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

大舰巨炮时代

战列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攻击与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是能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大型水面军舰。

其自风帆时代诞生,1860年开始变革,在1870-1890年之间一度断代,但是期间的实验探讨一直没有中断,由1890年开始复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末期逐渐式微。战列舰曾长期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作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二战结束以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所取代。

战列舰作为“大舰巨炮主义”的极致产物,它的出现代表了人类最为复杂和庞大的武器系统之一的出现。它曾经称霸海上,是一个国家海军的象征和旗舰。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1)

密苏里号

超级战列舰

说起战列舰,不得不提及日本帝国海军在二战时期建造的“大和号”,是大和级战列舰一号舰 。大和号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曾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在沉没超过半世纪后,该舰仍然作为不少电影及动画的题材,继续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人 。

大和号战列舰于1937年11月4日开始动工建造,1940年8月8日下水,1941年12月16日服役,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军飞机击沉于日本九州西南50海里处 ,服役不到5年便沉睡海洋深处。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2)

大和号

设计特点

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借鉴1935年法国建造的8万吨级高速邮轮"诺曼底"号。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些种舰首外,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的舰首。舰首内藏零号水声侦听器。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3)

宽阔的甲板

全舰重量分配如下:船壳20212吨,装甲21266吨,防御板1629吨,武器系统11611吨,主机设备5300吨,舾装1756吨,固定设备417吨,非固定设备641吨,鱼雷75吨(据认为大和携带6-10条610毫米直径鱼雷,但该舰没有鱼雷发射管,6-10条鱼雷也没有75吨重),导航,光学设备95吨,电力设备1,108吨,飞机111吨,锅炉水297吨,预备食用水212吨,重油4,210吨,润滑油61吨,轻质油48吨,合计重量69,100吨(正常排水量)满载超7万吨,即使放在现代,也是十足的一个大型钢铁巨兽!

武器装备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主炮为三联装94式45倍径460毫米口径舰炮,3联装主炮塔三座,两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联装炮塔配置在后甲板。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60毫米。炮身重165吨,一座炮塔内三门火炮总重为1720吨,加上炮塔装甲(790吨)和弹药的重量,单座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总重为2,774吨(有些资料称大和炮塔重2510吨,系未计算弹药时的重量),相当于日海军秋月级驱逐舰的排水量。每发炮弹重1.5吨。炮塔后部装有93式15米基线测距仪(装有电罗经,航行时可保持稳定),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炮塔的俯仰角是 45度,-5度,火炮装填炮弹时,固定在 3度,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2分钟三个齐射,1.8发/每分;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重1.5吨,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4)

该炮由吴海军工厂舰炮部负责研制。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齐射,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波也很强,日舰船设计部门为减小冲击波的影响煞费苦心,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可利用通风筒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由于希望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在建造期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取得成功。而建造大和型时使用的技术及生产管理,成为在战后日本工业的基础参考。

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内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3联装主炮齐射后发射出去的炮弹在飞行中往往会互相干扰而影响射击精度。以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让中间那门火炮与边上的2门交替发射,而大和舰在主炮上装了一种火炮发射延迟装置,使中间那门炮的发射时间比边上2门延迟3/1000秒-5/1000秒,从而保证3门主炮能够同时射击。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5)

大和舰装备的94式460毫米口径主炮是历史上威力最大的舰炮,与"依阿华"级战列舰配备的MK7式406毫米口径50倍径舰炮相比,94式460毫米舰炮在穿甲弹重量,炮口初速,射程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大和舰主炮无疑要比"依阿华"主炮有着更强的装甲穿透力。战后美国发表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从数据来看,这种优势似乎并不明显,但如果考虑到双方的装甲防护水平,大和舰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这是战列舰一般采用的远程炮战距离)已经可以贯穿"依阿华"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带(也可以击穿世界上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主装甲带),而"依阿华"级的主炮却还难以做到这一点。有认为大和舰的460毫米炮精度较差,射速也比MK7低,因而怀疑94式炮的实战效能。关于大和舰的主炮火炮精度,由于大和号实战经验少,并未有发现过证明其精度较差的可靠证据。而就"大和"的94式主炮本身来说,其身管寿命200~250发,而火炮膛压小得多的衣阿华级的Mk7型主炮身管寿命也只有 290~350发,这说明94式的身管强度并不差。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战列舰火炮射击的问题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战列舰舰体的稳定性实际对主炮射击精度影响非常大,而舰体粗短的"大和"无疑比舰体细长的衣阿华级拥有着更好的纵向稳定性。

