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目(春望赏析题汇编)

八上:《春望》赏析题汇编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目(春望赏析题汇编)(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2、对“国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C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万金”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什么? 实际上是写的是什么? 一个“深”字,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表面上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6、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7、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1、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1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形象写出了诗人的苍老之态、苍老之快,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悲己之情。

13、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

草、木、花、鸟。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目(春望赏析题汇编)(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