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

诗人白居易在其著作“与元九书”中写道:陈古今歌诗大义,粗论歌诗大端等词句,诗人将诗与歌放在一起称为歌诗,唐朝国民热爱音乐,文人墨客擅长作诗,故而催生了歌诗的结合体--涉乐诗。唐诗中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琴诗,笛诗等诗体均属涉乐诗涉乐诗以乐和鸣,为唐朝社会增添别样风采,更是泱泱大唐文化思想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1)

一 丝弦之乐入唐诗,促产涉乐诗

涉乐诗从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涉及歌乐的唐诗,涉乐诗产生契机是唐朝丝竹弦琴入了唐诗,因原有的诗体与唐朝歌乐相合起来不是合乎乐律,即在此情况下能以乐和鸣的涉乐诗相继而出成为唐朝文人墨客日常享乐,抒发情感的介质之一。

1、歌诗与声诗

歌诗从字面理解就是可歌唱的诗,它作为古时音乐方面的美学和诗词方面的美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不是特指一方面的概念词。

歌诗的组合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据左传记载;晋侯和诸位诸侯一起参加食飨,与诸位大夫一同享乐,高喊歌诗必类,这里的歌诗是指歌古诗,之后随着历史漫长的推进,歌诗成为一种不同于寻常诗词,独特的诗歌形式。

诗人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多次使用歌诗一词,此著作从头到尾本是讲诗词,但用了歌诗一词就成为讲解歌诗的专论。声诗大意与歌诗一般,据记载声诗又称唐声诗,是指唐朝时期结合音乐、舞蹈的整齐歌辞和四言、五言、六、七言的诗词体一并的文学题材,但其又与雅乐的歌辞,大曲歌辞,长短句歌辞等有明显区别。

根据古书可知,声诗形于唐朝,完于唐朝,也断于唐朝,此是因歌诗和声诗后合为一体也因涉乐诗的出现在歌诗及声诗的基础上更推陈出新,代替了唐朝其他以乐和鸣的诗词歌赋。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2)

2、广而盖之的涉乐诗

所谓涉乐诗,它既不是诗词歌赋分类中的一种实际体裁,也不是一种常识通常认定中的具体范畴。它不与唐诗中的田园诗、宫体诗、边塞诗、闺怨诗、闺情诗等并列,更不能与前期的声诗、歌诗、乐诗、吟咏诗、讴诵诗等相等相混,涉乐诗只是看似混乱但却涵盖了具体范围的诗体,其既于音乐有联系,也涉及了尽全面的唐诗题材。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3)

涉乐诗在丝弦之音之乐逐步入诗后,又创而发展了以乐器为名的诗体,例如琴诗、笛诗、胡乐诗等,它们被唐朝国民所唱所歌甚至所跳,以乐和鸣,与鼓合唱,向世人表达了唐朝的社会全貌及国民的思想情感,喜悦悲伤。

二 唐朝涉乐诗在发展中出现的管吹艺术的诗歌诗体

唐朝涉乐诗是所有唐乐共涉及的唐诗词,其中包括当时乐器,乐器演奏,歌唱,歌舞等艺术表演所诉咏的诗词文本。大致分为以丝弦入唐诗、以管吹入唐诗、以击打入唐诗三大部分,其中又以丝弦的琴,管吹的笛,击打的鼓或胡乐为题配合高山流水、故国别情、边塞风寒等情感创新琴诗、笛诗、胡乐诗等涉乐诗诗体。

1、高山流水之琴诗

琴是东方最古老的丝弦乐器,其在汉朝以基本定型,魏晋以后形制已经完备,唐朝时期琴在国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涵养情趣,表达志趣方面深受文人墨客的重用,丝弦乐入唐诗当仁不让的应是琴音。

唐诗描绘琴音,记录琴声,表达琴趣,以琴会友,以琴传志的作品多有所见,在唐时也被称作琴诗琴诗大多记下弹奏之妙、描写琴声、或写音色音韵之美、又或写琴音弹奏现场的感染之美等等,但这些都是诗人在借琴诗抒发心中壁垒

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即是如此,诗人对琴曲中所弹的高尚情操产生了共鸣,使其听到悲风调、寒松吟,继而又想象到卢子顺弹白雪时的纤纤玉手和琴弦迅疾,或是绿水响起时所蕴含的志趣和淡泊心。李白在这首琴诗中既感叹了琴师高超琴艺无人问津,又寄情自己不逢时势的心境,李白所作的此首诗无疑是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琴音的延续。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4)

