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

虽然历朝历代保家卫国乃是臣民应尽的义务,但是朋友们没有看错,唐代的百姓确实不想当兵!理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都知道士兵打仗需要粮饷,粮食需要农民来耕种,农民种粮食自然需要田地,田地的供给分配政策是由国家政府组织决定,所以请容许我简单介绍一下唐代的中央政府组织-三省一台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1)

三省六部简介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发令,政府的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一般情况是中书发布命令,由中书诸位舍人各自拟稿,由中书令从众多稿件中选定一稿成为正式诏书呈送皇帝画“敕”确定。

之后送交门下省由门下侍中覆核,如果认为诏书中有不妥之处可以批注封还。因为批注封还后需要退回到中书省再行修改,而中书省不明其问题所在,这就往往需要多次修改。

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把两个部门放在一起,这样遇到问题可以当面协商,不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了吗?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2)

政事堂-国家最高机构

其实古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后来为了避免浪费时间,在中央设立了政事堂,中书省在发布命令前,先与门下省在政事堂由两部门一二把手参会讨论,意见统一后再正式发出。

政令发出后就需要执行了,这就说到了中央行政部门-尚书省

尚书省是唐代中央政府最大的行政机构,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六部都在一个“都堂”里工作,“都堂”为一个大办公厅,两旁为左右两厢,吏礼户在左,兵刑工在右,由左右仆射分别领导。每部分为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一把手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下午回本部再分别办公。

六部根据中书省的政令,按照权属不同分别转交地方政府执行,唐代地方政府也是由州和县组成的,终唐一朝大约有350多个州、1500多个县。

州分三等:上中下三等

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州设立刺史为地方高级行政首长,负责地方上的全部事务。中央既要定期对刺史进行政绩考核,监督地方行政。也为了掌握地方真实情况,于是就设立了御史台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3)

御史台-皇帝的亲信团

御史台分为左右御史。

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主要监督尚书省之六部)

右御史:监察地方政府(共有十道监察使)监察使被派到各地区巡视观察,实际上停驻地方,成为地方最高长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御史作为中央委派的官员在地方上权力是很大的,如果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全权支配,他就成为了节度使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4)

威胁中央的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该地区人事大权亦在掌握之中,这便是了“藩镇”,唐代节度使多是武人担当,这就形成了军事割据。

国家的本意是想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指派官员到地方任职,是为了便于监督地方官员,结果却是节度使借由国家命令,来压制地方官员后,培植自己的势力返回头去对抗中央,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5)

安史之乱

那么如果官员是优秀的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呢?

那就要谈到唐代的科举制度了。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6)

唐代科举

唐代选拔人才改汉末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为“怀牒自列”,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

除了经商或工人,只要“身家清白”皆可报名。由礼部举行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再经过吏部进行面试,决定任用的官职。此即“科举”制。

但是最大的问题也是“身家清白”。这个门槛过低,造成了考生数量的无限增加,求官者多,得官者少,政府不得不增加录取名额,也就扩大了政府的组织范围,在正式官员之外设立“员外”、“后补”。“求官者十于士,士无官,官乏禄,而吏扰人”。官员数量多了,良莠不齐,官员素质就难以保证了。

根本上讲:士兵训练、打仗消耗的是钱粮。唐代税收制度一开始采用“租庸调”。

租:国家配发人民田地进行耕种,年老后缴还,租种时期负担相当的租额。租额仅为四十税一。

庸:劳役,人民向国家定期提供义务劳动,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

调:土产贡,人民以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以丝绸和麻织品为主。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7)

“租庸调”制度

后期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根据一年夏秋两季收税,故称“两税”不再按照户口册来收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以居住地为准,居住在哪就要承担纳税义务,“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就是说拥有多少田地缴纳多少租税。

但是,改“租庸调”为“两税”,遇到劳役,政府又要增加新项目,这就造成了重复收税的现象,同时因为“租庸调”时期数据更新过于频繁,统计官员疲于应付,再加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调查更新非常不变,往往敷衍了事,使得以前的账籍制度混乱。

特别是田亩收税改“量入为出”为“量出为入”这就是不再调查统计每年的人口、土地变化,只根据之前账籍制度制定的税额,作为下一年度的征收标准。

政策上缺乏灵活变通,变成了一种硬性规定,自此之后,各地摊派现象加剧,丰年还好,遇到灾年,不少家庭破产逃亡。

可想而知,遇到洪涝灾害,那些逃亡户跑到富乡,富乡劳力增加,而税额固定不变,分摊得就更加轻松了,就形成全国租税轻重不等,走上穷苦的更穷苦,富裕的更富裕,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

唐朝前期四处征战,军费消耗颇多,所以在兵役制度上实行: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8)

全兵皆农

全兵皆农

就是把武装集团变成生产集团,要求每个军人都要种田,全兵皆农制,当时称为“府兵”。

在地方行政区域里划出一部分军事区域,此军事区域就称为“府”,唐代称为“折冲府”

府分三等:1200人为上府,1000人为中府,800人为下府。

当时规定上等、中等居民可以报名当兵,政府挑选录取后可以免税,但是不提供粮饷,随身武装也需要军人自己解决。

一个府大概相当于一个军区,唐代全国大约有八百个府,大约60-80万军队。这几十万士兵并不需要国家一文钱、一粒米来供养,他们自己有田地,他们一边保卫国家,一边自力生产。

府兵二十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到中央宿卫一年,其他时候都回到本府,农闲操演,农忙耕田。

至于军官,在中央设十六个卫,各卫设大将军,需要打仗由大将军统领出征,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9)

唐代大将军

武将立功以勋名奖励,勋名有爵号而无实权,最高勋爵留在朝廷作大将军,其他大多数还是回去种地,勋爵更多的是代表荣誉,实际上武官大多有勋无权,也就不会干预朝政,使得国家比较稳定。

表面上看,压制武将使得国家更加稳定了,但是弊端也就此显现出来:

1.府兵制度后期因为国家安定,战事减少,几万人轮值到中央没有事情做,慢慢成为中央大臣建造府邸的苦力,受人轻视。

2.军队士兵打仗牺牲后的抚恤工作,因为地方官员的疏忽,常常得不到褒奖慰问。

3.武将社会地位低,使得报名参军的积极性不高,新的兵员补充不上,老的士兵不能复员,军队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使得兵源枯竭。

本土兵员枯竭,而政府渐渐积累起来财富变得有钱有势,慢慢开始购买外族人当兵,边疆上逐渐都变成了外国兵。

需要看到的是:边疆地区守卫的是国家的安全,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国防重任交由外人把手,却不加提防,加上节度使制度,终造成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安禄山、史思明皆因此得势,从而起兵造反,作乱国家,为祸一时,使得大唐逐渐衰落!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10)

藩镇割据威胁中央

大唐藩镇割据起因(什么本地人不当兵)(11)

安史之乱

总的来看,大唐整体的国家战略是希望底层老百姓能够过上温饱日子,但是土地不断兼并、税收上的混乱、对武将的压制、本土兵源的枯竭都对国家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上这恐怕也是大唐所始料未及的吧。

我觉得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任何制度都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只要本着为国为民的核心不变,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应当时的好制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