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

说起蜜蜂的起源,虽然科学家们依然存在着争议,但是目前普遍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是:在1亿多年前的华北古陆白垩纪早期第一只蜜蜂就此诞生。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之一名字叫做洪友崇。1992年,洪友崇经过长期化石标本的积累和研究,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第51卷》发表了题目为《蜜蜂化石起源问题兼探讨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论文,文中首次发表蜜蜂起源于华北古陆的新学术观点,认为蜜蜂起源于距今约1.17亿年的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并且探讨了蜜蜂与被子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1)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第51期

洪友崇先生是我国古昆虫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学科带头人,但是他专业成就更加突出的研究领域是在琥珀昆虫,被赞誉为“研究我国琥珀昆虫的第一人”。洪友崇先生自1984年开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担任研究和领导工作,并在退休后被返聘担任研究工作。2019年7月4日逝世,享年90岁。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2)

洪友崇 (1929.11.15-2019.7.4)

师从孙云铸 结缘古昆虫

1929年11月15日,洪友崇先生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从青少年时代起,洪友崇就养成了读书认真、勤于思考的习惯,他喜欢寻找书本以外的知识。小学阶段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培养了他很好的古诗词、歌赋功底,也使得他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少年洪友崇已经展露非同一般的绘画功底和一手漂亮的行草。报考大学时他报考了美术学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地质专业。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3)

洪友崇青年时期画作

1953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勘系毕业的洪友崇被分配到地质部地矿司黑色金属室工作。1956年调入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工作,师从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孙云铸院士。1958年,洪友崇被选派到前苏联科学院水生研究所,学习软体动物化石的鉴定,后来考虑到祖国需要转而学习昆虫化石的鉴定。1960年回国后,他回到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将古昆虫学作为主要研究方向。1963年,洪友崇调至地矿部天津地产研究所工作,后担任地层古生物室副主任一职。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4)

1956年11月26日,孙云铸院士(右)带领学生(左一:洪友崇)在三峡新滩龙马溪剖面采集古生物化石。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古昆虫学科近乎于空白状态。在无标本、无文献资料、无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洪友崇先生一切靠自己,从头开始,根据从苏联带回来的资料卡片,一点一点开始收集资料;化石标本更是亲自动手修复。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将中国古昆虫学的研究,一步一步向前推进。1965年,洪友崇先生在《昆虫学报》发表《昆虫化石一个新属——中国蜓属》一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篇古昆虫学论文。之后他又提出了“燕辽昆虫群”的概念,成为后来“燕辽生物群”的雏形,认为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都起源于华北古陆,以燕辽为起源中心,而后向外扩散与迂移,在广阔的东亚古陆形成一个宽阔的生物群区系。洪友崇还主持了山东山旺盆地昆虫化石、甘肃酒泉盆地昆虫化石、山东莱阳盆地昆虫化石等中国北方古昆虫区系的调查研究,建立了不同地质年代19个昆虫群和29个昆虫组合。在长期积累标本与研究基础上,他提出了蜜蜂起源于华北古陆的学术观点,这是世界上两个多世纪以来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从事蜜蜂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5)

洪友崇早年野外采集工作照

敢为报国志 琥珀究端倪

1972年,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中科院院士,当时的地矿部副部长许杰得到消息,日本当时正在对侵华时期掠走的大量琥珀昆虫标本进行研究。于是他积极促成了“中国琥珀昆虫研究”于当年批准立项,洪友崇被任命为该项目的负责人,自此揭开洪友崇生从事抚顺琥珀昆虫研究近30年的历程。来到当时抚顺的琥珀昆虫产地,眼前景象令洪友崇非常震惊:“偌大的土坑深深凹陷下去,最深处达一千多米,产出的大量琥珀昆虫标本已流失海外,我国当时的琥珀昆虫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侵略者对抚顺煤矿实行掠夺式开采,当时能找到的地质资料十分有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洪友崇先生经研究发现辽宁抚顺是我国唯一的昆虫琥珀产地,他确立了抚顺煤田地层系统,创立了“抚顺昆虫群”。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6)

洪友崇在抚顺西露天矿栗子沟组采集

抚顺昆虫群的发现和确立意义重大,一是抚顺昆虫群为东亚古陆所独有,在世界古昆虫区系中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性质和地质时代上与世界著名的第三纪琥珀昆虫群(欧洲波罗的海琥珀昆虫群、地中海琥珀昆虫群和中美洲多米尼加琥珀昆虫群)都不相同。二是抚顺昆虫群反映了古近纪较早的一个昆虫繁盛期,是昆虫群从中生代向新生代演化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既呈现出现生昆虫的基本面貌,又带有古老性状的若干特征。三是抚顺昆虫群为地层研究和地质矿产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抚顺昆虫群目前已知的8个目计223种,经洪友崇先生研究并报道过的有9个新科、5个新亚科、8个新族、185个新属和172个新种。

