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里面的两个例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十八章

韩非子五蠹里面的两个例子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十八章(1)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 第十八章 事异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讲了世异则事异,不同的世道,有不同的事物,世事随时世发生变化,一个时代的事物必然有那个时代的特质与烙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规则,而这些特质与规则就是我们生存生活的土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与时俱进的原因。世异则事异,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一个办法不一定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同样是仁义治国,周文王用之能感化西戎,归顺周朝,实现国家治理,但,徐偃用仁义就实现不了,最终被徐国灭了。因为时代不同了,实现仁义治国的环境与条件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由于人的认知局限性,我们总习惯于用过去的思想与办法来分析与解决现在的问题,在经验中寻找钥匙,结果很难将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反而将问题越搞越大。一切思想与办法必须要有适合的环境与充足的条件才能产生作用,如果脱离了现实环境,那只能是空想与空谈,结果可想而知。

曾经的成功之道,并不一定适应于今天的环境。成功之道要找到合适的土壤才能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不顾环境的现实情况而想着自顾生长,那是盲目自大与顽固不化的表现,结果自然是自取灭亡。不顾现实情况而自以为是的用曾经的成功之道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无形中把自己禁锢起来,给自己加上了条条框框,这是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适应了新环境,就要想出新办法,解决新问题。韩非子给我们讲了舜服苗人的故事: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意思是: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驯服,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动用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苗族终于归服了。

韩非子又讲了一个反面故事:共工之战,铁铦(xiān)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意思是: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铠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舜可以用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方式来表达威摄与善意的德政,让苗人归服,但共工所面对的敌人不是苗人,两场战役的情况不同,所采取的战法也不同。所以韩非子说“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意思是: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

最后韩非子总结道“故曰:事异则备变。”意思是: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没有比战场情况变化快的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才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同样的事物,时间、地点、人物不同,事情就会发生变化,针对的措施也要随之改变。事物随时间都在不断的变化,更不要说时世变了,事物随世变而变,应对的措施当然要变。办法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发生了变化,办法当然要随之改变,才能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xiān)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曾几何时,为了城市发展,城管不让摆地摊,现如今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喊话让你摆地摊,这就是“事异则备变”,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顺势而为,方能无所不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