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

1932年,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中,试卷上印着这样一道题目:以“孙行者”为上联,请对出下联。”大多数人满头雾水,直接放弃作答。但有一个考生,却写出3字完美应对。考官看后拍案叫绝,直接断言,此生进中国哪所大学都不是问题。

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是何人所出,为何仅有一位考生,给出了满意的答案?答出此题的人又是谁,他到底是如何作答的?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

当年7月份,“国立清华大学”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生工作。然而,今年的招生计划却出现了不小的困难。原因是,负责出题的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临时有事,跑到欧洲去进行学术交流了,因此文科考试的试题一直没有定下来。

眼瞅着入学考试即将来临,校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最后经过校委会的重重讨论,最终将出题的重任交给了,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那么这个刘文典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校方会将这项如此重要的任务全权委托与他?

刘文典:民国第一狂士

在名师云集的清华大学里,要说真正有魏晋风流的,当属国学大师刘文典。

刘文典,字叔雅,早年师从章太炎,苦学诸子典籍,积累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对先秦诸子学问多有独到的见解和阐发,尤其在校勘及庄学研究方面的水平,更是无人可出其右。

曾有人问其古今研究庄子的学者中,谁可堪人中豪杰?没想到,刘文典直接十分狂傲地回答道:“古今只有两个人是真正懂庄子的,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就是我刘文典,其它众人只能算半个。”听者无不骇然。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2)

再者,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和友人谈论,当被问及当今的大师能有几人?没想到他竟直言不讳地回答道:“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我和唐兰只能算半个。”丝毫不在意其它人的意见和感受,而他本人也确实有这个狂傲的实力。

在他的眼中,只有博大精深的学问,才是担任教授的唯一指标。所以其本人对有着“三百年来第一人”之称的陈寅恪尤为推崇。而对于只会写些小说,就能冒充教授的沈从文尤其鄙夷。

曾经在一次讨论沈从文晋升职称的会议上,他直接毫不留情面地批驳道:“陈寅恪才是真正的大教授,真名士,他该拿400大洋。我懂庄子无人可及,可以拿40大洋。而沈从文,只会舞文弄墨等一些雕虫小技,我连4块大洋也不会给他。”那时清华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是400大洋。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3)

因为沈从文只读过小学,国学底蕴自然很难赶上教授水准,而这些又是刘文典等国学大师极为推崇的,所以才会口出此言,自此两人的关系开始越闹越僵。

据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有一次遇到空袭。刘文典听到警报后,慌忙从办公室向防空洞跑去。走到半路的时候,突然间想起,陈寅恪先生还在楼上呢。其身体欠佳,视力又不好,这么远的路程一个人要怎么走过来。

想到这些,刘文典当即不顾个人安危,急忙冲向陈寅恪先生的住址,将他背了出来。刘文典个子不高,身体又羸弱,背着身材高大的陈寅恪先生,显得极为不容易,但他还是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的,说什么也要保护好心中的“偶像”。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4)

周边的学生看到后,急忙过来搀扶他,而他却说:“不要管我,保护国粹要紧。”然后将陈寅恪先生交给了身边的学生,期望可以由其尽快带往安全地点。

出乎意料的是,在行进的途中,刘文典扭头一撇,正好撞见了狼狈不堪的沈从文。然后还不忘挖苦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都没有,跑什么跑呀!”

而沈从文只当是没有听到,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因为不是不想吵,而是实在吵不过。一个精通诸子,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和一个只懂写小说的文弱书生骂架,那不是降维打击嘛。所以之后的沈从文,但凡碰到刘文典都是躲着走,就算是撞见了,也当没有看到,因为实在是惹不起。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5)

其实刘文典除了对沈从文荣选教授一事颇有微词之外,其它的也就没有什么了。毕竟这种层面的文人相争,只限学问,不涉其它。

而刘文典的狂也并不是只限学问,而是真的有文人的风骨,文人的气节在那里。

1927年时,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校长。两年后,安庆街头爆发上万学生游行。当时,蒋介石正在安庆一带视察,听到消息后,立即呼叫刘文典前来问责,要求他严惩闹事学生。刘文典听到后,当即表示自己是安徽大学校长,如何惩治学生是他自己的事,不需要其它人妄加干涉。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6)

蒋介石一听,立马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刘文典的鼻子大骂他是老封建,大学阀。而刘文典也不甘示弱,痛骂蒋介石是新军阀。老蒋愤怒地将桌子拍得咣咣响,刘文典则抄起身边的茶杯朝地上猛然一摔,站起身怒目圆瞪,直视老蒋,表示强烈的不满。

