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

Oct.

15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兼国际设计中心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主任

胡慧峰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2)

维特根斯坦言:“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无论以何种形式作为传达媒介,总有可表达的,也总有无法表达的。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技术、形式与精神并存的综合艺术,更需要留予人想象的空间。“适度表达,点到为止”,建立认知的互动性而非强制,于我而言,是一个警钟。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3)

总体来说,我是一名成长于传统大院的普通建筑师,稍显惰性,少有改变。我想,每个建筑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亦会看到不同的未来。过去五年,我好像开始没有了方向,尤其是没有了自我表达的方向,这使我陷入一种很挣扎的状态。以往的创作方式或多或少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我是建筑师,也是所长,还是项目和团队的经营者,这样的多重身份使得自己非常困惑。

直到2017年,我才理清自己,我想我就是一名建筑师,这是一个可持续的美妙的职业。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4)

金华体育中心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在同一件事情的对话中反复同一个错误:只拿某一个片段来说辞。因为教育的不全面和加速发展的历史事实,我们渐渐缺失了大局观、历史观,并带有过浓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建筑师这个群体不乏这样的状态和现象。现在我们看到的、所做的貌似只是现在,但它其实是预示未来的。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知名建筑师可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领域、一个时间节点,但其背后共同隐喻了一个时期的转换,我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累积着中国建筑历史。我们所思考的当下、所表达的现在,或所呈现的一个局部一个片段,反映的正是我们对于未来的各种期许,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因此,我觉得“建筑师”是一个可持续的美妙的职业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5)

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大多数都是理科生出身。我的初中学校文艺氛围并不算太浓,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数理化。但是我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当时我是学生会的宣传部长,学校的黑板报和校刊都由我负责,因此多少沾染了一些文艺气息,隐约觉得自己对这个方向有所偏爱。理科生高考后专业选择范围很广,而当我看到有一门叫“建筑学”的专业课程里面有美术时,我欣喜若狂,当时也不懂什么是建筑,完全是冲着美术课而报了建筑学这个专业。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6)

华东电网千岛湖培训中心(第一个设计中标项目),1992年

说实话,读大一时根本不知道房子是怎么设计、怎么建造的,也不懂什么是“灰空间”,更看不懂那些深奥的建筑类书籍,当然系里的图书也很少。学校图书馆大多是人文类书籍,我对这些书极有兴趣,尤其是电影和戏剧类的书籍,看得如痴如醉。

1986年阅读了《百年孤独》,我想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了,事实证明我的眼光不错,后来知道,马尔克斯已于1982年获得了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7)诺贝尔文学奖。

我的上铺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他懂得很多,常常带我看书,一起讨论,真的很感谢他。我们两个人组织班里同学编排了一出话剧,改编自当时著名的话剧——《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我们没有任何的音响设备器材,只能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中乱砸椅子,以录制嘈杂的音效作为话剧的背景,舞台布置得也很简单,美其名曰一种象征就可以……又挑了五六个同学自编自导自演,懵懵懂懂地获得了学校第一届文化艺术节一等奖。这样的实践使我体会到了戏剧的美妙和它的艺术综合性,这是语言、动作、背景、音乐、故事等的综合演绎,最重要的是观众——那个关于互动认知的另一端

话剧落幕后,学校中文系教授专程找到我们,游说我和上铺转到中文系,当然我们更喜爱建筑。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8)

浙江大学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西区书院

所以,戏剧和电影是我在建筑学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模仿、冲突和激变是戏剧的重要特征,而电影更加丰富,有趣的蒙太奇,行为、感知、情景和故事,这些也是建筑与戏剧电影的相像之处。

通俗地说,我们是用混凝土编制主客体的认知与体验。我欢用这样的方式去感受建筑学,我喜欢让矛盾存在于建筑空间的演绎中,让身心的感知在矛盾中起伏、生长,直至愉悦或是感受喜怒哀乐,建筑注定是一种讲述、一种仪式、或是一种表达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9)

既然是一种讲述、一种仪式、或是一种表达,难免需要有分寸或者该有个度。

亚历山大的经典著作《建筑的永恒之道》是我建筑学意义上的启蒙读物。大一的时候尚不知道怎么画图,也看不懂复杂的建筑设计图纸。这本书的美妙之处在于,文中大量地使用通俗的文字而非专业学术的语言,它讲述了我们该如何看待城市、建造建筑,以及让我记忆犹新、不敢忘却的那些无名之质……

“建筑或城市只有踏上了永恒之道,才会生机勃勃……”

“最终和语言无关,语言及出自于它的过程仅仅解放了我们天生的基本秩序,他们并未教我们什么……”

因此我很反对过度设计,所谓过度,就是追求一套具象的形式、非本质的符号、也是建筑师过度的个人主义,忘却了业主或者使用者到底需要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种迷失。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0)

嵊泗海洋文化中心

塞西尔·巴尔蒙德的《异规》,我想是好读的,也许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愿意去读,但我很推荐。它是让现代主义建筑走向末路的宣言,鼓励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并肩作战,进而让建筑成为更多变、更实践、更具有信念的一种力量。

“隐含法则,规划异类”讲述了一个建筑师梦寐以求的自然构成法则。我很感慨,我们的结构师不再只是给我们建筑师“配结构”,并肩作战使我们的建筑不再只是工程,它将升华为哲学,并具有思想。

