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两广事变(突然爆发的两广事变起因竟然是一张小签诗)

什么是两广事变(突然爆发的两广事变起因竟然是一张小签诗)(1)

签运诗句总是写得模棱两可,使得解读结果因人而异,也因此导致不同的后果。无论你是否相信签运,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抽签卜卦依然有其影响力。今天要讲的故事也与它有关。

「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

1936年6月1日,在陈济棠、李宗仁等人的计画下,两广先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呼吁中央出面领导抗日。由此「两广事变」猝起(又被称为「六一事变」、「西南事变」),蒋中正也在当天的日记中提到「两广谋叛之征兆已见」。

隔天,两广又发出了相同内容的电报通电全国,公开吁请南京中央出面领导抗日;6月4日再由西南数十名将领挂名,并由陈济棠、李宗仁领衔发表另一封通电,希望南京中央负起领导抗日的重责大任。

电报发表之后,两广部队在6月5日开抵湖南永州。这打出抗日旗号、看似爱国的行动,实际上却是要以军事行动挑战中央。

当日两广兵力相加不下30余万,而中央军此刻正因为追击共军,主力深入西北、西南地区,长江流域一带能用来即时应付两广的部队只有10多万左右。此时,两广极力拉拢立场摇摆不定的湖南省主席何键。一旦何键倒向两广,则武汉危急;武汉如果有失,届时两广军队可能会效法太平天国的进军路线,沿着长江东下,直取南京。

为了扩大影响,两广同时试图策动华北的宋哲元、冯玉祥、韩复榘等人,希望各地实力派趁势响应,重演中原大战的局面,这样一来,就能置南京中央政府于不利的局面。

所幸,华北地区的实力派们并没有积极响应两广的行动,全国各地的舆论也大多指责两广。例如胡适于6月9日致电李宗仁:

广州东山李德邻(李宗仁)先生并转罗君任先生鉴:南中消息使人怪诧难信。今日无论什么金字招牌,都不能减轻掀动内战、危害国家之大责任。三年前闽变起时,展堂(胡汉民)、德邻、伯南(陈济棠)诸公曾有「必将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之谠论。今日之事何以异此。迫切陈词,伏望两公与伯南、健生(白崇禧)诸公悬崖勒马,共挽危机,国家幸甚!胡适.佳

除此之外,胡适更发表了一篇〈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社论,公开呼吁两广服从中央、切勿引爆内战。

什么是两广事变(突然爆发的两广事变起因竟然是一张小签诗)(2)

胡适在两广事变中,公开呼吁两广服从中央,切勿引发内战。

究竟为何两广敢发动此一巨大的军事行动?而领导此一事变的陈济棠、李宗仁和白崇禧究竟意图为何?我们先来看看多年后陈济棠写在他的自传《陈济棠自传稿》中的解释:

廿五年(1936年)六月,余以抗日准备工作已将完成,抗日时机亦已成熟,乃决心派兵十师北上抗日。同时发表抗日主张通电,并饬由党部募捐款项逾数十万元,分别援助马占山之抗日军,及韩国革命志士,以增强抗日声势。而中央认为时机未到,制止余之行动;国人亦间有误解余之主张,诸多忖测。余耿耿忠心,既不为中央及国人所谅,为表明心迹及避免分裂计,遂即发表通电下野赴港。

陈济棠对这场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动机说得很简略。他辩称之所以要出兵北上,都只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希望中央负起领导抗日的责任,但是中央和国人不谅解他的苦心,还猜忌他的用心,所以满腹委屈的他只好通电下野。

但事情绝对没有如此单纯,事变的另外一位主角李宗仁给出了更多线索。根据《李宗仁回忆录》的说法,军事行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陈济棠和其兄陈维周过分迷信,听信卦仙:

