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

中国人一向谈“性”色变,“性冷淡”却是个例外。它仿佛是一种高级的符号,当我们逛宜家时,我们会想到性冷淡;当我们看到刘雯的时装大片时,我们会用性冷淡来赞美她。我们在使用性冷淡时,常常会忘记这是一个和“性”有关的概念,性冷淡等同于高级、简洁、经典、品味、最后是地位。性冷淡是反“性”的,它是欲望、放纵和原始的反面,它代表着文明、高级、品味与中产精英。性冷淡正在成为一种流行。

但性冷淡同时又是小众的。文明和自律如何比得上野蛮与欲望,所以,性冷淡常常是一种做出来的样子。只是说,北欧、日本这些地方,他们已经做样子做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而在中国,这种文化才刚刚兴起,根基不深。

拿电影来做比方的话,我们看日本,会想起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纯色调的天空和海洋,穿着白衬衫的阿部宽和穿着纯色裙子的苍井优,简约、清新、性冷淡;可是,可是这些讲家庭、讲亲情、讲青春的电影,也没有哪部是绕开了“性”的。看中国的话,就更直白了,前几天重映的《红高粱》里,野地苟合、巩俐的肚兜、姜文的裤腰带,原始、热烈,但同时也是藏起来的,是含蓄又热烈的欲望。

到了《红高粱》上映30年后的今天,高级、简约、“性冷淡”取代了浓墨重彩。我们的性审美正在发生着改变。

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1)

芬兰电影《希望的另一面》中的北欧家居风

性冷淡不等于“性冷淡”

“性冷淡”正在逐渐成为我们今天的审美主流之一,方方面面的改变都在验证着这一点。张艺谋的《影》抛弃了大红大绿转向水墨风,日系的优衣库正在从一线二线城市逐渐往下拓深,北欧的宜家更是长盛不衰。小到一个杯子,大到一座房子,性冷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当我们购买一件性冷淡风格的产品时,我们买的也不仅仅是产品,我们买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文化。设计师高一强的《日用之道》说得也是这么一回事,我们所用的器物,也代表了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审美。就像洪晃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的一样,“活在当下,不装是肯定不行的。问题是装得像不像。”

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性冷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装X”的信仰。当性冷淡成为一种概念的时候,我们所谈论也就不是真正的性冷淡了。伍迪艾伦有一部电影《性爱宝典》,里面就讲了这么一个非常离奇的性冷淡故事。女主角是一个典型的中产精英,有文化、有钱、有地位,可是偏偏性冷淡,每次和老公尝试都以失败告终,然后有一天在一个博物馆的展览里,她却突然欲火焚身,随即和老公原地就范。就这样,性冷淡的女主角每次一到公共场合就欲罢不能,直到有一次终于被警察抓住,电影里到这里也就结束了。这当然是一种艺术的戏谑手法,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无论是“性”或者“性冷淡”本身都是很复杂的问题,从生理学上医学上,或者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上,都是十分严肃和琢磨不透的。

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2)

电影《性爱宝典》中的夫妇

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性冷淡当然不是指这种真正的性冷淡,我们这里说的是被包装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时尚和一种流行的性冷淡,或者用洪晃的话来说,一种“装”的性冷淡。“装”当然也是一种平常事,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人是最擅长演戏的。既然性冷淡是一种流行文化,它反映在商业设计上,在生活方式上,本身也是赏心悦目的,那我们装一装性冷淡又何妨?

不过,我们现在所讲的“性冷淡”产品,其起源也确实和“性”有关。那么,为了“装”得更像一点,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性冷淡产品的诞生和“性”有什么关系,宗教在“性冷淡”产品的诞生中起了哪些作用?“性冷淡”产品的传播为何又跟战争和政治扯上了关系?它又是如何从北欧走向日本,乃至当下的中国?下面这些节选自《日用之道》的段落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性冷淡”与宗教禁欲

“性冷淡”产品的直接起源是震颤教,这个19世纪美国最大、最著名的宗教流派,因为他们在祈祷的时候不停地颤抖而得名。

1774年,震颤教的创建者安·李(Ann Lee)为了躲避英法宗教战争的迫害,带领着一小群信徒离开了英国,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被宗教彻底伤透心的她,带着信徒重新构建了她心里的理想国,并根据自身的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创建了属于他们的新的生活哲学。

