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被逐渐遗忘的文化(文化启示录与思想的跋涉)

阅读使人明智,阅读有价值的文本,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如何面对被逐渐遗忘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何面对被逐渐遗忘的文化(文化启示录与思想的跋涉)

如何面对被逐渐遗忘的文化

阅读使人明智,阅读有价值的文本,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阅读这本《思想之魅》,首先映入我脑畔的就是西方思想大家帕斯卡尔曾说过的那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总是在思考,只有思想着,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我们唯一能做的莫过于思考,重构自我。虽然米兰·昆德拉在其经典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那肯定是站在某种立场上的一种自嘲方式,我们的思考会迷失方向,如若停止了思考,将会如行尸走肉一般,僵化于世间。人只有在思考中,才能不断地追寻真理,虽然未必能够找到所谓的真理,但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叩开思维的大门,去努力探索。

李东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编辑。他历时六年,不断地与名家对话,最终形成了这本《思想之魅》。本书呈现了十八位文化名家的精神纹理,这种对话体的艺术探讨方式,能更好地集中展示一批,甚至是一代人的思想。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思想,究竟会有什么样的魅惑,也许我们在阅读作者作品的时候,未必能够真心解透其中味,但是由“主体”言说“主体”的方式,去从内心深处重新挖掘自我或许会有另一种奇效。

结识一位思想名家是易事,但是读懂弄透其思想,的确是件难事。如果对其思想没有深入的了解或领悟,那么就很难提出具有价值或者独到的问题,对话也就失去了其效用。一旦文字无用,那么一本书也就可以丢弃了。诚然,这本书并没有让人失望,他对十八位文化名家思想的拿捏,恰如其分,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具有启迪意义,却是难得至极。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像是一个后学之辈的高山仰止,而更像是一个故交老友的推心置腹。也许正是有了这种平等的对话机会,才显得他们之间的交流,真诚、谐趣,没有任何隔阂或欺隐。

举几个简单的对话内容:诗人于坚的回答,用词考究,处处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尤其是对隐喻的解读,更是精妙自然;诗人梁平的对话,简洁平实,以刊物主编的身份,见证诗歌现场,重新定位了诗人的价值;而批评家燎原则谈到了经典性作品与读者的互文性,提出生活阅历是写作的核心资源,这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倡议;小说家刘醒龙从自身小说创作出发,指出作家应将作品品质摆在第一位,故乡是他作品的生命之源;文化学者肖云儒则认为当前文学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文学从来没有断过代,也不会断代;军旅作家王久辛谈诗歌创作,诗人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写作,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通用的范式;杂文家鄢烈山谈到杂文创作、发表的风险,以及杂文存在的意义,并指出思想文化不可扼杀的命题,指导着每一位写作者;翻译家范静哗从自己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剥离出当下汉语诗的处境,认为在最好的时代,中国作家也会越来越被外界所接受和认可。其他一些文化名家的观点及思想,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访谈式的文本,意在发掘被访谈者思想的同时,也是对现存思想进行一次重构或者挑战。如果访谈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我们也就没必要再去阅读,因为那实在是有些浪费大好时光。但这本《思想之魅》,破旧立新,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由浅入深,逐渐把我们带进访问者预设的提问之中,跟着被访谈者一起思考问题,一起回答问题。

我更加确信,《思想之魅》是一本现代性话语的重构之书,在这里每一位读者都将经历一次富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跋涉。至于这本书,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价值,有待时间来验证,但我个人觉得读了就会赚到。(敬 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