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

明朝时期,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粗暴介绍盐引

盐引这东西,在明朝前期是需要运粮食去边镇地区才能够换取,不过自从弘治五年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之后,大家只需要向朝廷这边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大盐商基本上,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有人,所以很多时候只是象征性地缴纳一些银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盐引。可以说他们的盐,几乎成本为零,更多的花费则是花费在上下打点上面,另外就是运费,古代交通不便,运输是一个大问题。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1)

古代粮食的运输方面,一百斤的粮食从江南地区运到京城、边关地区,最多也就只能够剩下不到一半,因为古代的运输基本上都是靠肩挑手扛,有条件的才能够用马车、骡车,而漕运才是运输的大头,但漕运需要有水的地方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盐商非常喜欢纳银开中的原因,因为以前运粮食到边关地区去,实在是太麻烦了,损耗也太大了,所以盐商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想办法招募人员到边关地区去种植粮食,以此来获得盐引。纳银开中就不一样了,只需要缴纳银子就可以获得盐引,而且操作起来的时候就灵活方便多了,到处都是自己人。本来缴纳100两银子只能够获得100引的盐引,但因为他们打通了上下,可能缴纳100两银子,他们就可以获得1000引,10000引,甚至十万引的盐引。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2)

弘治五年的纳银开中,刚刚开始没几年,朝廷每年还能够收到两百多万两税银,但是到了明中后期,随着朝局的腐败,东林党人逐渐掌控朝政。朝廷在盐引方面能够收到的银子根本微乎其微,甚至于到了后面的时候,一年下来,购买盐引的银子仅仅只有几万两,税收方面更是惨不忍睹,江南地区一个富裕的大县,一年的税银甚至于连一百两都没有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3)

上游大盐商拿大头

弘治十年前后的时候,盐政还没有完全败坏,所以大盐商他们想要获得盐引,还是需要缴纳银子,尽管肯定会多开盐引,但至少来说,还是需要成本的。盐这东西,大盐商从盐场拿出来非常便宜,但算上上下打点、算上运输费用,再算上买盐引的银子,这些加起来的话,一斤盐差不多也是要几文钱的成本。

这个价格可以说相当低了。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4)

所以盐商赚钱就非常的简单,用银子去买盐引,然后再去盐场这边提盐出来,转手再一层层地卖下去。几文钱一斤的盐,转手就卖个二三十文钱一斤,几倍的暴利,然后下一层的盐商再一手,加几文钱卖给终端的销售商,这些终端销售商再加上几文钱一斤,然后缺斤少两、渗泥沙等等的方式,最终的销售价依然还是要高达几十文一斤。

这还是正常的情况,有时候,这些盐商还会根据情况加价,像云贵地区,江西、湖南、湖北这些地方,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自身又不产盐的情况下,盐的价格还会更高,上百文一斤也不算稀罕。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5)

盐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大盐商,他们控制了盐场,只有他们能够从盐场里面拿到盐,所以处于这个产业链的上游,吃最大的利润。一斤盐卖五十文一斤,他们这些大盐商就要吃掉至少一半的利润,有二十五文的利润是属于他们这些大盐商。

而且这些大盐商往往并不需要多复杂的操作,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盐场当中拿盐出来就可以了,非常的简单。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为这样的大盐商,这些大盐商的背后都有极其庞大的背景,基本上每一个人的家族在朝廷都有人。或是自己本家出去的子弟,在朝中为官,又或者是自己本家联姻的人,又或者是自己的同乡等等之类的,总之每一个都有着非常庞大的关系网络。再加上又打通了地方的每一个环节、盐场的上下等等,所以他们这些人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才能够从盐场里面将盐给拿出来。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6)

如果是其他人,即便是缴纳了银子拿到了盐引,想要从盐场里面提盐出来,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盐场这边有很多的理由来轻易地打压你,比如提盐需要排队,而基本上每一个盐场排队的盐引都已经排到了几十年之后,你觉得什么时候能够轮到你?

