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

科幻电影是什么?

宇宙、外星人、人工智能、飞船这些元素,以及波澜壮阔的画面、绚丽震撼的特效——显然,科幻片是电影中把“奇观”这个属性发挥得最明显,最外在、最淋漓尽致的一个类型,或许也是容易被观众甚至从业者们误解的一个类型。

科幻电影的出身就不高贵:早在19世纪八十年代, “科幻”这个词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人尽皆知的时候,人们就拍摄了很多以疯狂的科学幻想为基础构思出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以恐怖和惊悚为卖点,于是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间,它不断努力摆脱这种“B级片”的枷锁,并且几乎快要成功了——科幻电影目前已经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最赚钱的一个主流电影分类,从2000年到现在的16年中,有8年的票房冠军都是科幻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

即使是这样,科幻电影从来没有取得过严肃艺术电影界的认同。

“B级片”出身、炫目的特效、高成本高收入的“土豪”产品、从来不被主流艺术界接受——这不仅是大众,甚至是电影从业者们给科幻电影贴上的标签。

那么,这一百年来,科幻电影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隐藏在那些特效之下,在对“他者”这一哲学命题的探索中,科幻电影给人类本身带来了什么?

科幻编年史:从亚文化B级片到国民超级大片

1、1895-1940 起源

科幻出现在“科幻”这个词出现之前——这么说有些拗口,但早期的科幻只是作为一个元素出现在各种作品里的,包括科学浪漫小说、惊悚故事、戏法电影、漫画短片、奇幻、科学戏剧、恐怖片等,这些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却都对科幻这个分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真正意义上的“科幻”鼻祖可以追溯到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从这之后,这类以部分科学为叙事基础的怪谈故事也常常被搬上大银幕,随着早期特效技术的发明,科幻电影由此产生。

在1895-1897年,乔治·梅里埃拍摄了《机器屠夫》和《美国外科医生》,混合了幻想、超自然、科学、恐怖等因素,到了1902年他的《月球旅行记》才更像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宣布了科幻电影的诞生。此后,大量关于科学家疯狂实验的怪谈性质作品出现,这也是当时人们对科学发展的忧虑机器人题材的科幻电影也体现了那个时期对人类依赖机器的反思与担忧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1)

《月球旅行记》的剧照,早期科幻其实更像“奇幻”

以自我反思为核心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年代必然是相对和平、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只有在安稳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会反思自我,因此,到了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响,谁也没心情反思了,战事的紧张、经济发展的迟滞,朝不保夕的生活迫使观众去电影中寻找安慰。

1918年后,大批以太空探险为主题的剧情长片被推上大荧幕,这些作品以先进宇宙飞船航向外太空为主题,描写了其他星球上发生的故事——与地球与人类社会无关的故事。这从心理上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间地带,使得观众可以从苦难的现实中短暂的逃避出来。从这个时候开始,科幻电影的优势慢慢地表现了出来,表述对象也从人类逐渐转向了幻想中的“他者”,震撼的特效更是加强了这种观众对自己生活的剥离感,科幻电影脱离了诡奇怪谈,开始成型

2、1950-1980黄金时代

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反映着当下社会的真实状况,从各种方面。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百废待兴,偏偏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日益加剧,太空竞赛,核武器在人类历史上恐怖登场。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向“郊区化”转变,好莱坞面临着观众人数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电视的竞争和青少年观众数量的增加,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大量粗糙的,画面惊人,情节离奇的科幻B级片产生了,科幻电影在青少年观众群里的影响日益增加。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2)

1956年的科幻电影《他们!》讲述了一群核试验中变异的大昆虫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太空竞赛也促进了美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尤其1969年美国宇航员成功登月,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甚至是全世界人民。人们开始对空间技术充满信心,好像马上就可以飞出银河系征服外星人了。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人类与外星人和谐共存,甚至统治外星人的科幻作品。

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为代表,这些科幻作品里人类与外星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的社会制度也是美式资本主义那一套,甚至外星人还相当爱讲英语。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3)

1977年的《星球大战》中很多跟人类差不多的角色其实是外星来的啦

这是科幻史上不折不扣的黄金时代,大量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种类风格百花齐放,但都或多或少地透露了对人类制度的信心和对外星文明的包容

3、1980-2000 商业大片时代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数字技术飞速进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到来以及消费观念产生变化,科幻片由先前的亚文化现象渐渐向主流观众视野靠近。在1970-1977年间,成人严肃主题的科幻电影以及艺术科幻电影开始大量出现。比如轰动一时的反乌托邦科幻电影《发条橙》,这部电影是80年代初票房最高的科幻电影,至今依然被奉为神作,是科幻电影走向深刻的重要里程碑。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4)

是的!《发条橙》是一部科幻剧情片,至今也影响力非凡

然而这个时期对科幻电影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电影工业的发展。从70年代末开始,技术变革对电影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加,这是乔治·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工业光魔时代。而这个强工业发展背景下的《星球大战》系列,在这个时期彻底地改变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和美学。

