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

古书院,始于唐玄宗时期的书院,自唐后期开始,民间私人读书兴起。

泉州士子欧阳詹早在中唐考中进士前,即隐居泉州北山与晋江山寺中读书备考。南宋朱熹在考中进士及任职泉州府下同安主簿前后,先后在泉州不少地方讲学,对泉州书院、泉州教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朱成为宋及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泉州大部分书院的主祀神。作为儒学、理学的发源地和大本营的书院,在积极传播儒学、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朱子学方面,泉州书院高标独树,成为福建古代教育史、科举史上重要的一页。宋、明时期,泉州鼎盛耀眼的科甲,与泉州书院的繁荣密不可分。

01

招贤院

唐末五代,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在泉州西郊北峰潘山创建“招贤院”,意在招揽中州公卿名士。此院环境优雅,规模宏大。院内筑有馆舍,以供吟诗作文、食宿,还配有亭轩水榭,供名士嘉宾在此修身养性、凭眺赏景。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2)

当其时,北方各地群雄相逐,泉州偏安一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主政者热心延揽,礼遇有加,此院遂成落难士子和文人贤才纷至沓来的避难所,一时人才济济,为八闽之冠。也因此,招贤院对推动泉州的教育、文化发展,起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官方的倡议推动,泉州地面一时书堂、书房、义学、私塾等私学并起,文风大炽,自此气运大开,人才辈出。

02

小山丛竹书院

地处泉州古城北高阜,地气独擅,温暖和煦,“温陵”古称实肇于此。它地处古泉州府城隍庙旁,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亲自创建的一所书院,为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泉州四大名著《四书蒙引》、《四书存疑》、《四书浅说》、《四书达指》,皆孕育于此。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3)

南宋前,此处即建有纪念“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欧阳詹的“不二祠”,及佛寺资寿寺,环境清幽。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职同安主簿届将满,于此候调待转批,他认为这里是清源山“龙首之脉”,应当成为泉州传播正宗儒学的首善之地,即倡议以“不二祠”为场所建设书院,传播儒学。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4)

兹后,种竹建亭,树坊立匾,自题“小山丛竹”匾于其上,讲学其中。宋后各代,屡有修建,文脉绵延不断,明代状元、福建市舶司副提举罗伦、理学名宦蔡清都曾讲学于此。清末民初,这里还辟为“温陵养老院”,高僧弘一法师布道讲法其间,亦圆寂于此。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5)

03

温陵书院

又名“泉山书院”。据史志载,该书院建于泉州古城行春门外,古代属衮绣铺辖地,即今为古城东街泉州市第一医院所在地。它是南宋时期创建的古代泉州一所影响较大的书院,被称为泉州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6)

明隆庆版《泉州府志》载为宋文公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清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为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郡守赵崇正创建,赵迁天宁寺于他处,把它改建为书院,名“泉山书院”。奉祀朱子像于其中,延聘名儒讲学,弘扬朱熹学说。明洪武初年(1368年)书院为晋江县学所代。洪武二年(1369年),御史钟道元于此倡建朱子祠,复书院。正德十年(1515年),移建于蔡巷。

04

清源书院

清源书院原在泉州古城府治西南袭魁坊旧睦宗院内。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知宗正事赵希衮建。书院建有习说堂,作为讲堂,又设浚明、严遵、忠恕、爱敬四斋。元废。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冠以“温陵书院”名,规制较为完备,曾吸引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士子慕名入学。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陈之铨于承天寺边施琅园林“澄圃”另建清源书院,取代原书院。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7)

准确地说,泉州古代书院以“清源”作为名称的有三所,除上面所叙者,还有明崇祯间曾一度改“一峰书院”为“清源书院”,而清代于承天寺边(今晋光小学)所建之清源书院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为知府陈之铨倡建。

