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公司怎么处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好做精不良资产主业)

本报记者庞东梅3月末,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分别发布了2019年年度经营业绩根据这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加大不良资产主业的经营力度,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资产管理公司怎么处理不良资产的?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产管理公司怎么处理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好做精不良资产主业)

资产管理公司怎么处理不良资产的

本报记者庞东梅

3月末,已经在香港上市的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和中国华融分别发布了2019年年度经营业绩。根据这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业绩报告,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继续加大不良资产主业的经营力度,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作为第一个完成“股改—引战—上市”“三步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2019年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及税前利润占比继续保持绝对优势,分别达到70.2%和78%。

第二个完成“三步走”的中国华融发布的未经审计的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不良资产经营分部收入占总收入的62%,税前利润占比为178.6%。

深耕不良资产主业

遵循监管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近年来不断加大不良资产主业的经营力度,在收购端加大理性收购力度,在处置端不断创新手段提升处置效率。

“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处置收益稳步增长,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价值提升初见成效。”中国信达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信达把握银行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资产机会,合理报价,理性投放。截至2019年末,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净额1981.5亿元,公开市场收购均价低于市场平均水平。2019年,收购经营类不良债权资产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20.7%,2016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为32.6%;内部收益率为15.6%,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收入165亿元,月均年化收益率较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

从中国华融公布的2018年和2019年不良资产经营业绩数据来看,2019年,无论是不良资产经营收入还是利润都有明显增长。2018年和2019年不良资产经营收入占比达60.4%和62.0%。去年不良资产经营实现利润195.9亿元。

尚未上市的其他两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和中国长城资产,去年也持续加大对不良资产经营主业的投放力度。

主业模式稳步升级

我国万亿元级别的不良资产市场规模吸引了各方主体纷纷入场。近期外资资产管理公司在京落地以及第五大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获批,必将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

目前来看,虽然市场已经形成“4 2 N 银行系”的格局,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份额中的占比仍然具有绝对优势。随着不良资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不断加大对不良资产主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力度。

中国信达主业模式升级取得新突破。2019年,中国信达针对新的风险形势,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审慎创新,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自身业务模式创新升级以及各业务品种之间有机结合,对不良资产模式进行探索,提升主业能力,破解“痛点”难点问题。创新不良资产收购处置方式,拓展非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包收购处置,探索基金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开展违约债券收购处置,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主动性和有效性。

中国信达业务重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信达聚焦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存量风险,推进产融合作,探索“收购 盘活”“收购 综合金融服务”等复杂问题解决方案。

中国华融积极探索主业业务模式,优化主业结构,拓展“大不良”经营格局,在市场环境趋紧和监管趋严的形势下,主业发展稳中有进,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去年中国华融着力推动收购重组类业务转型,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在重视合规和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加大投放力度,新增投放金额和存量规模都有小幅提升。

在不良资产处置端注重引入投行思维,中国东方和中国长城资产重在通过“重组、重整、重构”实现企业重生。

注重服务实体经济

去年以来,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整合金融板块业务,提升各板块协同效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信达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在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产业兼并重组、推动危困企业破产重整、帮助实体企业降杠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大问题机构危机救助力度,参与大型企业集团危机救助、上市公司纾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化解等危及区域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化解工作。

中国华融依托多牌照优势,组成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灵活、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及金融产品,以及覆盖客户不同生命周期、覆盖产业链上下游长链条的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东方和中国长城资产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为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工具的功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庞东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