副炮

大和舰的副炮采用从最上级重巡洋舰改装时拆下来的60倍径155毫米口径舰炮12门(四座三联装),炮塔重150吨,设有25毫米装甲板。最大射程(45度仰角)27,400米,最大射高12,600米(也可以用于对空射击),射速5-7发/分,每门炮备弹150发,采用基线8米的测距仪。该副炮的配置颇有特色,4座炮塔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后及舰上层建筑的两舷。(这两座后来被拆除,以腾出空间来安装高射炮)。这种配置可保证大和舰的全部4座副炮炮塔中的3座可以同时指向一舷,而大多数战列舰只能保证一半副炮同时指向一舷。

装甲防护

大和舰是是整个战列舰史上最厚重的一艘。不仅如此,该舰的装甲带还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舷侧410毫米装甲呈20度倾角(向内侧倾斜),舷侧装甲倾角在最后一代战列舰中是最大的(其次是美国的"依阿华"级和"南达科他"级,舷侧倾角19度),大和舰中甲板边缘处的230毫米装甲也带有7度的倾角。大大提高了大和舰装甲的抗弹性。

按照设计要求,装甲应能够承受自身460毫米主炮在20000-30000米距离上的打击,中甲板还能抵御从3900米高度投下的800公斤重航空炸弹。为实现上述要求,一共安装了22895吨装甲和防御板,占全舰正常排水量的33%。

该舰的弹药舱、主机、锅炉舱等要害部位被集中布置在战舰中部用厚重装甲带保护的防御区划内(从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后端的位置)。防御区划的舷侧装甲从战舰舯部水线处一直延伸至战舰底部,其上端水线处的主装甲带厚度达410毫米(采用VH装甲钢,即维氏硬化钢),主装甲带以下的舷侧列板的厚度为75-200毫米(由上至下递减)。防御区划顶部的装甲敷设在战舰的中甲板处,厚度为200-230毫米(采用加入钼的均质镍镉合金钢)。防御区划的前后两端则由270-350毫米厚的装甲横隔壁防护。

主防御区划以外的舵机舱也敷设了厚甲,其主副舵机舱顶部装甲均为200毫米,舱壁装甲主舵机舱厚350-360毫米,副舵机舱厚250-300毫米。作为操舵室和重要的通信管道,位于大和舰舰桥处的司令塔也是一个重点防护区域。其侧壁及顶部装甲厚达500毫米,而从司令塔向下延伸至主防御区划的通信线路则被300毫米厚的重装甲保护着。

主炮炮塔是全舰防护最为坚固的地方,其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45度倾角),侧面250毫米,后部190毫米,而顶部装甲则为270毫米。当时欧美在设计战列舰主炮炮塔装甲时,总是将侧面和后部的装甲设计的比顶部厚很多,而大和舰却恰恰相反,其原因除了当时日本人对远程炮战中大角度落弹的警惕外,恐怕也和大和舰建造过程中,海军航空制胜论者施加的压力不无关系。

主炮底座的前部,侧部装甲厚度均为560毫米,后部装甲则为380-440毫米。为了加强大和舰主炮弹药库的防护,日本人还在其主炮前的主甲板处敷设了35-50毫米厚的合金铜护板(可抵御敌方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50公斤炸弹)。

为了减轻重量,以保证炮塔的转动速度,该舰副炮的防御设计得较为薄弱,其炮塔装甲为25毫米,仅能防御弹片和近失弹杀伤。副炮的炮塔底座采用75毫米厚的合金铜装甲来保护通向弹药库的通道。2座被安装在位于舰体中心线的防御能力薄弱的副炮塔与主炮塔相邻,弹药库距离过近,一旦中弹损害容易波及主炮弹药库,是个显而易见的缺陷,为此后来还专门强化了防护措施。

大和舰烟囱的下部设有50毫米的装甲,而在位于中甲板的烟囱开口处则装了一块非常独特的"蜂窝"装甲板,其厚度达380毫米,板面上布满直径180毫米的小孔。这样既可以保证排烟顺畅,又使这一区域的得了有效的保护。