05

一峰书院

又名梅石书院。位于泉州府治东北的执节坊梅石古迹东,为纪念明代状元、名宦,被贬任福建市舶司(驻泉)副提举的罗伦(字一峰)而创建的一所书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罗伦因弹劾大学士李贤丁忧夺情事,触犯朝廷被贬泉州,于城北梅石东“净真观”栖居,公余常聚集官员及生徒讲学,勉励生员爱国忠贞,正直勤勉。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8)

嘉靖八年(1529年),福建提学副使郭持平动议,泉州知府顾可久,晋江知县钱楩,通判李文、推官徐炤等附议襄赞,改净真观为“一峰先生祠”,又名“一峰书院”,奉祀罗伦于其中,前后辟地,建讲堂、斋舍、厨房等建筑40多间,“择士之有志者居之”,延聘乡绅进士先后掌教书院,学宪朱镇山、泉州府及下多任县令,泉州名儒张岳、顾珀等名贤都曾在书院讲学,故名噪一时,声名鹊起。

乾隆十五年(1750年),晋江知县黄昌遇重修扩建书院,更名“梅石书院”。此前的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曾改名为“清源书院”。清嘉庆九年(1804年),又于玉犀巷建“新梅石书院”,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清廷诏令停办书院,民国期间,此处改办“泉州农校”、“泉州师范”、“昭味国学专修学校”。

06

崇正书院

址在今泉州鲤城释雅山公园。清光绪十年(1884年)建,时为靖海侯施琅的“东园”,雄踞释雅山畔,又称“松石山园”,是泉州古城最为著名的古代园林之一。施琅卒后,园易他姓。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9)

泉郡鄑绅倡议将办防法兰百团款余教提充修建,增设书斋,改称“崇正书院”,于园内增置“研经味道三室”,设讲堂、书斋,连同东园所有的楼阁、假山纳入其中,规模颇为宏大。因书院纳入知府掌管,故为泉州古城内保留到清末的三大书院之一。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0)

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奉诏令停办。1935年,晋江私立的民生初级农校(原平民中学)迁此,1945年,改为民生中学。建国后,民生中学迁出,改为泉州三中。此处改为泉州农校(晋江地区农校)。

07

正音书院

清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古城内设置了四所正音书院,为士子学习官话的学校。分设在百源庵、承天寺、铁炉铺和奉圣铺,均由义学改建。这些书院奉朝廷旨意所办,目的在于学习官话,推广朝廷所要求的官方语言,以此作为书院的主要教育内容,与其他书院有很大的区别。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1)

为了传承沿袭正音书院的文化功效,泉州古城办、泉州文旅集团选址于府文庙,复建正音书院,旨在依托府文庙的千年古城文脉,延展尚学文风,结合“润物无声·古城悦读”公益活动推广计划,营造千年古城、万人悦读的全民阅读氛围。

正音书院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汇其中,将泉州文脉融入日常生活。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2)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3)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4)

自唐末到清末,泉州历代建有书院73所,仅府治一地即有18所,这些书院大多由地方官倡办,规模大、影响深远;有些由地方儒绅倡建,属民办性质。这些书院具奉祀先儒、收藏书籍、教授生徒、学术交流与著述等职能,学术研究风气浓厚。泉州古代书院的长期存在,对泉州古代教育,对泉州的文化积淀,对泉州古代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

现如今,在市委、市政府坚持古城复兴“内修于心,外修于形”的总体策略指导下,泉州市根据“提质、惠民、兴文”等原则,推动古代书院向现代新型书院发展和创新,为书院注入新的活力、功能、业态,充分发挥书院在开展公民教育、休闲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书院在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在新时代赋予新内涵、焕发新的生命力。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5)

本文节选自泉州古城文化丛书之老城池

END

海上花园 诗意厦门

文旅宁德

中国绿都最氧三明

南平文旅

npwlxc

明清的古书保存千年(润物无声源起于唐末五代的泉州古书院)(16)

私藏的秘境古村,有着绝色山水,安静得让人忘了呼吸!积分兑换福利强势回归!每天来【福游八闽】打卡,领取福利快人一步!

金牌旅游村,祝福一整年 | 6月打卡这3处秘境古村,解锁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