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朝版图(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

  “唐兀”,是当年蒙古人对西夏人的叫法。南宋时期中国有宋、辽、金和西夏四国,大理国因其国力羸弱,并未被赋予笔墨。不过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宋”是当时的中国。西夏的崛起,得力于晚唐和宋代汉室王朝的衰败。约900多年前因贺兰山庇护而崛起的西夏是元不共戴天的仇人,是成吉思汗在遗嘱中下令要屠城的地方。元朝史官修了《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公元1662年的《蒙古源流》。此书很珍贵,一百年后,即1766年蒙古喀尔喀部亲王成衮扎布作为礼物,将此书手抄本进献乾隆皇帝。乾隆令人将其译为满、汉两种文本,并题书名《饮定蒙古源流》,收入《四库全书》。

西夏王朝版图(西夏王朝)(1)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在今银川市。鼎盛时期曾与两宋、辽、金鼎足而立。西夏建国后,基本上采用了唐宋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其势力不断发展,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疆域方圆2万余里。大体上包括今宁夏、甘肃人武部及陕西、内蒙古一部分地区。

  西夏王国从景宗元昊,到末主李睍共传十帝,历时189年寿命的王朝(1038—1227年),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坍塌后的背影——黄土夯造的西夏帝王陵。大体分三时期,开始的48年是建设期,阔张领土期;发展期,是西夏的鼎盛期,但国内的统治危机日趋激烈;衰弱期共34年,皇室腐败外部蒙古强敌威胁,至被蒙古所灭。

  200年间,金代辽治,宋室南迁,而西夏则岿然不动。在漠北草原兴起的蒙古族历经300多年的火并完成了统一。1206年铁木真称王,号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部族继续南进,意欲统一中国,并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西夏。在此后的22年间,蒙古先后6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4次亲征。锐不可当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然而在西夏国门前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暴力和情色,永远是最吸引男人的地方。西夏强悍的战斗力和淫逸的生活让蒙古大军消灭西夏整整用了22年,这是他们横扫欧亚大陆遭遇的最顽强抵抗。因为强悍的西夏,使得蒙古大军侵略宋朝的步伐慢了许多。

  到了13世纪初,在蒙古军队的强劲攻势下,西夏已是英雄末路,到了夏末帝时代,这个民族的高贵头颅被蒙古人锋利的马刀齐刷刷地斩下。1227年,西夏王朝覆灭,城中所有军民均被屠杀殆尽。

西夏王朝版图(西夏王朝)(2)

西夏王朝版图(西夏王朝)(3)

  党项人最初是个游牧民族,但在隋唐时代与汉族融合之后,也学习汉族的农业种植技术,开始开凿水渠,种植水稻、小麦、豆类等多种作物。西夏国没有铁矿,但其铸剑水平却在中原地区之上,连宋朝的皇帝都以佩戴西夏剑为荣。造纸术早在汉代就已发明了,但西夏的造纸术并非学自中原,而来自敦煌。西夏人结合本民族特色,在造纸中加入了一些元素,不仅节约纤维材料,还增加了纸的不透明及平滑度,并能防蛀。还有兽面纹、花卉纹瓦当、绿琉璃瓦、花纹砖,以及精工制作的石雕栏柱和男女像力士石座等大型建筑物,曾经都是高的的传统大屋顶建筑,规模宏伟,庄严肃穆……

  追本溯源,西夏远祖是我国西北赫赫有名的羌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发展到东汉,西夏已是有150多个部落的民族,居住在今天以青海海晏县西为中心,包括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部的广大地区,各自逐水而居,不相统属。西部与吐蕃相邻,西北部是吐谷浑部落。

  隋末唐初,党项羌异军突起,逐步强大起来,“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界春桑,北临吐浑,有地三千余里”。通过不断兼并,党项羌形成了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个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大。李元昊的远祖拓跋思恭,在唐末,作为夏州党项族首领,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尽管朝代更迭,这支党项族却混的风生水起,唐之后又对宋俯首称臣,被赐皇姓。被册封为夏国公,赐姓李,并赐封其所率军队为定难军,统领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今陕西米脂、靖边等地)。

  宋景德元年五月初五(1004年5月26日),元昊出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北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顺利登基称帝,成为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自号“大白高国”。西夏的主体民族与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拓跋氏关系密切。

  实际上,西夏的主体民族,也可以说统治民族为“番”,音“弥”,即党项族。据历史资料看,西夏番族的社会习俗,如衣着、发式、婚姻、丧葬、复仇等方面都与羌系民族相近。《隋书·党项传》中记载,番族先民在北迁之前,“织牦牛尾为屋”,“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西夏番族历来放牧牦牛,这是他们与羌系民族同系的例证。

