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

新华社成都4月14日电 题:同在“屋檐下” 唤醒“空心村”

新华社记者董小红、唐文豪、刘琼

走进成都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沿着石板路前行,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映入眼帘,每栋房子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戴”着大屋檐。

这些屋檐有多大?大到在屋檐的遮挡下,村民可以喝茶、遛鸟、摆龙门阵、办坝坝宴。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村民坐在自家大屋檐下聊天(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1)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村民坐在自家大屋檐下聊天(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金城社区是当地人口中的小石村,20世纪60年代开发煤矿后因矿而兴,村里常住人口最多时达六七千人。

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煤矿关停,小石村没落成“空心村”,只有1000余人留守。

5年前,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岳付飞回村,谋划利用当地的山水资源发展民宿。

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小石村,灾后重建了一批砖混房子,千篇一律的外观缺少特色,要吸引游客就要“动手术”加以改造。

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2)

这是4月7日在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拍摄的原跃进煤矿遗迹,这里如今已经成为“矿山(露营)营地”的一处独特景观。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岳付飞辗转请来青年设计师李烨。村民们打量着这个成天在村里转悠的年轻人,充满怀疑。有的村民听说他要设计民宿,干脆说:“敢碰我的房子,我就跟你拼了!”

破局就要先立标杆。李烨利用村子中心的空地设计出一座带有大屋檐的文化大院,利用公共空间把村民重新聚拢在一起,让他们找回归属感。

随后,村里主干道两侧的20多户人家加盖起2到3米的屋檐,或用竹条编织而成,或以灰瓦搭建,比传统屋檐更宽大更别致。

大屋檐由点及面,改变了村庄风貌,让小石村别具特色。“我们常说‘同在屋檐下’,希望这样的改造能重塑村里的文化记忆。”李烨说。

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3)

这是4月7日在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拍摄的“小石记·山宿”。新华社记者刘琼 摄

果然,村民纷纷走了出来,沿街摆上桌椅,全家人吃饭、孩子们写作业经常在室外进行。

已经担任金城社区党委书记的岳付飞说:“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回来了,生产与就业也被带动,小石村重生了。”

大屋檐让小石村出了名,游客纷至沓来。村民追着李烨问:“什么时候轮到我家改造?”

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4)

这是4月7日在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拍摄的“小石记·林宿”景观。新华社记者刘琼 摄

小石村有不少空置老房子,有的一整栋楼只有一两个老人住。岳付飞由此发展起共享民宿,把闲置的二层租用下来,改造成民宿,交给第三方公司运营,村民以空间入股,获得收益。

毛竹屋顶,白色墙面,藤编家具,巧妙进行空间布局,二层民宿与一楼居民各有出入口,互不干扰……改造后的民居既有亲和力,又与众不同。

农村的空心村(老工矿新故事同在)(5)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村民和游客坐在“小石记·林宿”院里的桂花树下喝茶聊天(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摄

最近,村民王尔琼常常坐在大屋檐下剥春笋。“这是来我家住店的游客预定的,过几天就要来取。”她说。

王尔琼是首批共享民宿股东之一,去年拿到1万多元的分红,当保洁员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工资。

目前,村里已打造了以“小石记”为品牌的6家精品民宿,2021年实现旅游综合收益达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

由村变为社区,这里的人气旺了起来,常住居民已有4000余人,还吸引了不少外地青年人留下来。

28岁的杨天宇曾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漂”过几年,如今选择在这里经营一家民宿。

“小石村的变迁,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杨天宇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