日本文化研究第一人松冈正刚的《山水思想》,讲的是我们宋元画是如何影响日本人的,从可翁到雪舟,从中国风到日本流,进而全方位诠释日本画的诞生和日本人心中的山水和山水方法。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如何从学习到挣脱,自立到发扬,直至被借鉴和学习……想象山水是日本山水中的核心精神,无常和融通是山水方法的关键。日本人能够睿智地取笑自己,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所以要创造一个想象的东西。他们羡慕中国人可以看到如此多的山水,然而我们也只是看到局部,没看到全世界。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1)

杭州雅谷泉山庄酒店主入口景观水池

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你说得清楚的你就说出来,说不清楚你就不要说了。因此,我会告诫自己: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或都能表达,我们看到和感知的所有一切都不是全部。与其试图表达所有的一切,不如学会把能说清楚的说清楚,其他的略讲即可。“适度表达,点到为止”,是我所追寻“从看得见的东西里看到看不见的东西”一种态度,建筑设计和被认知的两端都可如此。

“我”跟“你”本来就不一样,我无法令我百分之百的想法让你全盘接受。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个人,让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象的空间,你略微懂我一点,有点交集就足够了,这对建筑设计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不愿过于详细地“描述”,空间很复杂,刻画很到位,细节很丰富,解读很具体……

做建筑需要一种“略讲”,留给想象以空间

——胡慧峰

这个思考不违背应有的对使用本体的研究和尊重;不违背应有的比例尺度等基本美学的需求;更不违背建筑的永恒之道和无名之质,如亚历山大所说:“最终和语言无关,语言及出自于它的过程仅仅解放了我们天生的基本秩序,他们并未教我们什么……”

这是我的态度。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2)

判断一个项目我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做,定然是有取舍的。首先要有感动,对场地的感动,对题材的感动,其次是能否改善人居环境,有没有可为之处等等。因为只有感动和有可为,方能确保有热情投入,做一个项目无论如何要有热情,这个很重要。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3)

浙江财经大学体育中心

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项目,绍兴古城里的“蔡元培纪念馆”。蔡元培从小在私塾里长大,经历过秀才进士,从传统的私塾八股文教育一直到现代文明,兼容并包,最终被推崇为北大校长。

他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让女生进入大学的校长;第一个破除传统考试制的校长;第一个不按规则把国外留学归来的好教师引进北大的校长。“自由精神,兼容并包”八个字最能体现他的精神和思想。

在绍兴老城区有他一处故居,是文保单位,属历史保护建筑,“蔡元培纪念馆”拟建在它的西侧,既要体现古城风貌又要满足九米控高。说到绍兴,大家很容易想到传统的小桥流水、粉墙黑瓦,还有绍兴独有的台门等。一旦着手方案,为了与传统吻合,很多建筑师和业主认为要做民国风或是江南传统风格,我就特别不想这样做。因为我想我们首先要去表达他的精神,怎么能够融入当代,融入国际化?如何表达自由精神,表达兼容并包?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4)

蔡元培纪念馆

我们的方案没有采用传统的粉墙黑瓦这些符号化的演绎。我们要让周边的人明显感受到这是蔡元培纪念馆,告诉他们蔡元培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拘泥于传统,能够打破传统的大学格局,接纳女生;能够打破原先的考试制度,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他能够吸纳西方文明,因而他是兼容并包面向未来的。

我们突破了很多人的思路,很多人都觉得要延续传统,以此跟周边协调,但我不这样想,我们试图表现他的精神,很难,但必须这么做,否则这又成了一个故居。至于深入设计中功能考虑,细节的在地化体现,建造的当代性,则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项目方案已被高度认可,实施进行中。

当你找到喜欢做的事情,并对所做的工作抱有很大的兴趣和热情,少一点功利,你就会快乐。

——胡慧峰

本文图片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UAD)提供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5)

记录中国建筑师

马寅 | 孟建民 | 汤桦 | 祝晓峰 | 俞孔坚 | 王旭 | 周游 | 华黎| 童明 | 王辉 | 俞挺 | 张微 | 毛厚德 | 张佳晶 | 薄曦 | 张蕾 | 宋照方 | 庄慎 | 王灏 | 梁井宇 | 施道红 | 刘宇扬 | 郑东贤 | 陈忱 | 庄子玉 | 王昀 | 王硕 | 齐欣 | 程泰宁 | 张宇星 | 魏娜 | 青山周平 | 林世彤 | 王大鹏 | 唐康硕·张淼 | 徐卫国 | 陶磊 | 王兴田 | 潘冀 | 迫庆一郎 | 陈璞 | 孙峥 | 李保峰 | 周榕 | 朱锫 | 胡哲 | 薄宏涛 | 房木生 | 孙祥恕 | 王学军 | 罗劲 | 刘临安 | 周燕珉 | 季凯风 | 胡越 | 陈一峰 | 陈阳 | 冯国安 | 冼剑雄 | 罗德胤 | 沈帆 | 何葳 | 王振飞 | 彭刚 | 李颖悟 | 刘道华 | 易介中 | 蒋晓飞 | 高志 | 王向荣 | 戚积君·李雯 | 赵敏 | 赵扬 | 韩文强 | 梁钦东 | 车飞 | 袁野 | 孙振华 | 曹晓昕 | 刘晓钟 | 杜孝民 | 窦志 | 黄居正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6)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7)公众号中建筑设计如何改变生活(建筑档案对话胡慧峰)(18)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