在(陈)济棠发动请缨北上抗日之前,(陈)维周曾约了翁半玄等术士替他卜卦。卦中有「机不可失」字样,也使陈氏兄弟相信要「应」在蒋先生身上。

据此可以得知,陈济棠是听信了卦仙翁半玄「机不可失」的预言才决心出兵反蒋,也因此认为此战有绝对的胜算。而李宗仁则是迫于两广唇亡齿寒的关系——一旦广东有事,广西也难以置身事外而不得不响应陈济棠的军事行动。

这个卦仙翁半玄是什么来历呢?他其实是陈济棠招揽来的一位术士,陈济棠素来倚重他。有一回,翁半玄告诉陈济棠,洪秀全的祖坟没有葬到真的「龙穴」上,导致洪秀全没能稳坐皇帝太久,陈济棠因而听信翁半玄的话,把祖坟迁到翁半玄为他选的、一个位在洪秀全祖坟上的「龙穴」。由此可见,陈济棠十分相信翁半玄,但这次战事的发展并没有翁半玄所预言的那么顺利。

什么是两广事变(突然爆发的两广事变起因竟然是一张小签诗)(3)

诗签示意图

两广事变爆发后,蒋中正指派得力助手陈诚处理两广问题。陈诚于是在6月8日,由南京飞往武昌,指挥军事调度,紧急征调轮船和火车,将最近的部队连夜运往衡阳,使中央军先头部队终于在6月10日上午六点左右开进衡阳,较广西部队早了三小时抵达。由于中央军已抢占先机,控制了衡州,阻挡了两广军队北上的道路,使得两广的军事行动失了先机。尽管军事上已经失去优势,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仍不肯轻易屈服,双方在湖南、两广交界处对峙许久。

但接下的情势发展,却大出陈济棠意料之外。

从7月初开始,在中央暗中的策动、以及不愿意打内战的想法下,广东空军纷纷驾机叛逃,投奔中央。广东空军是陈济棠多年苦心培训的成果,共有各类型飞机约130架,可说是陈济棠军事实力的一张王牌。空军集体叛逃的结果导致军心大乱,陈济棠麾下的几位部将,如:余汉谋、李汉魂等不是投奔中央,便是辞去军务,前往香港。在空军叛逃之后,粤军军心大乱,部队已经不听陈济棠指令。

陈济棠知道大势已去,只好在7月18日通电下野。至此,陈济棠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机」不可失指的是飞机,飞机一失他就垮台了。无论这是玩笑话或事后诸葛,都可看出卜卦的诗句解读空间很大。

广东问题解决后,广西一省已孤掌难鸣。虽然李宗仁、白崇禧仍与南京僵持到9月,但他们已无军事实力酿成大规模的内战。

什么是两广事变(突然爆发的两广事变起因竟然是一张小签诗)(4)

蒋中正与李宗仁(左)、白崇禧(右)。

两广事变的深层原因探究

尽管陈济棠、李宗仁和白崇禧后来对两广事变的原因说法都有所保留,甚至把原因推到卦仙身上,但详细分析,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实力派对中央统一的抗拒。

北伐以后,南京中央实际上只能控制长江下游地带,其余的地方依旧处于半独立状态,野心较大者甚至想要取代中央政府。但随着粤汉铁路的通车,中央的势力逐步深入两广,两广实力派深恐南京中央将威胁他们割据的局面,与其遭到南京政府宰制,不如先发制人。

至于要以何种名义出兵呢?陈济棠、李宗仁和白崇禧评估情势,认为当时「抗日」是许多人一致的诉求,只要两广打出抗日的口号出兵,蒋中正便没有理由阻止两广部队北上。一旦两广出兵后,各地反蒋的实力派还可能响应;即使不成功,两广也可以藉由其军事实力与中央讨价还价。

不料,事变发生后,南京中央虽然后发却抢得先机占领衡阳,两广部队因此无法继续北上;加上中央策动广东空军叛逃成功,瓦解了粤军内部的士气,导致「南天王」陈济棠垮台,中央势力于是得以进入广东,两广事变也因此没能成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