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

#这就是幸福河北##2021头条带你看河北##2021我为河北文旅代言##2021就看国际庄#

中国古代最早的城池,是军事防御所需。早期的古城址,都包含一定的军事功能,所谓“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守民”。秦汉以后,历代王朝往往选择一些关隘要地修筑城池,以屯兵驻军。金、元代以前,城池的城墙大多是夯土城墙。到了明代,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掳掠,明朝采取了以筑城为重点的防御策略,各地纷纷筑城,“郡有守,守土之法,城池为先”。由于制砖业蓬勃兴起,比夯土更加坚固耐用的砖砌城墙成为主流,现在留存至今的各地古城墙,绝大部分是明代砖砌城墙。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1)

在清代的鼎盛期,城垣的建设和修缮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应的修葺和维护政策,如雍正皇帝曾经上谕内阁,将城垣有无颓坏确定为官员接任时的交接项目之一,并作为直隶省新修城垣的成例(《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七十八,《四库全书》,史部,诏令奏议类)。雍正七年(1729),清苑县知县徐德泰修建了保定城墙,并建有两丈宽的四门马道。雍正十二年(1734),由于暴雨,保定省城西南角坍塌,时为直隶总督李卫筹款修缮(《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七,《四库全书》,史部,朱批谕旨)。

乾隆朝直隶总督方观承,勤政为民,对省内河间、保定多地的城墙、城池加以修缮。

因修河间城,皇帝御赐诗

河间府系古瀛州,自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开始设置,隋大业三年(607)改瀛州为河间郡,守城者千方百计修缮积累,城墙愈加坚固。北宋时期,河间作为高阳关路的中心城市,辖十一州军,是御辽前线极为重要的枢纽。包拯任瀛州知州时,还为边防松弛,辽人混入城内而有所作为。河间城墙高大规整,“视他邑颇为庄丽”。金、元时期,河间成为“万户元帅府”,其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更加巩固。明代在军事方面,选择了以卫所为特点的屯军制度,而屯兵于河间的“河间卫”则于河间府城内设立指挥所,大量中、上层军官及其家属在河间城内生活,一时繁华无比。在明代万历六年、十年(1582),河间城池两次由知府领衔整修,在原来夯土基础上以青砖裹砌,后一次修砌用了两年时间才施工完毕。至此河间城墙周长两千三百六十二丈,高三丈二尺,宽一丈两尺,四个城门及城楼,防御用的敌楼共有四十一座。清代河间府下辖献县、阜城、肃宁、任邱、交河、宁津、景州、吴桥、东光、故城等10县。城池多次重修,更加坚固。乾隆本《河间县志·城池》转引《武备志》评价为:“守城之道,城制为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乾隆九年(1744),方观承为直隶布政使时,河间从朝廷申请了一笔专款,由府、县同修城墙,直隶布政使方观承、知府徐景曾、知县王屋霨亲自督办,两年时间修成。河间府城东南复建文昌阁,巍然壮观,四大城门中,东门为阜春门,南门为登瀛门,西门为瀛西门,北门称拱极门。城内,两条大街直通四个城门,交汇成“田”字形;东半城建有府署,府署以南为县署,城西南设有火药局,可知府城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城南有瀛台,城北有高阳台,两座高台巍然高耸,成为河间一景;分散其间的关帝庙、城隍庙、资胜寺等寺庙常年香火缭绕,宾客盈门。这格局一直维持到清末民初,巍巍古城墙成为河间古老历史的象征。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2)

乾隆十六年(1751)春正月,乾隆帝陪伴皇太后第一次南巡江浙、路过直隶省河间府时,赐给已担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等迎驾众官一首《河间道中示直隶官》的诗。节录如下:

河间古瀛州,文物颇可观。

前巡适灾余,室家才苟完。

版筑命代赈,雉堞俨崇垣。

闾阎亦较盛,菆井腾炊烟。……

在这里:瀛州:今河北河间市一带;版筑:是筑墙时用两板相夹,以泥置其中,用杵舂实。本句意为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城墙赈灾。雉堞:古时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凹凸叠起之墙,泛指城墙。

