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

城市发展空间犹如一张大棋盘,城市更新则是老城活力转身的重要一步棋。秦淮区占地49.11平方公里,是江苏省最小的区。作为“特而精、最南京”的存在,这里既有“蓄势待发”的新城,又有亟待“焕新重生”的老城。

面对局势

怎样下好“妙招”“盘活”老城

促进老城与新城融合发展?

秦淮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秦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了老门东、小西湖、石榴新村、壹城中心、苜卫路等一批特色鲜明、群众认可的示范项目,完成了南京主城数量最多的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改任务,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延续文脉、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更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做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的“秦淮解法”,致力打造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示范标杆,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率先探索

涌现一批生动案例

八宝前街72号小区内,一栋崭新的三层楼房格外醒目。67岁居民许小妹在新房住了两年,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1)

建于1954年的八宝前街72号小区11幢,曾是小区最破旧的“筒子楼”,原有住户共44户。“居住很不方便,整栋楼中间是一条公用的大过道,过道南侧是一个房间,过道北侧是厨房和厕所,而且没有客厅和饭厅,从来没有请过亲戚朋友在家吃饭。”许小妹说。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2)

随着南京危房消险治理工程加速启动,2019年4月,八宝前街72号小区11幢经鉴定为D级险房,消险治理随即启动,按照“三原”(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则进行翻建。为更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该项目在全市首次实行“抽户改造”式消险治理,即每层外迁1户,为留下来的41户居民释放改造空间,使得非成套住房变成拥有独用厨卫的成套房。2020年10月,这批住户拿到新房的钥匙,在原地开启新生活。

老城区

只有住有宜居加上产业经济有活力

才能真正被“盘活”

在秦淮西南部、菱角市66号,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占地8.7万平方米,有工业厂房45幢。园区前身为1896年创立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2012年,保留工业遗存,更新打造成创业园。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3)

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科技创新为主导业态,园区现已集聚160多家创意企业,吸引3500多人就业。南京创意设计中心、江苏文化产业聚合服务平台等相继落户。园区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4)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5)

秦淮还以城市硅巷为抓手,对现有老写字楼、老厂房、棚户区加以改造,释放创新空间,嵌入式容纳大街小巷创新创业者,走出一条老城创新之路。

目前,秦淮硅巷累计改造建成载体超100万平方米,进驻企业近1000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超70%,挂牌上市企业9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4家,集聚院士24人。秦淮硅巷连续3年在南京城市硅巷绩效评价中位列第一,“南京硅巷看秦淮”名副其实。

历史建筑

是居民情感和历史记忆的容器

城市更新还要注重其活化利用

今年夏天,秦淮区四条巷77号的李鸿章祠堂,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历史经典,再现“人戏池中,莲叶田田”美景。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6)

1901年,李鸿章病逝,清政府在其原籍和其他省份建祠10处,以示纪念,南京李公祠便是其一。历经人为拆改、加建等,这里的文物原貌及价值无法展现。2019年12月,历保集团正式开启李公祠文保修缮项目。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7)

在李公祠的整个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建筑的原真性。李公祠项目组工作人员充分剥离违建、加建,从照壁的拴马石、券门石门槛、祠门的踏步、侧塘石等各种“历史符号”,追寻原样格局。对于缺失的建筑,没有采用以往修旧如旧的方式,而是选择修旧不“如旧”。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8)

李公祠的仪门、前殿和连廊等建筑在历史发展中不复存在,这几处采用与原来的青砖、木结构等完全不一样的钢构架进行表达。修缮后的李公祠不仅丰富了南京近代史的研究范围,也增强了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价值,后期将展陈对外开放。

在南京尤其是主城区,很多建筑在“老去”。面对“保护更新老城”的时代课题,秦淮城市更新策略由先前的“一拆了之”“大拆大建”,变为以“留”为主、“拆”“改”相结合,一幢一策,让老建筑焕发新生。

开拓创新

更新思路迭代升级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创新升级。

石榴新村项目仅用45天就实现了97%的签约率,跑出了城市更新“秦淮速度”。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9)

