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2010年,北京拍卖场,《秋风立马图》,成交价为3360万元;《巴人汲水图》,翰海,成交价1.736亿元,首破亿元大关,

2011年,《九州无事乐耕耘》,北京保利,成交价高达2.668亿元……

近几年,中国油画拍卖价格屡次被刷新,其中徐悲鸿的画尤为贵重,而与他一起轮流刷新中国油画价格的另一位画家,名字却鲜为人知。

2019年,一副名为《五裸女》的画作,在香港拍卖场,以3.039亿港元成交,一举创造了亚洲艺术品拍卖最高价。

而创作这幅画作的,正是画家常玉。

提起常玉,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确实,与他的至交徐悲鸿、林风眠相比,他确实是一位我们不熟悉的画家。

“我本是一身傲骨,奈何世事无常”——说的大概就是常玉的一生。

1:意气风发

1901年,常玉出生在四川南充市的书香门第。

常玉的父亲常书舫是家乡内非常知名的画家。常玉自小看父亲作画,便对画画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平时自己也会随手画画当做休闲娱乐,10岁时,他正式提出和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画画。

父亲对此很高兴,他有六个儿子,只有最小的常玉作画的天赋极佳。现在儿子还有兴趣学习作画,这真是再好不过了。

为了让常玉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父亲将他送到晚清大儒赵熙先生身边学习绘画。

17岁时,又把他送去了上海美术学院当插班生,旁听绘画课。略有小成之后,又将他送往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深造。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1)

那个时候,他家境殷实,大哥经营着四川最大的丝绸厂,二哥则经营了上海最大的牙刷厂。

在上海学习期间,常玉都是住在他二哥家里,在日本留学期间,大哥每个月按时给他打一笔不菲的生活费,所以勤工俭学这样的事不曾发生在他的身上。

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常玉多情浪漫,无忧无虑,他有一些纨绔子弟的习俗,花钱大手大脚,但也没有将钱财看得太重。

不得不说,随心所欲这个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20年,他在家人的安排下返回上海,从事商品广告设计工作。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崇尚浪漫的他难以适应工作要求的条条框框,辞去工作,在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下,开启了一场远赴法国巴黎的艺术创作之旅。

同一时期前去法国学画画的人,还有林风眠,徐悲鸿。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2)

来到法国后,徐悲鸿等人选择进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此类的正统学校,一心想要革新中国话。

反观常玉则选择进入私立的“大茅屋画室”,那里十分开放,自由自在,无论什么人,买了门票就能进来,想画就画,想看就看,随便切磋,十分贴合常玉随心所欲,想画就画的性子。

此时的常玉仍是采用毛笔作画,而且他尤为爱画女人,他先后画了100多个女人,而且色彩方面以粉红色为主要用色,明度较高,自带带有一种温柔浪漫的气质,率性而随意。

在巴黎美术学校学画的吴冠中曾这样描述过他:

“常玉是一个自由散漫的人,还有一点古怪。他正当中年,身体壮实,说话不多,但显得很随便,毫不拘谨。他穿一件红色的衬衫,那种鲜艳的衣服在当时的巴黎艺术家中也很少见……”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3)

饮酒、作乐、读书,画画,不过正午不起身,不近天亮不上床,这个时期他的画作被称为是“玫瑰时期”。

在这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常玉将东方意境与西方技法融会贯通、日臻完善,手法逐渐炉火纯青,画作价格也逐渐水涨船高。

其实,常玉的画作一直都非常受欢迎,画商们都想购买他的画,但常玉卖画的三点要求:

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拿了就走,不许提意见意见,让大多数画商望而却步。

他的好友庞熏琴曾回忆说:“我亲眼多次看到常玉被人包围,要买他画的线描人物,他把画送给了人,而拒绝了人们送给他的钱。有画商找上门来要他的画,他都一一拒绝。”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4)

他可以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在街头画行人素描,然后送给他们,却不愿意卖给不同意他三个要求的画商,更别提按照画商们的要求作画。

他曾经有过几个交往甚密的画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艺术商人侯谢,侯谢曾是毕加索的经纪人,看过常玉的画作之后惊叹不已。

之后侯谢带着常玉参加了各种艺术沙龙,尤其是在欧洲地位最高的法国杜勒里沙龙,《法国艺术家名人录》也第一次有了一个中国人的姓名。

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仅仅维持了三年多,就因为相互觉得对方占自己的便宜,毁在彼此的猜忌之中。