除此还有蔡琰的“胡笳十八拍”、李颀的“琴歌”、高适的著名七绝“别董大”、描写琴师董庭兰的“席间咏琴客”等等被后世称赞有加的琴诗,它们流传一是代表了诗人寄情于琴诗,二是彰显了唐朝琴师与诗人见高山流水般的情意。

2、故国别情之笛诗

唐朝管吹乐器中有:笛、萧、贝、叶、笳、角等等,其中有些是外来乐器,经过丝绸之路或商贸朝贡流传至中原地区,经过唐朝国民自身发挥主观能动力将其与本朝原有乐器,诗歌糅合再创新,使它们极具东方色彩成为唐朝流行的乐律或涉乐诗。

管吹乐器笛是由箫演变而来,汉魏六朝时期将竹制直吹的洞箫称为,即古代笛子,其是排箫的一种,古笛为竖笛。唐朝称其为横笛因要与自汉朝传入的胡乐器-羌笛区分,唐朝国民胡风浓烈,与唐朝本风交融,所以无论是横笛还是羌笛都声律遍布唐域,也因此唐朝诗人喜爱吹笛,闻笛激发的情感往往自然而然的付诸于诗歌中,寄予其复杂美好的心地感悟。

例如刘长卿的“听笛歌留别郑协律”,诗句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描绘诗人含冤被贬要远行,故友为其饯行,在望月之下江边传来笛声,凄凉的商音和悲苦的笛音传来离别古曲“折杨柳”“关山月”。这愈发增添了诗人的愁苦,表达了诗人他乡遇故人却又匆匆离别的伤感,饯行的笛音本就无法忍受,如若黎明上路后再听到这凄苦的笛音,诗人更会伤悲不已。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5)

刘长卿将自己的悲伤一层一层的向深处递进推演,使其感染力一步步加深,以景写情,将笛曲的意境和诗人所闻的感受全部融入景中,让所读之人通过所塑造的具体视觉形象,去领略笛音的旋律和故国别情的愁苦。

除此杜甫的“吹笛”李益的咏笛诗都将故国别情的感触寄予笛诗中被后世流传。

3、阵动心旌的鼓诗

唐朝时期击打乐器众多,主要是以铜鼓、腰鼓、节鼓、毛员鼓等鼓种,其中也有不乏外来乐器传入唐朝后推陈出新与唐朝本土击打乐器相交相融。

鼓是古老的乐器之一,与鼓有关的诗词也品类繁多,诗经中便于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等记载,唐朝时期鼓作为从前传承下来的传统乐曲,在庙堂、军队、民间百姓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列如崔日用的“饯唐永昌”崔日用是弱冠中进士,封为黄门侍郎,参加政事,在先天二年助唐玄宗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分为吏部尚书,再又封齐国公,后罢相。此诗是写与李显和李旦在位期间,就是写给姓唐名永昌的洛阳县令,意为击鼓来报洛阳之危,鼓便是报警告应急之鼓,此法在唐朝推行太平日子后以不再用。

再来看李郢所作的“画鼓”,诗作中的画鼓在唐朝通常用于歌舞场景,此处用于送别,情为常情,本用作策动欢乐的画鼓,在此诗的离别之际,更也怨恨其它的鼓声。因常情常常牵动的是非常的情怀,在诗中境也为常境,诗人所描绘在松开缆绳的刹那间和两个鼓杖击打鼓的瞬间,送离之人便离去了。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6)

除此李商隐的“听鼓”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都就鼓乐和诗词结合起来,以鼓诗咏颂,阵动心旌。

三 唐朝诗词中的歌唱,涉乐诗中的绝句

所谓唐朝绝句有智者曾说;唐朝是新旧音乐交替连续的朝代,一方面结束了乐府诗,另一方面开辟了词曲诗体,唐朝本身也有可以代表这一朝代的音乐文学,便是可以传播乐章歌曲的绝句。

由此再读绝句,也可知不管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甚至是六言绝句,无一例外属于唐朝时期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学,再深入理解绝句所表达的意思或寄予的常境,都为在传播发扬歌曲乐章。

1、歌入人心,唱响词章

唐朝绝句入乐便能唱,七言绝句就是为歌而作,五言绝句相对于歌要弱一些,但其唱词却是风采奕奕。例如王维的红豆曲“相思”,王士镇在万首绝句选叙中这样写道:“开元天宝年以来,皇宫掖庭所流传的,戏曲梨园中弟子所歌的,街边亭里所唱的,边塞将士所咏的,率先当属当时名仕所作的绝句。”此间“名仕所作的绝句”就是王维所作的“相思”

