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 传世国宝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

黄公望画像

元·黄公望(1269年-1354年)常熟(今江苏) 人; 陶宗仪《辍耕录》载“本姓陆”,后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改姓黄(自称浙东平阳人),名公望,别名陆坚、字子久,、1329年,花甲的黄公望与倪瓒同上圣井山,拜金月岩为师,改号一峰道人、苦行、井西老人、净墅、大痴 、大痴道人等。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

黄公望画像

通音律,善诗词散曲,工书法绘画,尤擅画山水。曾得元代赵孟頫之“古意”,宗法五代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意境荆浩、关仝、李成等。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神工,自成一家,授“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名列“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之首。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3)

局部细节

清代中国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谱》(又名《芥子园画传》)中有言:“黄公望善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便说出黄公望设色用“赭石”的技巧。浅绛色设色是尽力摆脱青绿山水色彩,使用赭石等颜料作为画面的主色调。画作大多创作于得道归来,约70岁之后,传世遗作《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九峰雪霁图》《天池石壁图》《水阁清幽图》《丹崖玉树图》《剡溪访戴图》《秋山招隐图》《快雪时晴图卷》等。著有画论《写山水诀》。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4)

局部细节

黄公望早年在元大都中台察院(监察御史院)任书吏,元仁宗时,因张闾被参“以括田逼死九人”一事受牵连入狱(时年43岁)。诗前引云“《题黄大痴山水》名公望……尝掾中台察院,会张阊平章被诬,累之,得不死,遂入道云”。入道教全真教(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提倡“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成”“耕田凿井,自食其力”等思想),精神契合、修炼心路。生活“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曾隐逸于苏南和富春山,晚年旅居杭州筲箕泉。晚年自称“生平嗜懒成痴,寄心于山水”。元顺帝至正14年(1354年)10月25日逝世,享年86岁。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5)

《富春山居图》作者题记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纵 33 厘米,横约 700 厘米,表现了浙江富春江一带连绵不断的山川秋景,黄公望(79岁),历时7年完成,至正七年(1347年),心静通透无物、意境细致流畅,如此集大成者也,聚天人合一的绝妙境界。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明末《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对此画深爱挚加,在临死前下令欲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6)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开卷: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汀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渔舟,近树苍苍,亭台小桥……清代画家邹之麟称此作为“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7)

局部细节

陶宗仪《辍耕录》载,黄公望生父姓陆,义父姓黄。又据武汉新洲《黄氏谱序》中记载了黄公望和元代书法家、文学家黄溍是亲弟兄,与《元史·黄溍列传》记载相似。黄公望夫人为叶氏。有子黄德宏。元末明初,黄公望嫡孙黄荣曾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有功,后被敕封为昭勇将军,子孙世袭绍兴卫指挥使。

杨维桢:“黄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痴哥。富春人,天资孤高,少有大志。试吏弗遂,归隐西湖筲箕泉。博书史,尤通音律图纬之学。诗工晚唐,画独追关仝。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士所能知也。”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8)

局部细节

戴表元评价黄公望说:“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侠似燕赵剑客,达如晋宋酒徒,至于风雨塞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此岂寻常画史也哉!”

顾嗣立《元诗选》二集戊集:“子久博极群籍,尤通音律图纬之学,画山水师董巨源,而晚变其法,自成一家。其峰峦多矾石,笔墨高雅,人莫能及,所著《写山水诀》,世皆宗之。尝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咤不顾。杨铁崖谓子久诗宗晚唐,画独追关仝,其据梧隐几,若忘身世,盖游方之外,非世俗所能知也。”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9)

局部细节

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善丹青,长词,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

邹之麟《〈富春山居图〉题跋》:“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贡性之 (元代诗人)曾作诗赞颂黄公望:此老风流世所知,诗中有画画中诗。晴窗笑看淋漓墨,赢得人呼作大痴。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0)

局部细节

高居翰评黄公望说:“在题材和风格上,一种‘平淡’的外观才是美德。预目标至上、平淡之中,表现出动人、细腻之中彰品质—平淡有致。”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1)

局部细节

吴镇言:“画风清奇高远,没有一个画家能够超越黄公望。他的风格谵泊而收敛。在国人眼中,是理想文人气质的完美体现。”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2)

局部细节

董其昌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吾师乎,吾师乎”(董其昌),于大痴,“当为之敛衽矣”(唐子华),“吾于子久,无间然矣”(姜绍书)的感慨

王世贞:黄公望的画法“无笔不灵,无笔不趣,于宋法之外,又开生面。”山水画于“大痴、黄鹤(王蒙)又一变也。”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3)

局部细节

倪瓒《题黄子久画》:“本朝画山林水石,高尚书之气韵闲静,赵荣禄之笔墨峻拔,黄子久之逸迈,王叔明之秀润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敛衽无间言者。”“大痴画格超凡俗,咫尺关河千里遥。”(《清閟阁集》),“能画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4)

局部细节

郑元佑《侨吴集》:“荆关复生亦退避,独有北苑董、营丘李,放出头地差可耳。”

善住《谷响集》:“黄公东海客,能画逼荆关。”

黄锦祥:“公望千岭,独见一峰。”(喻其成就卓越)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5)

局部细节

周亮工《书影》轶事:“李君实(李日华)曰:常闻人说黄子久……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竟不见子久,以为仙去。”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6)

局部细节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典故有“人传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飞升”的记载。

方薰《山静居论画》更谓:“辞世后,人有见其吹横竹出秦关,遂以为蝉蜕不死。”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7)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8)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19)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卷 剩山图 浙江博物馆藏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0)

《富春山居图》卷 剩山图 /前段 浙江博物馆藏

《富春山居图》卷: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藏 横屏欣赏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1)

《富春山居图》长卷 元·黄公望 后段(无用师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长卷 元·黄公望 /后段(无用师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富春山居图》长卷 元·黄公望 横屏全版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2)

《富春山居图》完整卷

《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山村远地。深入实地观察,真切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创实了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落笔从容。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3)

局部细节

在笔墨技法上,画作以长披麻皴为主,并以书法用笔入画,勾勒疏松出的墨线,浓淡粗细相照应,偶尔会有重叠交叉,后人将这种技法称为“勾写”,而不是“勾皴”。在色彩渲染上,黄公望用淡赭色来表达秋意,若明若暗地罩于景物画中,在秋季水气之上形成明媚色调,生动自然。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4)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原画六张,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黄公望没有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多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自由无拘,角度千变万化。而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5)

局部细节

第一部分: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长篇巨制,拉开了序幕,图画上峰峦收敛锋芒,浑圆敦厚,缓缓而向上的土堆,层层叠叠渐进堆砌着,又转向左方慢慢倾斜,黄公望使用他最具独特见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用毛笔中锋有力向下披刷,形成画面土壤厚实的质地,山岚白色雾气迷蒙,表现出江南山水湿润的独特气候之特色。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6)

局部细节

第二部分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隔着一段水路第二部分也将进入尾声,主体的山峦在左边,群山全都呼应在左面,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7)

局部细节

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第二部分也是呼应第三部分开始,黄公望画笔突转,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你跟着画面走,在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然后你觉得穷是绝望,可是这个时候应该坐下来,看到云在升起来时生命的另外一个现象。所以黄公望也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山石、水沙跟云起之间的互动关系。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8)

局部细节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29)

局部细节

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30)

局部细节

富春山居图为何能成为传世名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31)

局部细节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完美璧展出。再现绮丽这一国宝级传世文物画卷,风雨跌迫不为遗憾了!

网络图文,整理不易,版权归原作者,再次感谢友友支持欣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