  虽然西夏的主体民族是番族(党项羌),但番族也表现出历史上多种民族成分的融汇现象,比如,他们与鲜卑之间关系密切。西夏番族中有鲜卑的成分。在西夏文《杂字》“番姓”中有“西壁”一姓,汉文史料中也记载西夏有西壁氏。在西夏人翻译唐代类书《书林》时,就用“西壁”译“鲜卑”这一族称。可见,“西壁”即“鲜卑”,鲜卑已从族称演化为番族的一个姓氏。

  但鲜卑氏与旧时的鲜卑族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他们长期与番族共同生活,已为番族同化。从夏景帝李元昊开始,西夏共出现10位皇帝。李元昊开国之初,能征好战,智勇过人,戎马一生,称雄一时。

  《宋史》及相关史料记载元昊“圆面高准,身长五尺余”。元代党项人后裔余阙记载当时的党项人,均面色黎黑,善骑射,有身长至八九尺者。可见,党项人大致的特征是:圆脸、高鼻、体壮,大多身材高大,与我们今天对北方汉子的审美观点大致相同。元昊为突出民族特点,也为日后称帝做准备,一改银州、夏州诸羌旧俗,效法鲜卑族的秃发习俗。元昊秃发干的事:立小三,霸占儿媳,同时,他还兼有杀母、杀舅、杀妻、杀大臣的罪名。元昊于1048年被其亲生太子宁令哥刺死。只有周岁的谅昨继位,其母没藏氏辅政。1139年,第五代西夏王李仁孝嗣立,他在位54年,大力推行教育、提倡儒学、推行汉文,是西夏的另一个兴盛时期。他死后,李纯佑、李安全相缠继位。

  西夏有畜牧业、农业、制盐业、建筑业、手工业和商业,其统治制度为蕃汉分治,有蕃官和汉官。国家制订有成文法典,实行科举制度,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和步兵。西夏王李元昊该是何等的风光,这位曾驰骋疆场的一代帝王,不仅打出了自己的江山,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语言。西夏建国前夕,元昊便让富有才华的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记录党项族语言,野利仁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创出6000多个字。人们习惯上将汉字称为方块字,事实上将西夏字称为方块字更为贴切。西夏字笔画繁复,但结构紧凑,字形饱满,个性鲜明。在当时,它不仅用于政府公文,而且还被用来翻译经典著作。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作为“国字”,西夏文字曾在西夏王朝所统辖的今宁夏、甘肃、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等广阔地理带中,盛行了约两个世纪。元明两朝,西夏文字仍在一些地区存活了大约三个世纪。

  朔风无情,连元、明、清的历史一并吹过去了。但朔风中雪地里高高挺立的象征西夏王朝的土堆,却在贺兰山下站立着,它似乎告诉后人:西夏的灭亡,不仅仅是外来侵略,还有政治昏庸、吏治腐败、经济萧条、进出口受牵制、军备废弛、外交失利、缺乏外援,以及后夫腰斩前夫、杀儿戮母、欺兄霸嫂、父亲霸占儿媳等宫闱之乱。

  同时,伴随西夏政权消失的还有西夏的文字、文化和历史,至于西夏的名字,蒙古大军也采取了“消灭”的措施,将西夏改称“宁夏”——意思是“安宁西夏”,这种相对含蓄的消灭方式,使我今天对宁夏的熟知远胜于西夏。此外,蒙古军队还将讲党项语、穿党项族服装、行其风俗者一律杀灭,西夏文明因此戛然消亡。

  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内蒙古额济纳荒漠发现了大批西夏文物。著名的有黑城遗址出土的西夏彩绘、彩塑和文书、佛经,绿城遗址的古庙、西夏墓群及彩塑,在干涸的湖泊或河道两岸还发现许多西夏人废弃的村落、农田和水利设施遗址。这些发现昭示着西夏国北方地区昔日的繁荣。在黑城遗址中出土著名的西夏文字典《音同》与《番汉合时掌中珠》,使西夏文研究者得以识读西夏文材料。在黑城遗址中出土的西夏文、汉文佛经残页,是用雕版印刷的,佛像和经文雕刻得极为秀丽端在。1962年9月,在保定市北郊约2公里处的韩庄一座俗称“大寺”的古寺院遗址中发现了两座明代的西夏文石经幢,幢身每面均刻有西夏文,刻文时间是明弘治十五年,即1502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晚的西夏文。这两座石幢的发现,说明西夏文的使用下限至少是在明代,并说明直到明代时,党项人作为单独的实体仍然存在。1047~1502年,这意味着西夏文的使用时间长达450余年,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西夏王陵

  由宁夏银川向西35公里,抵贺兰山东麓。在山和黄河间,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分布有9座帝陵和253座陪葬墓。这就是神秘的西夏王陵。

  公元1038年,第三代西平王、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称帝,在西北地区建立王朝,史称西夏。王国历时190年,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国力强盛一时。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几十次攻城,西夏终亡。因攻城损失惨重,蒙古兵报复性屠城,西夏文化的历史之弦于是忽然崩断。

  1972年6月,西夏陵墓在偶然中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园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