蒋介石气的命身边的卫士将刘文典抓起来,并扬言择日就要枪毙他。事后经蔡元培等一众学术界名流鼎力相助,刘文典方才幸免于难,只是不能再在安徽待着了,之后经梅贻琦邀请,去了清华大学任教。

因为此事,刘文典被奉为民国学术界“最硬的骨头”,就连鲁迅先生也不吝花费笔墨大加赞扬他。抗战爆发后,刘文典因事耽搁,未能及时南下,滞留北平。期间,日军高层多次邀请他出外做官,都被他断难拒绝,展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

再者,1949年,昆明解放前夕。胡适曾动员刘文典去美国,并为他一家人办理了签证,找好了住处。但刘文典却直言:“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这才是真正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师自风流。

按理说,像刘文典这样的无双国士,出一个小小的入学试题,那不是手到擒来。但当真正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他本人却犯了难。因为他实在没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出难了,怕学生没一个能答得上来。出简单了,又怕个个高分,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正当他愁云满面,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个人到来,却让他紧缩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而此人正是连刘文典都要佩服不已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最佳出题人:陈寅恪

看到这个特殊的客人,刘文典立马一路小跑,赶上前去握紧陈寅恪的手,开心地说:“上苍有眼,派您老来解救我了。”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7)

听完刘文典的讲述之后,陈寅恪当即表示,自己怎么能够越俎代庖呢,还是舒雅兄做此事最好。刘文典赶忙哭诉说,自己着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这几日抓耳挠腮,硬是一点思路都没有,还望鹤寿兄一定要不吝指教呀。最后陈寅恪为了帮助老朋友排忧解难,还是答应下了这份差事。

其实无论从那方面来看,陈寅恪无疑就是最佳的出题人。

首先,陈寅恪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几人并称清华四大导师。腹有乾坤,博学多识,无论从学术或是资历上都绝对符合要求。

其次,陈寅恪先生在清华任职多年,对学生的一概情况那是再熟悉不过了。

最后,先生还是清华大学文史哲三系教授,在研究院担任理事,在文科方面有着极为宽广的思维。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8)

陈寅恪先生领命后,回去稍加思索,便想出了两个非常有趣,并且能够展现学识涵养和思维水平的题目。其中的第二道试题,明眼人见到后,更是拍案叫绝,连连称赞。

古怪的题目

陈寅恪老先生为清华入学考试,一共出了两道试题。其中第一道题为《梦游清华园记》。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感觉就像是一个小作文一样简单,突然间有了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其实则不然,这道题目乍看是个小作文的形式,但可不是让你随性畅想,被清华录取后的打算。而是要结合现实,有理有据,同时又要感情饱满。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自身文史哲方面的涵养。其难度,不亚于古代的科举考试。

而第二道题目,就更让人感到大为不解了。因为这竟然是一道简简单单的对联,并且上联只有三个字——“孙行者”,要求对出下联。这难吗?并不难。我对唐三藏,猪八戒,沙悟净是不是也一样。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9)

其实不然,这里面大有讲究。如果对国学知识并不熟悉的,可能很难发现这种三个字的对联,其实是属于历史上有名的“无情对”。其要领是上下两联既要音韵相和,寓意相对,又要内容毫不相关,并且离得越远越好。同时又必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比如“张之洞”对“陶然亭”。两者看似没有一点关联,但是在词性上是相同的。“张陶”是姓氏;“之然”是语气助词;“洞亭”又为居住落脚之处,并且谐音为洞庭,暗含洞庭湖一物,精致巧妙,浑然天成。

再者,明代大才子李东阳,也曾想出过一个历史上最富盛名的无情对。其为“庭前花始开,阁下李先生”。乍见之下,是不是觉得不仅毫无关系,是不是音韵也没有对称。其中妙趣,且听我细细道来。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0)

这里的李先生不可理解为大才子李东阳,应将其看做庭院里的“李树”,这样一解释是不是全都明白了呀。

庭前对阁下,花对李,始开对先生。“先生”意为“早先生长”。

再举一个好玩的。

张之洞在一次宴请宾客时,一时兴起,出“树已半寻休纵斧”,请对下联。诸位才子们,有何高见?

