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初一拜年的习俗(信阳民俗杂谈少童拜年)

新春佳节,三十贴春联,除夕守年夜,初一拜新年,破五始开工,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传统。在淮河上游豫南地区,一直流传着大年初一同村同宗的少年儿童走家串户拜年的风俗。

  以前过年,农村的年味很浓,回忆起来心中不免荡起浓浓的乡情。

进入腊月,农村农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先是烧酒。小麦收割后就制作用作发酵的酒麯,水稻,高梁,红薯成熟收成后,再制作酵糟,可以用高梁,也可以用红薯制作酒糟,做成后放在一个大缸里发酵,时而往里边添加大米粥。到了腊月,酒糟已经充分发酵,能闻到酒味了,都可以烧蒸溜酒了。酒做好后,用酒罈装好封好,等到过年时开封喝酒。

再者是杀猪宰羊,制作腊肉,腊肠,闷罐肉。不杀猪宰羊的农户会从亲戚邻居家买肉,制作好腊肉后挂在屋檐下晒凉,晒凉好后都收到屋内挂起来,待到春节期间来客时做菜用。

到了腊月二十三以后,都开始打扫卫生,清理清洗各种餐具酒具茶具,不足的尽早补充。同也开始准备油炸面炕食品,什么面炕鸡,面炕鱼,小苏肉,肉丸子,素丸子等,淮河以北还要准备蒸馒头,蒸包子,络饼子等面食。有了充分的准备,来客时就可以较快地做好一桌酒菜,不会让客人久等。

烟花炮竹是必不可少的,鞭炮是准备除夕,初一,初五,十五,十六放的,小炮是专给孩子们准备的,点燃小炮危险性较小,大点的小孩都敢放小炮。烟花炮竹是孩子们的喜爱,在春节期间随时可放。有一种烟花俗称“滴滴金”,是用黑火药用薄纸卷在小棍上,细细的,尺余长,点燃后呲呲地闪烁着火花,孩子们拿在手中在空中摇功,很是有趣。

春联年画也要在节前准备好,待到年三十张贴。

还要准备一些炒花生,炒瓜子。花生瓜子一般是农家自种自收的,基本上每个家庭都会在过年前炒制一些备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还会买些点心,糖果,水果,以备来客时端出,让客人享用。那时的成人都对生籽瓜果这些东西辄尝则止,所以在豫南地区,这些东西主要是为初一来拜年的少年儿童们准备的。

当然,大多数家庭,尽管大人节衣缩食,也要在年前给孩子做一套新衣服,至少也要做一件新上衣,让孩子们穿上新衣,高高兴兴地过新年。

  大年初一早晨,大人把小孩儿叫醒。实际上大年初一也不可能睡过头,天一亮就有鞭炮声,震天价响,把孩子们早早震醒。

孩子们穿好新衣服,就准备出去拜年了。出门前大人总是要嘱咐再嘱咐,到别人家要按辈份称呼,要说祝贺的吉利话,不要乱说其它的话,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在别人家乱窜,不要进卧房里屋,更不要乱摸乱拿东西,等等,这些基本礼仪,家长从小就教导孩子及早养成。

拜年由近及远,首先从近亲近邻开始,有叔伯的,先伯伯再叔叔,再拜同太爷同高祖同太祖的,同宗同祖的先去拜年。先从最辈长的依次拜年,与父亲同辈的,先拜比父亲年长的,先伯后叔。

走家串房拜年的一般以小学生为主,以男孩子为主,最大的十二、三岁,到了十四岁就是半劳力了,再不好意思跟小孩们一起拜年,往往被大人领着走亲串友了。 而女孩子都较为矜持,不愿出去跑,家长一般也不让女孩子出去拜年,这或许是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四、五岁的小孩儿往往只到近亲叔伯家拜年,或跟着大点儿的孩子在近邻家拜拜年,远的走不动就不去了。