石榴新村是毗邻“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的最后一批危房片区。常住户籍510户,居住人口1500余人。住户普遍居住面积小、居住条件差,被称为“握手楼”“一线天”。片区私搭乱建严重、安全隐患众多。2019年,石榴新村被列为南京首个城市更新危房安全消险改造试点项目,采用“留改拆”的改造方式对其进行更新。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10)

更新理念从“就地平衡”向“综合平衡”转变。石榴新村拆除重建后的房屋设计为小高层,拟建4—11层住宅及1—2层的配套用房和1层地下车库。

“对于更新后的房屋户型,也是设计人员和居民一起商量,设计稿修改70多次,形成了20个面积段共36种户型,能满足居民选房需求。”项目实施单位、南京越城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冬云介绍。

距离石榴新村3公里,小西湖成为全国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截至目前,小西湖片区已经有十几户居民陆续或递交、或开启、或完成了自主更新。政府积极引导、居民主动参与的微更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历史街区环境、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更留下了最动人的城市烟火气。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11)

2015年,秦淮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留”摆在了优先位置。政府告别完全主导权,建设方、专家、居民、社区规划师等多方坐下来,协商着一起办。最终,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367户选择留下,腾出的空间引进精品民宿、餐饮、虫文馆、顾业亮大师工作室等新业态,艺术展馆与街巷烟火仅一墙之隔,网红打卡地与居民老宅相得益彰。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12)

大阳沟片区位于秦淮区大光路和御道街西北角处。项目共涉及四个地块,涉及居民约137户,地块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经鉴定为C级危房,需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地块涉及较多公房单位,需进一步理顺公房产权让渡路径。

更新模式从“单一征拆”

向“系统集成”转变

明商集团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危房消险、棚户区翻改建、街巷微更新及低效楼宇利用等内容,并通过物业一体化实现片区长效化管理,提升片区整体环境品质。拟采用“留改拆”改造方式进行危房解危,通过功能补足和空间设计,以局部地块的精细化更新激活整体街区;量身定做户型设计,提供多样化的匹配选择,满足在地居民安置的面积及居住使用需要;在满足原地安置的基础上为周边提供齐全的公共服务,体现开放社区理念。

擘画未来

五年更新描绘蓝图

未来五年,秦淮城市更新工作将始终按照“改善民生、擦亮名片、服务项目、守牢底线”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聚焦民生改善和产业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五个一”。

留存城市记忆点亮美好未来(秦淮用心用情书写)(13)

锻造一支高效高质工作队伍。加强党建引领下社区的多元参与,提高更新工作一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政策解读、宣讲水平,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搭建共建中心平台,通过项目现场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和法律服务中心等形式,与居民共商共议。

开展一轮深度城市体检评估。结合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排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等工作,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风貌特色、创新活力等八个方面每年定期开展城市体检诊断,运用动态监测、公众监督以及常态反馈来完善城市更新体检评估制度。

实施一张幸福居住更新清单。结合秦淮城市深度体检评估发现的不足,制定具有秦淮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清单,持续推动实施53个居住地段城市更新,70个老旧小区整治。着力营造舒适友好的宜居环境,精心打造城市小微空间,努力实现所有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较高水平的覆盖,继续完善“十五分钟生活圈”,努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整合一片产城融合更新空间。推进老旧厂区转型升级、老旧建筑改造利用,推进16个低效楼宇、载体提升改造项目,并以“巷港湾园”建设为抓手,打造产业总部集聚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盘活老城创新空间。大力推动新街口向高端商务商贸、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产业的转型升级;聚焦物联网产业,构建起“一城一谷一带一片”的空间 格局,进一步彰显“文化 科技”资源优势,激发老城区产业经济活力,实现老城产业提档升级。

深化一套更新内核支撑体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以投融资模式创新为渠道,深化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管理的内核支撑体系。理顺公房权责关系,推动更新改造建筑确权登记;加快探索更新资金运营模式转型创新,发挥新城反哺专项资金撬动作用,利用资产债券化、建立城市更新基金等途径构建投融资新机制,创建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更新模式,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开源节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秦淮区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工作及项目推进情况,下一步将主要围绕“以产权制度改革抓手,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秦淮模式’”,做好“安居、宜居”两篇文章,发挥新城老城融合优势,推进“特而精、最南京、高质量、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

文字来源:南京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