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的十点心得(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小学版)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行的结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总之,良好的个人品德,可以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与水平。

案例阅读

小勇今年十岁,上小学四年级。他从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的父母在他两岁时就外出打工了,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次。爷爷奶奶将他当心肝宝贝一样疼爱。久而久之,小勇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什么家务都不做的“小少爷”。他经常吵着要爷爷奶奶给他买这个,买那个,不买就大哭大闹。爷爷奶奶身体不舒服时,他也没有一句问候,只关心什么时候能开饭。

小勇在家如此,在外也不让家长省心。时不时,还会有其他孩子的家长找上门,向爷爷奶奶告状,不是说小勇动手打人,就是说他损坏人家的东西。在学校,小勇也让老师头疼不已,其他同学都不愿意跟他玩,因为他从来不遵守规则,随意损坏公物。遇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他会打断他人,不允许别人有不一样的想法。小勇还经常编各种理由不参加晨读、不完成作业,老师提出家访时,他也找各种借口拒绝。

问题分析

案例中小勇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的个人品德存在问题:没有爱心,不懂得尊重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怜悯之心,不懂得体谅爷爷奶奶的艰辛;自私自利,达不到目的就对长辈发脾气;不懂得爱护公物,随意损坏他人的物品;不懂得遵守规则,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打断对方;不完成作业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小勇的个人品德这么差,跟其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关联。父母外出打工,教育缺位,导致小勇的安全感严重不足,所以,小勇想通过各种恶作剧吸引大家的关注。尽管爷爷奶奶勤俭持家,但他们对孩子过分溺爱,不仅剥夺了小勇作为儿童应该享受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载明儿童拥有参与权),还纵容小勇养成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等不良品德。

父母锦囊

成长原理

优秀的品德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还关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小学生的父母,应该了解和掌握个人品德培养的全部内容和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孩子进行精准的德育。

  • 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采用“故事两难法”对人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判断。他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汉斯的妻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诊断后告诉汉斯,有一个药剂师研究的新药可以治好他妻子的病。汉斯满怀希望地找到这个药剂师,希望能买到这剂新药。可是,药剂师开的价远高于成本,汉斯东拼西凑,最终也没能将钱凑够。汉斯想了赊账和分期付款等各种办法,药剂师都不同意。病魔不饶人,汉斯不忍心看着妻子受折磨,无奈之下偷走了药剂师的新药。

经研究,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见下页表1):前习俗水平(0~9岁)、习俗水平(9~15岁)和后习俗水平(15岁以上),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小学生基本处于前两种水平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趋利避害,为的是受到表扬,逃避惩罚。哪种做法能受到表扬就认为哪种做法是道德的,反之则认为是不道德的。实际上,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概念,未形成道德判断标准,也无法理解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只知道“偷药会被警察抓住”。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是较为功利的,对自己有利的则认为是道德的,对自己不利的则认为是不道德的。道德的价值判断会随他们自身的需求而变化。此时,孩子会判断哪一个后果更严重,避重就轻。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好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能够得到大家认可和肯定的行为才是好的行为,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尊重大家的意见,具有社会规范意识,会随大流,选择权威人士或重要他人认可的答案。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处于该阶段的孩子服从并以权威和社会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尊重法律,遵守秩序,能用法治观念进行是非判断,属于知法懂法阶段。该阶段的孩子同情汉斯,却也认为偷药应该受罚。

关于家庭教育的十点心得(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小学版)(1)

表1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道德知识已初步系统化,开始向道德原则水平发展,并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知带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

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在品德发展上,知与行、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老师是小学阶段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这一阶段,老师的要求、引导和强化,对小学生道德行为有比较大的影响。父母要明白和接受这一点,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他人角色移位到老师身上。因此,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和班级做好家校协同共育,主动联系老师,了解孩子在班级及课堂的情况,以便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当孩子嫌父母唠叨而听不进父母的话时,有些要求通过老师的口提出来,可能效果更好。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生品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依靠家长制订的具体规定和家长及时检查;儿童还未形成自觉纪律,但已经体会到纪律要求,一般能够遵守纪律;把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在父母的细心引导下,低年级孩子也完全可能形成自觉纪律。

总体上说,小学生的品德是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具有可塑性,父母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点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落实家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德庆县妇联编辑发布

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省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李仁娟 殷如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