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

汨罗时刻报道(记者 欧阳林 周敏)毛笔,已有2000余年历史。作为“笔乡”川山坪镇,川山毛笔享誉中外,素有“玉润珠圆之巧,宛转如意之灵”之盛誉。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1)

川山毛笔

毛笔市场兴旺时,“家家户户会做毛笔”是川山坪镇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当时毛笔行业如日中天,到80年代,仅川山毛笔厂的从业人员就高达数百人,年产值几十万元,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等地。”13岁开始便跟自己父亲学制作毛笔,现今已67岁的卢存旭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学制作毛笔的盛况。“一把凳子,前面放着水盆,手就在水盆里进进出出,就像不停轴的机器一样。”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2)

卢承旭的制笔间,用牛角、羊毫制作成的一支大号川山笔

当年的川山毛笔厂在卢存旭的记忆深处闪现:1982年,川山毛笔被评为省“优等产品”,1983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10月,获“世界博览会金奖”,并加入“国际文房四宝协会”,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部优产品”,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奖”。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3)

川山笔用料十分讲究。这是卢存旭选中的狐狸和黄鼠狼的尾巴,是制作狼毫、兼毫的上乘毛料

千年岁岁缓缓淌过,制作毛笔这项老手艺渐渐淡出川山坪镇人的视野,目前独留下一家“川山毛笔厂”,而全镇会做毛笔的人数也缩减至仅上百人。在这些人中,卢存旭年纪偏大,他接手这家厂时,是2000年时毛笔厂濒临倒闭的时候。那年,毛笔厂已基本没有效益,当地政府不想这项老手艺失传,便让祖祖辈辈都靠制作毛笔谋生的卢存旭接了手。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4)

制笔人精选毛料

“爷爷和爸爸都是制作毛笔的高手,到我手里,已经是第3代了,我对毛笔也有着浓厚的感情。”成为川山毛笔的负责人后,卢存旭开始全国各地跑展销会,拓展国外市场,寻求出路。这样的生活倒也持续了几年,可后来市场的不景气,卢存旭便放弃了外贸市场,专供礼品盒毛笔。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5)

经过水盆涮毛、梳毛、齐毛工序后,制作匠人把制好的笔头用线串好,准备晾干

在阴雨连绵的冬日,记者走进川山毛笔厂。上十个手艺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正用最传统的手法制作这一老手艺。毛笔制作流程繁琐,复杂,分水盆和干活,水盆是在水盆中操作的工序,主要有赶羊毛、作羊毛、散羊毛、齐羊毛、梳羊毛等。而干活主要是整笔、刻字、定型等工艺。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6)

卢承旭查晾干的笔头

在水盆环节,60余岁的虞文亮负责梳羊毛。别看只是“梳”,可手艺人要在水盆里完成备料、配料、卷笔心、加披、扎笔头等关键环节。整个过程中,他的手和头必须完美合拍,若是哪一处没跟上节拍,就会影响毛笔质量,一天水盆作业下来,他头都会晃得麻木。“水盆”的工具也颇为繁琐,有矩形衬板,齐板、牛骨梳、辅笔刀、毫刀、切板、剪刀等。相对于他手中要整理的那长不过一指、宽不过两指的毫毛来说,这些工具显得硕大无比。

虞文亮一手压着齐板上已经排列整齐的毛料根部,一手用骨梳梳理毛料。如此反复几次,绒毛和杂质就被剥离在外了。紧接着,他便又将毫毛对齐骨梳的一边,一手压住毛锋,一手轻轻后拉,每拉动一次,他的脑袋也跟着晃动一下,牛骨梳上就多了一丝毫毛。反复多次后,毫毛的尖峰就连成了整齐的一片,再用特质小刀将毫根切齐,抓住毫尖部分,用骨梳梳理毫根,直到把里面的断毛、碎毛都梳理出来,齐毛环节就结束了。

黑龙江正规毛笔特点明细(汨罗祖传4代制毛笔)(7)

传承人卢承旭

卢存旭因心脏病、高血压等身体原因,目前很少动手,但让他重新操刀,他依然十分麻利,说起整套工序,他也没有半点含糊。想着自己年纪大了,他怕这项手艺失传,前几年,他将30多岁的儿子叫了回来,跟他学制作毛笔。

2016年,“川山毛笔”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我思考的,就是如何打开毛笔的销路,拓宽市场。有了市场,这项‘非遗’,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将它传承下去。”虽是年轻人,卢安却在想办法将这项老手艺延续。

记者在厂内看到,一撂撂荣誉堆在房间里。其中,卢存旭被评为毛笔制作工艺大师,卢安被工艺美术设计大师。这些荣誉,也为这些传人的坚守带来了一定的信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