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1.心诚则灵,唯德感天

心诚则灵,关键是要做到"心"、"诚"两点。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这就是心诚则灵。儒家的修身修心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正义的人格境界,而黄老的修身修心身是精华内敛,体察天地,使自己消失于天地与现实之中。抱元守一,所谓一,就是要心无旁骛,心志专一,依道行事。所谓守,就是在已经达到了上述的境界之后坚守本心,"守中"而御天下。如果能四者合一,就达到了黄老之学的最高境界——"玄德"之境。

正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唯德感天)(1)


2.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正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唯德感天)(2)

3.涵养心性,静定归真

这种返璞归真的态度,是一种道教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他们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老子》中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话描述了人的精神修养的过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先实现"己虚",由虚致"静",由静而体会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一",最后顺应这种规律,就是"守"。所谓虚,就是要破除个体的种种欲念,不要使自己的欲念充塞于心智,阻碍了体会道的通路。

正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唯德感天)(3)

4.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正所谓心诚则灵(心诚则灵唯德感天)(4)

5.铁杵磨针,贵在坚持

相传,真武大帝年少时在武当山修道,由于意志不坚,中途准备下山,半路上遇到紫气元君化作老婆婆用铁杵磨针点化他。真武大帝返回山中继续修炼,途中折下一段梅枝插在榔树上,说: "吾若道成,花开结果。"后来,他修炼成功,梅枝果然在榔树上插栽成活,并开花结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坚持自己目标,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