此诗选自《四库全书·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第42册,第53页,诗第一句交待赐诗的地点,揭示河间悠久的历史。“前巡适灾余,室家才苟完”,指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乾隆帝陪伴皇太后巡幸河南嵩山洛阳路过河间时,正是河间府及所属的肃宁、任邱等县因潴龙河水涨而遭受水灾之后,那时候老百姓的房子刚刚修完。以下三句讲当时河间府的状况,上次路过此地时,皇帝命令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修城墙,这时候城墙已经修完了,高低错落有致、非常整齐。这时城内市井兴盛起来了,堆满秸杆的乡里也腾起了袅袅炊烟。此诗的主题,是对直隶总督方观承修建城池,重民爱民的肯定。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3)

乾隆《河间府志》河间府城图

因修保定城,“靴城”美名传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4)

光绪《保定府城图》

保定古城是因地理位置重要和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形成的,它地处华北平原腹地,重山西峙,群川东流,水源充沛。北控三关,南通九省,翅卫京师,雄冠中州,为畿辅首善之地,历代曾设郡、县、州、府和省会,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镇。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5)

雍正以后的古城保定,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省级机构在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建筑规格亦越来越高。雍正二年十月廿九日(1724年12月14日),直隶巡抚李维钧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开启了直隶总督与保定城池建设的新篇章。为建立常设性的办事机构,清廷于雍正七年(1729)特谕在保定建筑了总督衙署,直隶总督署不仅移至城中心的地方,而且成为城内最宏大的建筑群,清代直隶最高军政长官驻节和办公的地点。雍正四年(1726),改大名道为清河道,统管畿南诸河河工,修葺保定通判旧署为直隶清河道衙署。乾隆四年(1739),直隶提督学政的公署亦得到重建,耗银三千九百多两,新增房屋数十间,“可以冠冕直省之百八十一郡”(倪象恺《保阳学政公署碑》,雍正《畿辅通志》,卷一百八,艺文,碑记)。省级机构经过重建,已经成为城内建筑的主体,特别是总督衙署取代旧有保定府衙成为城内新的核心。可以说,雍、乾时期清代保定城市官署调整和重建的过程,恰恰是城市行政等级提升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直接反映。

保定千年古城在哪(保定河间筑古城)(6)

明清时期的保定府城墙,形状呈现“官靴”形状,与“畿辅首善”、“天子脚下”相呼应,“靴城”美名早已流布。乾隆年间,保定府城颓废,乾隆皇帝亲自下令发银修缮。直隶总督方观承更亲力亲为,谋划筹措,最终完成了保定府城墙的修缮。保定府民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方观承修建五道庙》、《方观承底定靴子城》等等,反映了百姓对他的称颂。乾隆帝也有《至保定府临漪亭行宫驻跸迭辛巳旧作韵》,其中写道:“府城重构筑(乾隆原注:府城向就颓废,因命发帑重修,今来大觉改观),兹始阅工成”(《御制诗初集》,四集,卷七十九,《四库全书》集部)。

正是由于昔日清代保定的战略位置和省会地位,乾隆皇帝曾经多次巡幸经过,方观承更是对城墙城池悉心关注,因此,城池得到较好的维护。乾隆二十五年(1760),方观承将莲池园景分为十二组,分别绘图12幅,每图各系以图解和图赞。第二年(1761)三月,乾隆皇帝西巡五台山归来,驻跸保定。方观承将托裱好的景图敬呈乾隆帝御览。乾隆帝遂于每幅景图后面各题诗一首,名《保定名胜图咏》,内容描绘的是古莲花池建为皇帝行宫之后的壮观景色。在《保定名胜图咏(九)绎堂》【图解】中,方观承对修缮的保定城墙有如下记述:

“堂直东稍南有楼,曰“驻景楼”。东,层崖壁立,返照为多。于此凭高眺远,堞影连云,烟村结雾,宛在眉捷。百里内外,郎峰、抱阳诸山,皆回青转绿,涌现天表也。

这里的“堞影”指城墙的身影。堞:城上的矮墙,呈齿形,这里是泛指城墙。古时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雉,堞:女墙,即城上端凹凸叠起之墙,泛指城墙。连云:与天空之云相连,形容高远。

直隶总督方观承去世后,保定古城城墙、城池没有得到大规模有效修缮,由于承平日久,乾隆朝之后,保定城池修缮逐渐有所废弛,护城河几乎湮没。

(转自:保定直隶总督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