眼看众宾客一时没有思路,张之洞便开始自问自答起来。回应道:“各位,看这样对可好,‘果然一点不相干’。

各位看官,可曾发现了其中的妙处不?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1)

“树对果”,都是植物。“已对然”,都是助词。“半对一”,都是数词。“寻对点”都是量词,这里的“寻”属于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约等于古代的八尺,半寻就是四尺。“纵对相”,都是虚词。“斧对干”,都是武器名词。古代有干戈一词,干为防具,戈为长柄武器。

是不是非常非常的好玩,这就是文人间的乐趣,而令其它人无法企及的。

这种玩法,看似简单,实则却十分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及自身所富有的学识。

因此当考生们的试卷交上来后,陈寅恪先生不断摇头。答案五花八门的,什么“观世音”,“唐三藏”,“花和尚”,应有尽有。其中一半的考生自知没趣,便直接交了白卷。

陈寅恪先生看得眼都累了,还是没有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正当要放弃的时候,忽然在试卷的底层,看到了连他也要大惊失色的三个字。忍不住拍手叫绝,向周围改卷的老师说道:“答得太妙了,此考生无论去中国的哪所大学,半点问题也没有。”那么这位考生究竟答了什么?为何会得到国学大师陈寅恪如此高的评价?

精彩绝伦的答案

只见试卷上赫然出现了三个字——“胡适之”。再一看名字,周祖模。这个周祖模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胡适之”三个字,竟是最佳答案?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2)

首先,“孙行者”,“胡适之”,各代表了一个人名,并且毫无关系。发音上,平平仄对仄平仄,符合音律要求。

其次,“胡对孙”,都是《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且两者结合起来为胡孙,谐音“猢狲”正好对应“孙行者”所代表的猴子。

“适和行”,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到达的意思。并且“行”表示旅途的过程,“适”暗含旅途的终点。两者结合,简直天衣无缝,有始有终。

最后,“之和者”就更不用说了,前面已经提到很多遍了,两者同属“之乎者也”,虚词一类中的语气助词。

看完解释之后,是不是瞬间豁然开朗,猛然间觉得此题大有玄机。恐怕三字中最后一个字,不是“之乎者也”一类的语气助词,就要直接判死刑了。

而陈寅恪先生在设计题目的时候,自己心中想出的答案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祖冲之”,一个是“王引之”。两个谜底中皆有一个“之”,可知以上所言非虚。

而这两个字虽然同样玄妙,但都不及“胡适之”来得更加贴切,更加绝妙。因为“冲和行”虽相对,但略显轻率莽撞,不如“适”显得优雅随和。另外,“引”字就更牵扯甚远,虽有带领,招来的意思,但语意不明,没有“适”来的自然。再者“引”字本就含义复杂,反倒遮掩了相对需要用的意思。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3)

因此,陈寅恪先生才断言,能够答出此题的人,其才能必定卓尔不群。事后经过证明,也确实如此。周祖模果然不负众望,终成一代国学大师。

新一代国学大师:周祖模

周祖模,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便跟从其父学习儒家经典,进行国文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岁时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后因成绩优异连跳两级并顺利毕业。11岁时,转入北平最好的成志中学。

高中毕业后,接连考取了清华大学英语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你说气不气人,这就相当于今天,被北大清华两所大学同时录取。哎呀,好难选,到底是考北大,还是考清华呢?别胡思乱想了,你只能回家考地瓜。

两所大学,周祖模最终选择了北大。原因是当时的清华学费,对于已经家道中落的周祖模来说,着实有些难以承受,所以他进入了学费相对便宜些的北大。

当时因为周祖模对联一事,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曾多次相约一见。但每次都被周祖模拒绝了,他向众人解释,自己和胡先生并非同一个学术系统。贸然拜谒,恐有攀附之嫌。再者,先前将”胡博士“与“孙猴子”相对,已有揶揄意味,还是不见为好。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4)

从北大毕业后,周祖模顺利考取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按照今天来看,这不就是考取了社科院的研究生吗。并且周祖模还有幸,能够在这里担任赵元任的助理,向其学习和共事。

在这里,周祖模涉及的知识范围,慢慢扩展到了音韵学,文字学和校勘学等。出入中外,广泛涉猎,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毕业后,经北大邀请,成为了其座下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周祖模得以重返北大任教授。先后在北大讲习现代汉语,说文解字研究,语言文学等课程。其深入浅出,又能鞭策入里的教学风格,得到了一众学生的喜爱,甚至连周边大学的中文系教师,也坐车赶来听他的课。

1955年,周祖模受高等部邀请,负责起草《现在汉语教学大纲》。接受任务后,周祖模与语言所的众位老搭档,夜以继日,孤军奋战。终于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了所有的编写和校对工作。而这份教材,时至今日仍在沿用。之后,周祖模便一心扎在语言的海洋里,苦耕几十载,终成一代国学大师。

上联孙行者难倒清华考生下一句 清华考试出上联(15)

1995年1月14日,周祖模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学术财富,培养了大量的学术人才。对我国语言文化的贡献,居功至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