除非是你的背景足够大,比如像建昌伯、寿宁候——弘治皇帝就一个正宫张皇后,这俩是皇后的亲弟弟——这样的皇亲国戚,他们就经常向弘治皇帝要盐引,一要还是十万引、二十万引的要。他们的盐引,自然没有谁敢怠慢,很快就可以提出盐来,不过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不会真的自己去提盐,而是会非常省事的将这些盐引转手一卖,直接就变现成了银子。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7)

总的来说,盐场都是被一个个大盐商或者大家族所控制,像提出纳银开中的叶淇(弘治朝的户部尚书)叶家本身就是江南地区的豪族,也是做盐生意的,叶家直接霸占的盐场数量就多达七个,再加上和一些家族合伙控制的盐场也有好几个,妥妥的一个大盐商。

中下游销售渠道挣得也不少

再下来的就是中间的盐商,这些盐商势力远不如最上游的大盐商,这些中间盐商的势力范围可能局限于一个省内,没有办法上至朝廷,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办法从盐场拿到盐。所以他们就成为中间商,大盐商从盐场拿盐,他们就接过来,转手再卖给各自势力范围内的终端销售商,同样也是一个赚一笔。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8)

盐只是在他们的手中过一下,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让他们赚十文钱。

最后的就是终端销售商了,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个小地方的豪强,能够垄断一个地方的食盐买卖,盐只有他们才能够卖。自然而然的,这盐到了他们的手中,一斤盐至少也是要赚十文钱,有些心黑的,那就赚得更多了。

所以本来盐这个东西,朝廷从中得利算是最小的,每年收到的税银少得可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越来越少,到最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这一块的收入。

底层产盐和吃盐的最苦逼

明代的盐,受到技术的限制,大部分的盐都是靠架锅烧柴煮海水搞出来的,而煮盐的这帮人有个专属名词——灶户,盐场里面的灶户是最苦逼,因为户役制度的限制,所以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灶户,只能够在盐场里面一天到晚没日没夜的煮盐。(明代以职业定户籍,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世袭职业,不容更改,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9)

而管理盐场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都会拼命地压榨这些灶户,本来规定灶户一天只能够工作四个时辰,可是官吏为了多出盐,可能就会让这些灶户一天工作六个、七个时辰。这些多产出的盐自然是不会上报给朝廷的,自然而然也就进了他们这些官吏的口袋了。至于灶户,谁会在意他们的生死?

当然,大明的老百姓也很苦逼,本来盐这个东西就不贵,算下来也就是几文钱的东西,但是到了他们的手中,往往都是几十文一斤,还给渗沙子和泥土,老百姓又该找谁说理去?

真正受益的就是这些盐商,大大小小的盐商,一层层的盐商,一个个富可敌国,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10)

富了盐商,穷了皇帝,苦了百姓

很多盐商家族原本只是一个家族,但是因为和盐扯上了关系,迅速就壮大起来,变成了一方豪族。这些盐商家族又很清楚维持自己一切的根源,所以这些盐商家族又会不断地兴建私塾,支持自己家族的子弟读书考科举。又或者是将自己家族当中的女子嫁出去,嫁给那些读书人、嫁给上下的官员;还有就是投资自己的老乡,自己家乡有读书人进京赶考什么的,他们都非常乐于出银子资助,非常喜欢结交这些读书人。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11)

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会形成庞大的网络,这也是明朝中后期东林党形成的根本原因,江南地区的读书人本来就厉害,出的官员多,现在又是各种支持,老乡帮老乡之类的,慢慢的就形成了党争,斗的你死我活,争权夺利,根本就不顾江山社稷。

明代中盐(大概聊聊明代被玩坏的盐引制度)(12)

至于大明的皇帝,机灵点的还知道利用厂卫的力量来制衡这些文官,傻乎乎如弘治、崇祯之类的,那更是直接被这些文官们忽悠到死。皇帝要银子没有银子,国库饿死老鼠、内帑连老鼠都懒得光顾,要权力也基本上都被文官们所把控和限制,即便是换了一批文官依然还是老样子,想要做点事情,根本就不可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