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啥写长恨歌(你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来写的是他自己)

白居易有诗《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看到“枝枝连理生”,你可曾想到他的《长恨歌》中的“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为啥写长恨歌(你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来写的是他自己)(1)

让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唐贞元六年。为避家乡战乱,白居易随家人迁居到父亲的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母亲对他很严格,只允许他读书,不要贪玩,教导他以后要做大官,白居易也很听话。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少年的白居易也向往那窗外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在外散步的白居易看到了一个明媚的身影,女孩油亮的黑发用红丝线扎成两个丸髻,碎发在粉白的颊边和脖颈处飞舞,桃红色的衣裙半掩在草波间,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粉荷。

白居易为啥写长恨歌(你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来写的是他自己)(2)

所谓的一见钟情也就是如此了吧,初相遇,故事也便由“人事”(何为人事,世间最无常的便是人事)开始书写了......

少女是当地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唤做湘灵。笑靥如花,声音动人说的也就是她了吧。一首《邻女》从白居易笔下流淌出来: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两人相视,都红了脸......白居易送给湘灵一面镶锲着双盘龙的铜镜,明镜也代表了少年“愿为明镜分娇面”(出自唐代刘希夷《公子行》)的心意。

二人也就此私定终身,憧憬着未来的生活。但事情还是被白母发现,白母认为今后定然要做官的儿子得讲究门当户对,湘灵是配不上白居易的。

白居易为啥写长恨歌(你可知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来写的是他自己)(3)

反抗也是没有用的,在贞元九年,白居易的父亲迁任襄阳别驾,白家也举家迁往襄阳。相恋的两人也抵抗不了分离,一方泪水涟涟,一方无语凝噎。湘灵将那面铜镜还给了他,说:我等你将它再次给我。

白居易接过镜子,沉默不语,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也在离别之际通过诗句再次表达心意。《留别》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

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

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

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两个人再望了一眼,这一眼,便是许久未见。不见方知相思苦,那道明媚的身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白居易提起笔饱含深情地写下《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在襄阳,虽然生活水平比以前改善了许久,但只叹“当初不合种相思”。(出自姜夔《鹧鸪天》)

白天《昼卧》:抱枕无言语,空房独悄然。谁知尽日卧,亦病亦非眠。

晚上《暮立》: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难眠时《寒闺夜》: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湘灵,我真的好想你啊。

贞元十年,白居易的父亲去世,一家人再次回到了符离。按照礼法,白居易要丁忧三年,虽然可以见面,但岂敢违背礼节前去私会。

贞元十二年,丁忧毕,已经二十五的白居易向母亲祈求这门婚事,母亲依旧不允。白居易岂能违背礼法而违抗母亲之意,一腔相思之中也充斥着淡淡的无奈。

贞元十四年,白居易便写下了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长相思》。所以,再次回看他的《长恨歌》,其中辛酸写的到底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还是他本人与湘灵......哪有什么天长地久,有的只是此恨绵绵。

写到这里,其实后文也不用再赘述,因为封建礼法的存在,结局也定然是悲剧收尾。

其中最令人唏嘘的便是在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四十岁时二人再度重逢,然已是物是人非,二人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逢旧》二首。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

我们是历史的花边,热衷于在历史的边边角角里探寻乐子与冷知识的九零后小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