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

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和研究学问。我国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大学制度以来,虽然历经几次重大调整和改革,但兴办大学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那就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服务社会建设和进步。

1952年,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以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这“四大工学院”为代表的工科院校异军突起,成为当时国内重点大学的主流。这一举措,确实为当时国内的工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这种院校建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学科发展不均衡,部分行业的专业人才缺失。为了弥补其中的缺陷,国内的大学建设,逐渐回归到以“综合性大学”为主。

循着“四大工学院”的发展轨迹,我们来一探究竟。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1)

四大工学院

工科院校成高校主流

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国家高瞻远瞩,把发展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当时国内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

据统计,建国初期国内的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其中算得上“科研人员”的仅600余人,科学研究机构30多个。为了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我们急需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现代化高校。

当时,国内的院校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基本上遵循欧美大学的办学模式:办学性质上分公立、私立和教会大学:办学模式则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在大学下面设置学院,学院下面设置系,学校对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有很大的权限。

不过,在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思想下,这套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办学模式基本被全盘推翻。苏联的高校模式强调“专业”,高校的建设就应该由主管部门负责,根据社会建设的需要来设立专业和设定规模,规定课程。

对这种模式,我们全盘照收。

1951年11月,教育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明确了“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由此拉开了“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帷幕。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2)

中山大学

在这次大调整,主要目标是加强工科院校和单科性专门学院的建设。

首先,大多数综合性院校被分解,多数学科被分离或重组,基本上都会成为“文理”学院,主要负责培养科研人员和中等学校教师。最典型的就是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五大母校”的调整。

同时,工、医、农、法、政等学科从综合性院校划分出来,成为单科学院或与其他院校重组,成为专门学科院校,组建了大量的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当时最多的院校类型便是工学院,并且工学院的建设被列为高校建设的重点。毫无疑问,这是为了满足当时国内工业建设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

1960年,国家指定64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其中工学院就独占32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工学院不仅有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原本就工科实力强劲的大学,也有大量当时重组后新成立的院校,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四大工学院”。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3)

华中科技大学

“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

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工学院中,有四所工学院同属教育部管辖,实力相当,并称“四大工学院”,那便是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和大连工学院。

1、华中工学院

1952年,武汉新建华中机械学院、中南动力学院等工科院校,由武汉大学支援建设,后来这两所大学合并成华中工学院。学院最初的专业,是由原武大、湖大等4所院校的机械系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

作为重点发展的工科院校,学校在1960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文革期间,学校力排众议,坚持办学,不仅合并了停办的武汉机械学院的部分专业和老师,还吸收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一时间,学校的实力大涨。

80年代,华中工学院逐渐成立了文、理、经、管等专业,成为综合性大学。2000年,学校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今天的华中科大,与清华大学一同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强。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中科大14个专业获评A级,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A ;有9个专业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4)

华南理工大学

2、华南工学院

华南工学院也是从1952年开始正式组建,学校最初的组成是广东工业专科学校和中山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院系的工科系及专业,并融合了湖大、武汉交通等5所院校的部分工科系及专业。

1960年,华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后来,虽然历经多次调整、分解与合并,华南工学院也从来没有脱离全国重点大学的队伍。1988年,学校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后来实施国家教委和广东省共建,成为国内高校省部共建的先例。

此后,华南理工大学逐渐新增多学科设置,发展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其中轻工技术与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 ,为全国高校中首位。

华南理工大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近年来的科技创新中表现十分抢眼,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自2009年中国专利奖改制以来,华工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奖总数达到42项,与清华并称“双雄”。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5)

东南大学

3.南京工学院

1952年,在原南京大学的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6个系的基础上,并入金陵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等院校的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等,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

后来,虽然历经多次变迁,南京工学院一直是南京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工学院,是1960年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88年5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逐渐从一所工科大学转变为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今天的东南大学,是“双一流”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12个学科入围;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2个专业获评A级,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药工程等四个专业为A 。凭借其强大的“建筑学”实力,东南大学也是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

4. 大连工学院

与其他三所理工大学主要是合并组建而来的不同,大连工学院是从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后发展起来的,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大连工学院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1988年,大连工学院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成为理工科为主,医、文、商、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凭借东北的工业优势,大连工学院的机械类专业尤为突出。时至今日,该学科依然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大工”为部、省、市三地共建的重点高校,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被评为A级。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6)

大连理工大学

从工科院校到综合性大学

今天,不仅是四大工学院,其他院校也都基本上已经发展成多学科门类的大学。

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年院系调整后把工学院的建设放在首位,确实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大量工业人才,促进工科的发展。然而,由于文科、商科等不被重视的学科被人为地漠视,造成了人文科学研究空白和人才断层,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同时,过于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推进,客观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更有甚者,单一化的办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和激烈竞争局面的挑战

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需求:回归创建综合性大学——原“四大工学院”的发展轨迹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四大工学院发展状况(四大工学院的前世今生)(7)

北京大学

从今天全国高校发展的布局来看,当年的院校顶流“工学院”早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学科建设全面、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这些综合性大学中,既有清华、北大、浙大等实力全面发展的院校,也有诸如中科大、华中科大等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或者像中国人大、北师大等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除了综合性大学之外,医学院、外国语大学等专注某一学科领域的高校也不在少数,满足涵盖多层次、全学科门类的人才培养需求。

多元化、全方位的办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顶尖人才,这才是我们今天喜闻乐见的高校发展格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