厥的首领阿史那土门成为突厥的第一任大首领,尊称伊利可汗。从此阿史那家族成为突厥的统治家族,阿史那家族联姻突厥部的阿史德家族,成为突厥统治的核心家族,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对突厥的统治。

阿史那土门不久去世,他的儿子木杆可汗、弟弟室点密叶护继承了统治权,以阿尔泰山为界,分别统治突厥帝国的东部和西部。

他的儿子木杆可汗,在军事上更胜父亲一筹,在560年,打败契丹,势力向东扩展到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阿史那土门的弟弟(西部的室点密叶护)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攻打波斯(在今天的伊朗)。588—598年(隋朝时),西部突厥极力开拓中亚,先后征服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东北部)、吐火罗国(今阿富汗上游地区)。突厥实力达到极盛,版图西到亚欧分界处的里海、东到外兴安岭,北到贝加尔湖(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南临阿姆河南(中亚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处兴都库什山脉北坡海,流经塔吉克、阿富汗、乌兹别克、土库曼4个国家)。(史称“前突厥汗国”或“第一突厥汗国”)。

突厥鼎盛疆域(突厥的兴衰史)(2)

在这个时候,突厥意识到,想要统治这么大的疆域,没有文字可不行。于是,突厥人根据中亚粟特人的古粟特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突厥文。突厥贵族把自己的功德篆刻在石碑上,突厥的历史就这样在碑文中流传了下来,为后世研究突厥历史文化提供了原始资料。

同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的各个政权(西魏和北齐等)争相给他们上贡,采取同突厥和亲的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承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原地区,群雄逐鹿,形势逐渐明朗,开始由乱到治,一代雄主--杨坚横空出世,杨坚东征西讨,纵横捭阖,逐步地统一了中原,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隋文帝。

面对北方强邻,隋文帝对突厥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手从政治上分化,一手着力于军事打击。

就在隋朝建立的第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发动各部兵马四十万人,从东北、北、西北三路对隋朝发动攻击。隋出身鲜卑,骑兵骁勇善战,武德充沛,战斗力还在突厥之上,根本没把纪律散乱、临时拼凑的突厥军队放在眼里。凶猛强悍、组织有力的隋军,凭借坚盔重甲、强弓硬弩,顶住了突厥的攻势,没有让突厥占到便宜。

隋朝建立的第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抓住机会挑动突厥内乱,随后隋文帝发兵八路出击突厥,主力是由大将窦荣定率领的三万步骑,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隋文帝又派出长孙晟深入突厥各部落对突厥进行外交分化。在隋朝的军事打击和外交离间下突厥正式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分,以阿尔泰山为界。

在此后的多次交战中,隋文帝屡次大败突厥,突厥各部与隋朝时战时和。

突厥当时已经没有像木杆可汗那样英武神勇的大头领,军事上打不过同样出身草原的隋朝,政治上被隋文帝分化瓦解(西突厥在隋文帝的操弄下接连换了好几任可汗),突厥内部凝聚不起来形成对隋朝的统一拳头。在隋文帝的军事打击下,突厥东西两部屡战屡败,越打越心虚,六世纪的最后一年(599年),东突厥干脆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其首领为启民可汗,先后将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给他。突厥西部也只好对隋朝俯首称臣,成为隋朝的藩属国,东西突厥共同尊称隋文帝杨坚为“天可汗”。

不打仗了,民族交流自然多了起来,突厥进入汉化的快车道,大量的与汉族通婚,血统逐渐融合,学习汉文化,生活向中原汉族习俗看齐,逐渐形成带有边疆民族风格与内涵的新的汉文化。 随着隋文帝的离世,隋朝的皇权传到了隋炀帝的手里。隋炀帝荒淫无道,骄奢淫逸,在他的统治下,国家很快陷入了混乱,全国各地都陷入了农民起义之中。

