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1)

崖沙燕(学名:Riparia riparia,英文名:Sand Martin)又名灰沙燕,为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鸟类,泰安的夏候鸟和旅鸟。

崖沙燕体长约12厘米,比常见的家燕小一圈,雌雄相似。上体主要为褐色,两翼大致与上体同色,但飞羽为深褐色。胸部具一深褐色横带,形成比较醒目的“领环”。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褐色,呈浅叉形。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背部具较宽的淡色羽缘,颏和喉黄褐色。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2)

长相低调的崖沙燕

汶河平原小麦抽穗的时候,崖沙燕就从南方迁来了,开始他们鸟生中最忙碌最幸福的时刻,谈情说爱,筑巢育娃。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3)

崖沙燕主要在高 5米左右、距河面和耕地不远的沙质土崖上啄洞营巢,一般选在沙土与黄壤交错的沙土层,均分布在陡峭的河岸顶部。最上端巢洞距崖顶的高度不到半米, 最下端巢洞距崖底的高度4米左右,既不容易遭受水灾,也尽量避开天敌捕食。横向巢间距为5-11厘米,纵向巢间距为5-18厘米,洞穴长度为60-130厘米。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4)

衔草筑巢的崖沙燕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5)

崖沙燕的巢洞

崖沙燕喜欢集群生活筑巢,远远望去像一排蜂窝。巢洞口呈扁圆形或圆形, 垂直直径3-4厘米,水平直径5-6厘米。洞道为水平凿入,洞口距离虽近,洞内并无相通现象。洞壁上均有凿洞时留下的波纹状痕迹,洞道底部有出人时碰落的少量细砂,凿洞时的土均运出洞外。洞深90厘米以上才有鸟类营巢,小于这个深度的洞,多为临时休息洞或正在开凿的洞,虽有崖沙燕出人,但并没有鸟巢。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6)

崖沙燕的巢洞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7)

崖沙燕的巢洞

崖沙燕在洞的最深处营巢,巢室较洞口稍微扩大一些,并向下挖成 2 一 3厘米的浅穴,巢筑在浅穴中。巢呈浅杯状,巢材明显分成两层,外层由枯草茎叶构成,外面很不整齐,内层用各种羽毛铺垫。崖沙燕营巢的洞内温度与洞外温度有很大差异, 曾有人测得洞深110厘米处、洞距地面45厘米,洞内温度为23℃,当时洞外气温为31.5℃。但是夜间洞内温度又较高,洞内昼夜温差较小。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8)

崖沙燕的巢洞

崖沙燕一般产卵4枚,卵为纯白色,这也是洞内营巢鸟类的卵色特征。 孵化期12一13天,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仅头顶有一丛纤细绒毛,随后在后头 ,肩部和背部出现几丛纤细绒毛,直至全身长满羽毛后,才开始睁眼。崖沙燕在巢期26-28天。雏鸟快出巢的时候,习惯挤在洞口,向外张望,等待父母喂食。羽翼渐丰的时候,雏鸟会自己飞出洞穴,在空中飞翔一段时间再返回巢中。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9)

汶河平原麦熟时节

麦子熟了的时候,崖沙燕幼鸟开始陆续离巢练习飞翔捕食了。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10)

崖沙燕常成群生活,群体大小多为30-50只。一般不远离水域,在水面上空飞翔,有时亦见与家燕、金腰燕混群飞翔于空中。飞行轻快而敏捷,常穿梭般地往返于水面,且边飞边叫,但一般不高飞。休息时亦成群停栖在沙丘或沙滩上,有时亦见停栖于田边电线上。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11)

崖沙燕主要以昆虫为食。捕食活动在空中,专门捕食空中飞行性昆虫,尤其善于捕捉接近地面和水面的低空飞行昆虫。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此外也吃浮游目昆虫。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蚊、蝇、虻、蚁、叶蝉、小甲虫和蜉蝣。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12)

衔虫育雏的崖沙燕

崖沙燕一般在9月下旬开始迁离往南方越冬,时间和家燕差不多。由于栖息地的不断减少,崖沙燕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胁。崖沙燕是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保护动物,我们要关心爱护他们哟!希望每年夏天,在大汶河畔都能见到崖沙燕。

邢台最大的崖沙燕 汶河岸边的小精灵(13)

泰安广播电视台 泰安之声·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兆瑞

责编:高滢

审核:张冬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