此后的日子里,法兰蔻又成为了常玉的经纪人,对方曾很努力地到处推销他的画作,可惜并不成功。但常玉对此并不在意,依旧是我行我素,丝毫没有迎合市场的意思。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5)

而当时和他一起作为东方画家活跃在法国画坛上的还有日本画家藤田嗣治。

据传藤田嗣治非常善于迎合画商的需求,画商们纷纷放弃从常玉这里求画转而更多地选择藤田嗣治,这也促使藤田嗣治逐渐被当作日本的国宝级画家。

幸运的日子不常有,仿佛是上天都嫉妒他的前半生过得太顺,转而让他的后半生变得穷困潦倒,孤独而终。

2:渐生坎坷

1929年,常玉与在大茅屋画室结识的哈蒙妮耶结为夫妇。然而,婚前的赏识在婚后看来就会变成缺点。

常玉在婚后依然坚持画女性让妻子哈蒙妮耶无法接受,他们的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30年代初即已离异,这段婚姻常玉是被妻子抛弃的,所以他内心曾很痛苦。

之后,常玉曾有过多个女性伴侣,也在女人身上挥霍了不少的时间与金钱,但共同生活的时日都不长,直至去世,身边并没有伴侣在他身边。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6)

1931年,常玉的大哥去世,他失去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继承了哥哥留给他的一部分遗产,但他花钱大手大脚惯了,不知道节约。又正值二战爆发,欧洲经济一落千丈,他在几位朋友的接济下才勉强度日。

这期间,他曾尝试过制作出售石膏和陶制工艺品、在仿古家具厂做中国式家具的雕漆纹饰,这种工艺纹饰的痕迹,还曾频繁出现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

但不算他的日常生活,就是作画也需要颜料和画布,赚到的钱是远不能支撑起他的这些开销。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7)

1948年,常玉几乎放弃了画画,萌生出到纽约发展的想法。他要去推销一种新鲜玩意儿“乒乓网球”——在类似网球场地而略小的地方,用乒乓球和较小的球拍代替网球运动。

这是他精心设计的发明。他曾醉心于网球运动,并将其加以改良设计出平民也能参与的“乒乓网球”。

常玉曾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时宣传过他的发明,还获得过一位德国网球名手的赞赏。还被新闻界称之为“乒乓网球的发明者”。

这让常玉对这项发明信心满满,还指望通过这一发明白手起家,从此衣食无忧。

因此他对这一发明重视的程度远超过画画。但在他努力奔走宣传之后却没有人愿意投资购买,最终一无所获,他只得重新拿起画笔画画。

1950年,常玉开始在纽约举办画展。据他的好友法兰克回忆,展览的效果并不理想,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这件事对常玉的打击巨大,于1951年郁闷地回到法国。

3:凄惨晚年

虽然常玉在回到法国之后,明显表现出对绘画的冷淡,但为了生计,他还是要拿起画笔。

在此之后,他的绘画风格进入“黑色时期”。他开始喜爱用深色,尤其是黑色,线条开始硬朗起来,浪漫不再。

他越来越孤独内倾,离群索居,脾气依然古怪却开始对动植物充满兴趣,愿意花时间陪它们,同时思考起了生命的意义。

他在给法兰克的回信中曾写道:“在经过一生的绘画历程以后,我现在终于懂得如何绘画了。”

1966年的夏天,常玉创作了人生最后一副画作,上面是一头奔走于沙漠之中的小象。

“孤独……我开始画一张画……再过几天之后……我先画,然后再简化它……再简化它……”

1966年的8月,常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他死去一周之后才被发现,他去世于巴黎简陋的寓所,那个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和曾经的阔少爷简直是天壤之别。

而常玉去世时,也是孤苦无依,他没有亲友在侧,只留一本书抵在胸口,之后他被草草地葬在了乱坟岗,连一块买墓碑的钱都没有,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常玉生前曾说:“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关于我的作品,我认为毋须赋予任何解释,当观赏我的作品时,应清楚了解我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常玉的早期画(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8)

这位天才画家一生都不曾举办过大规模的画展,有钱的时候没精力,没钱的时候没能力。

在经济拮据的晚年,他也曾对好友谢景兰大发感慨——年轻时候有的是钱,却没有好好使用。现在需要钱,钱又不见了!

本以为傲从骨中生,万难不屈膝。可傲骨又值几分钱。最可叹,放下了尊严,却换不回柴米油盐”。

而如今他的画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想来,他的在天之灵,也是可以得到些许慰藉的吧!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