隋朝的内乱愈演愈烈,突厥看待隋朝的心态逐渐的变了,由崇敬变成了鄙视。615年,隋炀帝巡边时,东突厥始毕可汗率10万大军将隋炀帝围困在雁门(今山西省代县)长达一个月,隋炀帝后来派人向可敦(突厥的皇后)义成公主求救才得以脱身。从此,突厥成为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

因为中原内乱,大量的流民北迁东突厥,突厥人口激增,兵力突破百万。中原各地的义军首领虽然称王称帝,但是都向突厥称臣,以换取突厥的支持。史书上惊叹道:“北狄之强,亘古未有!”拥兵百万的突厥又一次达到了巅峰。

此时隋朝的封疆大吏李渊开始起兵反隋,为了获取帮助,他与突厥缔结盟约,换取战马两千匹,胡兵五百人。取得突厥支持之后,李渊一路顺风顺水,在长安建立了唐朝。

当时的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派遣使臣对唐朝颐指气使、恃功傲物、胡作非为。为了统一大业李渊只好忍气吞声,对突厥韬光养晦,抓紧时机南下统一全国。等始毕可汗病逝,继任的颉利可汗登基,唐朝已经稳定了天下局势。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同年8月,李世民继位称帝。野心勃勃的颉利可汗欲趁李世民刚刚登基,决定发兵实现对唐王朝的致命一击。他亲率四十万大军直逼长安城下,驻军渭水北岸,唐朝京师震动。

唐太宗李世民临危不乱,率队于渭水南岸,隔渭水与突厥对阵。突厥见到唐军军容严整,斗志昂扬,料难取胜,遂见好就收,和唐朝缔结了盟约,唐朝将国库里的财富尽数送给东突厥,颉利可汗不胜而胜,撤兵打道回府。

这件事,深深地伤害了唐太宗的威严,激发了李世民的羞耻感,唐太宗称之为渭水之辱。随后几年里唐太宗厉兵秣马,整治武备,准备一雪前耻。

四年后的630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一声令下,发兵十万,兵分六路,出击东突厥。此战,唐朝精锐尽出:总指挥是一代战神李靖,各分路指挥有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等,副将有尉迟敬德、苏定方、秦叔宝、程咬金等名将。

唐军深入漠北,大败突厥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随后一举攻破可汗牙帐,此役一战定乾坤,杀灭突厥兵一万余人,俘虏十余万。颉利可汗西逃宁夏途中,被唐将张宝相生擒,东突厥就此灭亡。

颉利可汗被押送至长安,唐太宗当众斥责了他的罪状,命人押解他在京师长安游街示众,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赢回了脸面。

最后唐太宗还是赦免了他,把他安置在长安,单独立院居住,颉利可汗住不惯砖瓦房,在院子里另搭帐篷居住,四年后(634年)抑郁而终。

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600里,势力范围达到贝加尔湖。大唐帝国意气风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全民尚武,男人们都以驰骋沙场、扬名边塞为荣。

灭亡东突厥后,大唐将注意力转向了仍然控制西域的西突厥。七年后(637年),李靖统兵大败吐谷浑(疆域包括今青海、甘南地区)。十年后(640年)侯君集率军灭亡西域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十八年后(648年)原东突厥降将阿史那社尔平定龟兹国(今新疆库车),西突厥势力渐衰。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征服突厥获得了众民族公认的“天可汗”称号。

649年,唐太宗去世后,原西突厥降将阿史那贺鲁叛变,自立为沙钵罗可汗。唐高宗上任后,655年唐高宗派程咬金带兵讨伐,无功而返。程咬金因畏敌怯战被革职,唐高宗升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

657年12月,已经65岁的老将苏定方再次领兵征讨西突厥。在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两军相遇,苏定方以一万人大破十万敌军,斩首数万级。此时天降大雪,深达两尺。苏定方顶风冒雪兼程进军,追击两百余里,在金牙山再次大败突厥,斩首数万。古诗赞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可汗阿史那贺鲁仅带十余骑逃至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被石国国王擒获后交给唐军,西突厥灭亡。史书记载:“突厥之贵族子弟,陷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至此大唐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极盛,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领土面积达1237万平方公里。帝国西部涵盖今哈萨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东部包括今朝鲜半岛的2/3,北边直到今西伯利亚,南边包含今越南河内以北地区,咸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都成为大唐帝国的内湖。