可以说,从《星球大战》开始,“新好莱坞”电影有着这样的特点:线性的叙事、大量的动作、扁平化的角色、华丽的特效。

而《异形》系列也与《星球大战》系列一样大获成功,以及后来以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1984年)、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1993年)、凯文·雷诺兹的《未来水世界》(1995年)、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1997年)、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1999~2003年)等超级大片,把科幻电影带入了主流观众群体,成为好莱坞最赚钱的国民商业大片,从此,科幻片彻底“脱B入A”,再也没有人嘲笑科幻片廉价的出身了。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5)

到了《侏罗纪公园》,科幻电影作为商业大片已经习以为常

4、21世纪 泛科幻电影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科幻元素已经广泛的被社会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游戏的兴起,科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纯粹的以“未来的可能性”为主题的传统科幻电影反而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科幻动作片,带有科幻元素的超级英雄片大行其道,观众的美学需求从一个纯粹的外部世界,变成了“把奇异无比的景象嵌入到写实空间里”,因为,非常有趣的是,很多年以前科幻电影中所描述的未来,在现在已经确确实实地实现了。特效技术与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让观众可以轻易地看到任何令人惊叹的虚构景观,科幻的奇观属性反而减弱了。

科幻圣经三部曲(科学时代的圣经)(6)

2015年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在科幻要素广泛存在于各种电影里的今天,超级英雄片的“科幻”感反而退居其次了

科幻电影的哲学本质:上帝已死,神话由科学来书写?

在艺术圈,科幻电影总是有点难登大雅之堂。

怪谈故事的廉价出身,血浆惊悚B级片的青春期,长大之后虽然票房不错但总是被当成“卖特效的”。虽然也有些封神之作,但确实也很少在各个电影节上看到哪部科幻片会得特效技术之外的奖。那么,科幻电影到底是想表现什么?真的只是卖卖廉价的视觉奇观吗?

1、科幻是科学时代的神话

科幻片在它诞生之日起就远离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题材,远离了真实的社会矛盾人性悖论。正如每个时代都有清谈的人士和幻想的狂徒,当今世界的科技背景下,人们在高度紧张的生存竞争中,也需要一些超现实的梦境来寄托遐思。科幻无疑取代了过去神话具有的社会功能,电影已然成为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所创造的幻象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世界,获得片刻的超脱与升华。

玛丽·奥伯莱恩就曾经这样描述科幻电影的诞生:

“一门新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由他自己的巫师们在黑屋子里表演的部落仪式,它引导观众进入松弛、半睡眠的状态,如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描述的那种梦境:

睡眠有时会使哀伤的眼睛闭上,

把我从自己周围的人们那里暂隔开。”

科幻电影对于现实关注的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转移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将理想寄托于遥不可及的未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佩内洛普·豪斯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

“人们能够从(科幻片)对待科学本身的态度中发现某些有意义的启示。那些半是炼丹术士、半是招魂巫师的邪恶科学家已经变得陈腐不堪。如今,人性的力量已经微乎其微,而作为对科学某种抽象理解的替代物——火箭、原子弹、受控的大脑等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可以推断,恐怖电影正是由于社会暴露出来的某种难言之隐——迷信,才能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心慌意乱。”

2、人与人性永远是科幻的主题

科幻,即“对可能性的幻想”,这种幻想包括了非常浅显的,对未来技术的幻想,比如机器人,宇宙飞船、对未知宇宙的幻想等等,总的来说,这都是对人类自身之外“他者”的幻想,就算有的作品中也会有对人类本身改变的内容,这种改变也多局限于肉体,而不会改变精神。换句话说,科幻作品,是以现有的人类精神文明为基础做的幻想延伸,所以有人评价末日主题科幻电影是“人们相信世界会走向毁灭,却不会相信资本主义会毁灭”。

但,正如同不管是金属还是民谣,每首歌都旨在抒情,每一部电影也不论种类地反应了人类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自我的反思。对未来的幻想包含了人对当下的判断。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人类的幻想并不是真的天马行空——无论如何,科幻的想象力都是无法超越柏拉图所画下的人类认知洞穴的。从本质上来说,科幻本身也无非是一些“未来”元素的反复组合,它的核心仍然是创作者自我的投射——即人类本身。

这个时代,世界上可供幻想的领域已经不多了,但人类仍然有着超脱现实的需要。上帝已经死了,科学还活着,那么就让科学代替上帝,用新的神话和传说来拯救人类的灵魂吧。

参考资料:

[1].Keith Johnston Science Fiction Fil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2].V. Sobchack Screening Space: the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Film

[3].B.Vizzini Cold War Fears,Cold WarPassion: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 Square Off in the 1950s Science Fiction

[4].苏木子 《经典科幻电影集》

[5].林韬、王慧婧 《科幻电影启示录》

作者|Auriel

编辑|周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