研究工作中,洪友崇先生可谓忘我投入、不知疾苦。他经常忘却了节假日,几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记得有一次已是深夜2点了,他仍在地质博物馆的大楼内挑灯夜战,以至于保安人员误以为有人夜闯博物馆行窃。日后谈起来令人捧腹。在他晚年时候,因为小手指不能弯曲前往医院检查,才知道早年在野外敲石头时候有一次大拇指受伤,当时没当回事贴着膏药继续工作,几十年后正是那次旧伤导致了小手指不听使唤。医生气得说:“我从医这么多年没见过你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7)

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库中洪友崇移交的抚顺含虫琥珀化石

结缘自然馆 古稀笔不辍

1984洪友崇被调至北京自然博物馆工作,担任馆五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并任馆北京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1989年12月退休,次年1月即返聘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直至80岁,洪友崇先生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对古昆虫学研究孜孜以求,长期每天伏案工作超过10小时,废寝忘食,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他所热爱的研究事业中,而家人则一直是他坚强的后盾。洪先生的妻子苗淑娟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植物孢粉研究,在学术上她与洪友崇先生是亲密无间的拍档。他们多年进行合作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根据蜜蜂化石的地史分布、古地理演变以及与其共生的动植物化石等资料,提出被子植物与蜜蜂协同进化并皆起源于华北古陆的新观点,发表了《蜜蜂化石起源问题兼探讨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等重要文章,为初步揭开这个历史性难题作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在生活上,妻子也给予洪先生无私的照顾和支持,给予这个不问家务的古昆虫“痴人”一贯默默地包容。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8)

洪友崇与苗淑娟伉俪在实验室工作

2002年,经历29年长期研究积累,《中国琥珀昆虫志》和彩图版《中国琥珀昆虫图志》终于出版。这两本专著共记录琥珀昆虫222种,其中建立11个新科,5个新亚科,185个新属和177个新种。抚顺琥珀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洪友崇先生因此被誉为"中国琥珀昆虫研究第一人”。最重要的是,这一成果使得境外同行中止了该方面的研究,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这两部著作也因此被誉为我国琥珀昆虫研究的两座里程碑。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9)

琥珀昆虫研究的两座里程碑

洪友崇先生60余年间共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琥珀中的昆虫化石》(1981)《酒泉盆地昆虫化石》(1982)《北方中侏罗世昆虫化石》(1983)《山旺硅藻土矿中的昆虫、蝎、蜘蛛化石》(1985)等专著6部,合作主编专著17部。洪友崇先生的“辽宁抚顺煤田始新世琥珀双翅目昆虫化石”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主编的《酒泉盆地昆虫化石》获1979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北方中侏罗世昆虫化石》获1987年中央地矿部科技四等奖,《山东硅藻土矿中昆虫、蝎、蜘蛛化石》获1987年中央地矿部科技三等奖,《中国琥珀昆虫图志》获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和第14届中国图书奖,《古蜜蜂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洪友崇先生还曾获国家、省、部级集体奖项7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10)

洪友崇先生部分著述

作为我国古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洪友崇先生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与加拿大加尔顿大学合作申请了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展,使我国的古昆虫学科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进而在国际相关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洪有崇先生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先后应邀出访日本、加拿大、荷兰、德国等国,介绍我国古昆虫学科的新成就。从上世纪80年代起,洪先生致力于培养古昆虫学的研究生,对我国古昆虫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在他的提议下,北京昆虫学会首建全国第一个古昆虫学科组,起到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古昆虫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11)

洪友崇东京郊区八王子琥珀产区考察(1987年)

寄语后来人 勿失本来心

洪友崇先生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任职期间,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仍挤出时间热心博物馆及社会的各项公众科普教育工作,先后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制作节目,普及古生物及昆虫化石等科学知识。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12)

洪友崇先生与中央电视台科普教育节目摄制组在抚顺西露天矿

2013年《大自然》杂志对他进行了专题访谈,洪友崇先生说到:对于科学研究,要做到三点。首先就是要实事求是,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敢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和失误,每一次的自我纠正,都是一次自我提升;其次是要懂得,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做科学研究必须脚踏实地;最后一点,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研究工作中的废寝忘食、争分夺秒,都是因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恩祖国,感恩那些帮助、支持自己的人。

在访谈的最后,洪先生着重强调:“每一位科学和科普工作者,都应该怀着感恩之心,为国家、为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

琥珀大讲堂文章(琥珀有虫小天地)(13)

公众号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bjast-wx

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