680年,已经南下内附的东突厥北上蒙古高原建立了反叛的突厥政权。这一年,苏定方的徒弟,大唐将军裴行俭大破反叛的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生擒酋长奉职。681年,可汗伏念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侍中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了伏念可汗。此举为突厥贵族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祸根。

第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陆纠集部众七百人反叛唐朝,686年占领于都斤山,并战胜了附唐的铁勒诸部,自立为竭跌利施可汗,建牙帐于于都斤山,复兴了突厥汗国。(史称后突厥汗国或第二突厥汗国)

五年后(691年)阿史那骨咄陆去世,其弟阿史那默啜(史称默啜可汗)继位,与默啜同时期的唐朝统治者是女皇武则天,默啜与武周政权时而合作并击契丹,时而反目。

默啜向东战胜了克鲁伦河上游的拔野古部,向北战胜了叶尼塞河(在今蒙古国)上游地区的黠戛斯人。在西方,默啜又使西突厥的两部咄陆部、弩失毕部归顺,突厥再次形成一个整体。此时,默啜成了东起中国边境,西达河中地区(在中亚)的突厥各部的唯一君主,东西占地万余里,拥兵40万,一度恢复了以前的强盛局面。默啜统治期间,第二突厥汗国的势力达到顶点。

716年,晚年暴虐的默啜被拔野古人所杀,首级被送往长安。此后突厥内部大乱,最后由默啜的侄子阙特勤发动宫廷政变,尊其兄默棘连为可汗(史书中称毗伽可汗)。毗伽可汗统治时期与唐朝大体保持和平。

734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杀,此后突厥再起内乱,741年登利可汗被其部下左杀处死。到了744年,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回纥联盟在唐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杀突厥可汗,建立了漠北回纥汗国,突厥遗族星散各地。745年,在唐朝和回纥的联合攻击下,突厥汗国彻底灭亡。回纥占据了东突厥故地。

至此,传承了七代人,延续了近两个世纪的突厥汗国,寿终正寝了。

唐朝中后期,西突厥的另一只遗脉沙陀人,曾长期充当雇佣军,在唐末乱世发挥了重要作用。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后汉开国之君刘知远,都是沙陀人。此后,突厥在中国史书上逐渐淡出,直至消失。

突厥人自此分为三部分:一、东突厥灭国后,东突厥人大部南下中原与汉族融合;二、部分成为回纥以及东胡系包括契丹民族的子民;三、西突厥亡国后,西突厥人大部举家西迁,一直向西迁徙,逐渐进入中亚和西亚。

突厥人的西迁之路漫长而又遥远,前后持续五百余年,突厥人的西迁基本路线是:沿着阿尔泰山→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小亚细亚逐步渗透,西迁的突厥人经过长达数个世纪的民族融合和征服战争,先后在中亚、西亚建立了几个著名的王国: 加兹尼王朝(包括伊朗大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一部、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北),塞尔柱帝国(西至小亚细亚,东到中国新疆,北抵咸海,南达波斯湾,领土包括今天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亚细亚大部、叙利亚及花剌子模,面积 达420万平方公里)、花剌子模帝国(领土涵盖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帖木儿帝国(西至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东到印度的德里,北达咸海,南抵波斯湾),还有一部分突厥人向西南越过西奈半岛,在非洲埃及建立了马穆鲁克王朝,在十五世纪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面积450万平方公里)。

和亚洲大陆的汉人等族群类似,突厥从来不是同一人种或同一民族的集合,而是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今天,讲突厥语的族系跨亚欧大陆,在很多国家都有分布,如土耳其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阿塞拜疆人等多数都讲突厥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