唐人范摅在云溪友议中记载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被迫奔赴江潭地区,其曾在湘江上的采访竹莛上唱诗,此诗便是相思,王维在相思中写红豆,意为:红豆是相思树所结果子,属于亚热带地区,李匡又在古籍中也说明了红豆又为相思子。绝句相思,诗词简单明了,甚至于意思明白如同白话,但却清新雅致,适宜与管弦等乐器附和,让众人传唱。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7)

其实唐朝绝句在创作之处并非是嘴唱的版本,而是用于眼看的文本,不过在传颂过程中,被唐人多用于付诸丝竹管弦乐器从而歌唱,王维的“相思”如此,王之涣的“送别”也是。此诗极易传唱,不说绝句版,将诗句剖析来看更甚。诗中的折子有细节可寻可掬,近来时间杨柳多受攀附折断之苦,是因周遭生活中离别太多的原因,以折柳送人是唐时常见操作,离人离别,折柳送别,诗人寄情倍深。除此还有李白的“劳劳亭”杜甫的“八阵图”等短短绝句看似不以为然,但读起来用情之深,唱意便涌上心头。

2、七言绝句唱响千秋

唐朝七言绝句与歌唱、涉乐有必然联系,五言绝句虽理论上如此,但有些涉乐诗在实际操作起来效果便大打折扣,上文提到的王士镇“率先名仕所作绝句”除王维的“相思”,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王昌龄的昭阳日景等流传千年,唱响千秋。

渭城烟雨、阳关三叠刘禹锡张钴诸多名篇绝句等等是唐朝三百年来的绝句擅场,唐宣宗曾吊唁白居易时说,其所作的绝句,“稚童能唱长恨歌,胡人皆歌琵琶篇”,由此可见唐朝时期传唱绝句的盛行。后朝曾评价王维的渭城烟雨乃唐朝绝句第一,七言绝句乃唐诗第一,渭城烟雨乃七言中首屈一指。

此诗唐朝国民信手拈来,送别绝唱,先写景后寄情,气度从容,风韵隽永,含蓄又丰富,雅致又平易,如此为第一也不为过。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从军行”在七言绝句中另是一番风味。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8)

四 以绝句为列,唐朝时期涉乐诗盛行以乐和鸣的原因

唐朝是诗歌王国,诗词的黄金时代,为数众多的诗人创作了数以计量包括涉乐诗在内的唐诗词歌,其中绝句为唐朝文学的一大特色,易流行易传唱,绝句的近诗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梁时代便以出现,但却在唐朝时期流传盛行,成为唐朝特有的特色音乐文学,原因与唐朝的经济文化政治等都离不开。

1、经济发展

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直是持续向前的趋势,从唐朝建国起到安史之乱前之间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长河,这一百多年唐朝社会的经济一直是稳步向前持续发展。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9)

即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南方相继开发起来,这时南北两地的交通便畅通无阻,其经济也并没有衰退到低迷。俗话说经济高度发展必会使文化繁荣昌盛,唐朝经济文化的势头高涨成为绝句孕育发展的温床,国民在繁荣昌盛的大背景下,不愁吃喝,不惧战乱,自然绝句成为社会文学风气的流行趋势。即便在安史之乱时,国民也可寄情于绝句,传唱聊表心意。

2、政策助力

唐朝时期大兴科举制,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制定并执行了科举选人制度,打破了原豪门贵胄对仕途的垄断,让芊芊学子都有机会展露文采,并且科举制重视诗歌方面的创作,这让绝句的创作源头有了制度人才的助力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10)

除此唐朝一直实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唐朝社会儒家、道家、释学是始终并存的,虽会有不同程度的起伏波动,但国民思想活跃,为绝句的流传提供群众基础。

3、文化交流融合

唐朝时期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使各方文化都在大唐这片土地上碰撞交流,长此以往各方文化相交相融并会孕育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因子,像胡乐的传入,胡乐器的使用等等这些都为唐朝诗人提供了丰富是养料,方便其创作。

山泉流泻于山石之上的诗句(高山流水之琴诗)(11)

绝句和涉乐诗一般是结合各方文化形成的新型以乐和鸣的音乐文学,在唐朝国民的生活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实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