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3)

电影《大开眼戒》中的宗教仪式

在她的理想国里,财产共有,男女平等,人们互相谦让,积极勤奋。为了追求与外部世界的完全脱离,她带领理想国的人们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并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家具和生活物品。 震颤教所有的建筑、家具及其布置,都是围绕功能性和永恒性而设计;震颤教社区也都是自给自足的,他们编织地毯、篮子,制作家具用来出售,平均分配销售的利润。

震颤教信条禁止“世俗”的虚饰,认为装饰是外部世界的专利,并坚信对物体施加任何不必要的修饰和装潢都是有罪的,而这样的观念转移到家具设计上,即讲求简单的线条和整齐的外观,就连使用的素材及设计的结构都是以简单、干净、轻盈为考量。追求“灵魂的纯洁”的震颤教的信徒,用智慧和双手表达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他们大范围生产多种简洁、功能优越的物品,逐渐使简洁的家具设计得到了大众普遍认可,并且很快地普及起来。当时,他们的家具产品已经遍及美国各地了。

美源于整齐与秩序;最大的美在于和谐;最实用的也是最美的。震颤教遵从着自己的设计原则,以它简洁、朴素的态度,把最大的想象空间留给了使用者。当一件作品将形态、线条、结构等元素都抽离后,只剩下人与材料之间的对话,这才是真正考验工匠或设计者的时候,因为他们如何将材料处理到极致,让所有人体会到感动,才是设计的精神与价值。

震颤教的教徒们做到了,这个具有乌托邦性质的禁欲的宗教,按照自己的追求,创造了很多经典的产品,这些产品对全世界的设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现在,都有不少欧洲设计师和日本设计师到美国震颤教的遗址来学习和研究,并将它的元素和精神运

用到现在的产品里。大家经常说性冷淡的产品大概就是来源于此。

政治与“性冷淡”

“性冷淡”产品从美国来到北欧则与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卡尔·克林特有关。他很喜欢震颤教家具,并深受其影响。这点对北欧家具设计的发展意义深远,因为卡尔·克林特堪称制定20 世纪整个北欧家具架构的人。卡尔·克林特除了积极改良传统,强调传统家具中的材质、结构与比例,还很崇尚震颤教,并将它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在卡尔·克林特设计的Church Chair中的梯背和直线中,可以明显看到震颤教椅子的影子。师承卡尔·克林特的瓦格纳,也在他的设计中运用了震颤教的元素,进一步将“性冷淡”产品推广到其他地方。

美国人大脑中对震颤教的家具的记忆和使用经验,让他们瞬间接受并喜欢上了带有震颤教的元素的北欧家具。而美国人又把对北欧家具的喜好,带到了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1945年二战结束后,美国接管了日本,驻日美军也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带了过去——咖啡、汉堡也包括家具。从1945年日本完全受制于美国,到1971年,日本开始复苏,但仍臣服于美国的这段时间,具有北欧风格的家具对日本的家具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难怪很多人觉得日本的现代家具和北欧的家具很像。

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4)

日本电影《家族之苦》中的家居风格

整整转了一个大圈,震颤教的教徒们,带着英法文化跨海到了美国;而北欧的设计又吸取了震颤教的元素,设计出了美国人喜欢的家具;美国又把这些带到了日本,日本吸取了这些元素,设计出了适合日本的家具。

现在看来,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孤立地去对待。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四处迁徙,文化始终像那朵看得见却摸不到的云,跟随着人们不断地碰撞,不断地纠缠,不断地融合。这种联系,是我们人类整个繁衍进化和生长生活的过程中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和经验,是人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所产生的影响。

记忆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个人的,它可能关乎一个种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记忆在人类不断的迁徙中,被不同的文化拧成了一股剪不断的绳子。性冷淡就是这么一股流动的文化,它经历了几百年的迁徙,终于来到了中国,并逐渐开始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

当然,以上所述也都是一家之言。我们在这里表达一些观点、推荐一些内容,但同时也是在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想在结尾和大家来一些互动。

推荐书目

性冷淡风与禁欲系(正在成为一种流行)(5)

《日用之道》,高一强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