在水下防护能力方面,大和被要求能够承受400公斤TNT的爆炸当量(美国最后一代战列舰要求能抗击300公斤TNT的打击,德国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要求抗击250公斤TNT),而在命中2-3发鱼雷的情况下不能影响战斗力,为了防水雷,舰底采用3层底。同时为了提高抗沉性,全舰被划分出了1147个水密隔舱。但作为一艘以炮战为主要任务,强调集中防御的战列舰,水下防护系统总长只占战舰全长的40%,这对其防御鱼雷打击显然是不利。

水上飞机

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 共计7架。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6)

搭载舰艇

1942年时搭载有17米舰载鱼雷艇型内火艇1艘,15米掌管交通艇1艘,将校用11米摩托艇1艘,军官及水兵用12米汽艇4艘,8米汽艇、9米划艇、6米划艇各1艘,合计10艘。为了避免主炮爆风损坏舰载艇,在机库外设有短艇格纳架(金属架,上包棕毛和皮革),两艘6米和9米划艇分别叠放于两艘12米内火艇之上。格纳库出口处设有巨大的防护门,平时关闭。随着舰上防空火力陆续增强,舰员由2500人增至3000人,居住设施紧张,因此将大半部艇库改为居住区。到战争后期,大和级通常只搭载11米摩托艇和12米汽艇各两艘。

亡命之旅:大和舰沉没

1945年4月6日下午3点,日本第二舰队从濑户内海起航,执行所谓的天一号特工作战。整个舰队包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轻巡洋舰矢矧号,还有驱逐舰冬月、凉月、雪风、矶风、浜风、霞、初霜、朝霜,一共只有10艘战舰。

日本出动了几架零式战斗机护航,但是舰队刚离开日本内海,飞机就赶忙飞回去了。美军已经掌握了制空权,日本战斗机自保都很困难,根本无力保护舰队。日本的运气并不好,舰队刚刚离开港口就遭遇数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这些飞机发现这支舰队以后,立即从高空投下炸弹,并且尾随跟踪。

B29在高空投出的小型炸弹,并没有对日本舰队造成什么损失,但美国人还是获得了大和号出动的情报。在得知大和号出动以后,美国海军立刻作出相应部属,密切监视日本第二舰队的行动。日本舰队乘着夜色甩掉B29的跟踪几个小时以后,也就是在7日凌晨2点左右,又被二艘美国潜艇发现。

天亮以后,在美国潜艇的指示下,美国第58特混舰队的舰载侦察机,从日本第二舰队上方飞过。在6点,侦察机向特混舰队司令米切尔中将报告日军舰队的数量和航向。米切尔在得知大和号出现以后,非常的高兴,他等待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

在莱特湾几乎全歼日本联合舰队以后,日本海军能够对美国舰队还造成威胁的,就只剩下超级战列舰大和号了。为了对付大和号,美军特别制造了专门用于击破大和号超强防御装甲的1000公斤重磅炸弹和MK46改进型强力鱼雷,并且强化训练了一批飞行员,教会他们如何对付超大型战舰。

日本每天都以几十架B29和大量潜艇在日本海域巡逻,期待大和号的出现。现在大和号真的出现了,米切尔自然没有任何犹豫。10点米切尔下令第一攻击机群出发,攻击日本第二舰队。当时米切尔将军对部下的命令只有一句话:击沉大和号!

12点50分,第1枚鱼雷首先击中大和号左舷,几分钟后,又有2枚鱼雷同时击中大和号尾部。大和号雷达室被鱼雷击毁,弹药舱也受损严重。2点45分,大和号底层弹药库的主炮炮弹被诱爆,全舰发生巨大爆炸。舰体完全横翻在海面上,迅速沉没,还来不及逃生的上千名日本水兵一瞬间全部死亡。

沉入大海以后,大和号再次发生爆炸,全舰断为二截,激起了数百米高的水柱和上千米高的烟雾。由于遭受饱和攻击,大和号全舰2767名船员只有269人幸存,舰长有贺幸作大佐和武藏号舰长猪口大佐一样,选择同该舰一起沉没。

大和号的沉没标志着大舰巨炮时代的彻底结束,超级战列舰由此退出了世界海军的舞台。航空母舰逐步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与威慑力!

世界上最强的日本战列舰大和号(大舰巨炮的巅峰之作)(7)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军武大全!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