近亲近邻的孩子相互拜年后就聚在一起,三五起群,开始在全村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由年龄较长胆量较大嗓门较高的孩子高喊:“大爹大婶(或其它称呼)过年好,给您拜年了!”主人家会高高兴兴地笑着说,好好好,过年好过年好,快进屋快进屋。然后会逐个叫出小孩名字,有不太熟悉的会问是谁家孩子,并夸奖长这么高了,这么逗人喜欢,最后拿出花生瓜子糖果,每人抓一把放在衣兜里。孩子们躹躬行礼告辞,就出门向下一家走去。有时晚辈小孩到爷辈或更高辈份、或年纪较大的长辈家拜年,会被要求下跪磕头,孩子们也不矫情,纷纷跪地磕头,有的还故意磕得嘣嘣作响,高叫爷爷奶奶或老太,因为这样会在起身后得到更多的赏品,有时甚至会得到红包。

我们同宗同族分上下两个庄,几十户人家都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两庄相距几块田不足一里。每年初一,早晨起床后先在本庄拜年,吃罢早饭饺子后,约好几个小伙伴到另一个庄拜年。由于都是同宗同族,又是同一个生产队,平时上学玩耍都在一起,所以两庄的大人小孩都很熟悉。相互拜年后,都会相互议论,相互交流,评论谁家怎么样。哪家干净,哪家拉塌,哪家大方,哪家小气,小孩子的评价当然也会传到大人的耳朵里,从而慢慢促使各家改良家风。所以,挨家拜年也会无形中提高生活品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有一年初一,孩子们到一家去拜年,发现这家人正在吃面条,很奇怪。后来传到大人们耳中,有大人问这家人,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你们怎么吃面条?这家女主人答道:饺子是面、肉和菜,肉面条也是面、肉和菜,到肚子里都一样,何必那么麻烦!于是这家不讲究的习惯被传开,成了不讲究典型。后来连下乡干部轮饭也不向这家派饭,这就大大影响这家在生产队里的地位。这家吸取了教训,也学习做饭做菜,渐渐地讲究起来,也能包饺子做包子炸油条,干部轮饭也正常派往这家了。

又有一年初一拜年,孩子们发现有一家的对联贴倒头了。因为那幅对联是行草体,这一家没一个识字的,对正楷字还能端详分出上下,对行草体就分不清了。此事传开后,有大人到这家门口一看,果然是对联帖倒头了,大声对这家人说:“大哥,今年收芝麻啊!”这家主人一听这话,就知道对联贴倒了,很不好意思。这家原来不重视教育,几个大点儿的孩子都没进过学校门,已错过了上学年龄。春联贴倒头的事儿发生后,两个较小的孩子后来都上了学,丢掉了文盲家庭的帽子。

豫南的村庄大都是以同姓居住一起,村庄往往以姓冠名,比如赵庄,钱湾,孙铺,李洼,周楼,吴河,郑岗,王堂,杨庙,胡店等等。所以,孩童走家串户拜年原来是在同宗同族之间进行,但是有的村庄不见得完全是同一个姓,可能有几户外姓,有的村庄可能有几个姓。同姓拜年之后,孩童们也到同村庄的其他姓家中拜年,渐渐地形成了同村庄都相互拜家的风俗。

“ 初一初二走自家,初三初四走舅家,初五初六走亲家,初七以后回年家。”这是豫南地区的拜年风俗。初一初二在同宗同族之间拜年,初三初四到姥姥舅家拜家,初五初六到岳父家拜年,而姨家则是以小拜大,拜年一般都安排在初六以前。初七至十五前就是回年,即回拜姑家女婿亲家等来拜过年的亲戚。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出嫁的姑娘就可以回娘家探亲了。豫南的风俗是姑娘不看娘家的灯,就是十五以前不回娘家。到了正月十六,姑娘回娘家见父兄,意味着大年节日已过,开始进入正常的工作生活了。所谓“拜年拜到二月二,回年回到三月三。”不过是一种玩笑的说法而已。

(2022年7月16日)

家乡初一拜年的习俗(信阳民俗杂谈少童拜年)(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