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读懂了呼兰河传)

1940年,《呼兰河传》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当时的文坛。

连茅盾也曾大赞道:“《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首凄婉的歌谣里,有对旧时代的抨击,有对旧文化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年少时,在《呼兰河传》中看到的是平凡的小城故事,年长后,看到的却是复杂的人性。

当你读懂了这本书,也就读懂了人性之恶。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读懂了呼兰河传)(1)

比起行动懒惰,更可怕的是思维懒惰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一个叫呼兰的北方小城里。

这座城里的人民,表面上安居乐业,实际上,却安于现状,懒惰成性。

十字街的正道上,有个牙医诊所。地处繁华,却几乎没人去看过牙。

是医生的技术不行吗?并不见得。

而是人们固执地认为,这些洋人玩意,纯属骗人。

他们牙痛了,宁可去药店买上二两黄连含着,哪怕到最后已经痛得吃不下饭了,也不愿去拔牙。

这荒唐的背后,都是人性的懒惰在作祟。

他们总觉得自己所处之地是人间天堂,所接触的万事万物便是最优的。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合理化”。

大概意思是一个人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便懒于思考,拒绝新事物,不想尝试,眼前的世界只有井盖那么大。

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意改变,本质上是思维懒惰。

而人一旦惯于懒惰,终归害人害己。

东二道街上,有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旱季时,由于水分蒸发,格外泥泞。

雨季时,雨水填满泥坑,深不见底。

有人冒险拉着马车经过,最终落了个人仰马翻。

平日里出行,也有不少人栽在大坑里,几乎丢了性命。

家里的牲畜也纷纷掉进了泥坑里,无一幸免。

……

这个大坑,给呼兰小城的人们,带来不计其数的出行困扰。

可即便这样,也没有人想到要把大坑填起来。

是他们没想到用土填吗?

未必如此,归根结底,还是他们沉沦于怠惰,懒得动手,懒得出力。

也担心把大坑填了,就再也没热闹看了。

最后,任凭泥坑越来越大,也无动于衷。

与其说萧红是写大泥坑,不如说在借大泥坑写人,在这个大坑面前,人们失去了创新精神,只想苟安于世。

比行动懒惰更可怕的是,思维懒惰。

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习惯遇事不动脑,遇到新鲜事物也不愿触碰。

我们常说:“万恶懒为首”。

这并非危言耸听。

懒惰思维一旦根深蒂固,就会一点点毁灭我们的意志,生活如一潭死水,最终被时代抛弃。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读懂了呼兰河传)(2)

比无知更可怕的,是偏见

李银河曾说过:

“偏见是一种无端的揣测,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像是戴上了一个有色眼镜来看事情,所以一切都失真了。没有客观的公正,是一种以偏概全,或者是一种先入之见。”

人的偏见,可大可小,小则无伤大雅,大则能毁掉人。

有二伯是萧红家里的长工,工作踏实肯干,就是有个爱顺手牵羊的毛病。

年纪尚小的萧红,有一次在后院玩耍,忽然看见有二伯正拿着一根铁丝,全神贯注地撬动着她刚刚踩过的箱子。

打开箱子后,就将其翻了个底朝天。

二伯,把箱子里值钱的东西,都用腰带捆了起来。

有二伯偷东西不止一次两次了,锡火锅、大铜钱、烟袋嘴……

东西偷多了,二伯的名声也渐渐坏了。

所以,在呼兰小城里,只要谁家东西不见了,都认定是有二伯偷的。

什么物件根本没有丢,只不过忘了放在哪儿了,等用的时候找不到,人们也说是有二伯偷去了。

虽说先入为主是人之常情,可这样不加调查的盖棺定论,是人性最大的恶。

惯偷成性的有二伯,在呼兰城里,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有一次,萧红家里的镰刀头不见了,大家都一致认为是有二伯偷了,纷纷讨伐。

萧红父亲更是觉得这样的人有损萧家门面,在人们的舆论声中,将有二伯狠狠打了一顿。

六十岁的老人倒下去了,起不来了,嘴角流了一地的血……

“死?死不了!你别看我穷,穷人还有个穷活头。”

有二伯嘴上硬气,可心里,却早已不堪重负。

被偏见裹挟的他,百口莫辩。

想以死证明清白,却又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闹出了不少笑话。

后来听人说,有二伯时常在半夜三更,说些别人不懂的话,控诉当家的残忍。

一个活生生的人,因为人们的偏见,变得精神崩溃,生活无望。

电影《杀生》中,也有类似的情节。

牛结实是个另类的孩子,从小调皮捣蛋,做过许多坏事。所以,只要有坏事发生,人们就断定和他有关。

这种集体式的洗脑,最终把牛结实逼死了。

人一旦心存偏见,就很容易丧失理智,不分青红皂白就对人下定义,甚至加以指责。

这,实在是人性中最大的恶意。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读懂了呼兰河传)(3)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人性的冷漠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认为人性中最大的「恶」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是:“人性中最大的恶,莫过于冷漠。”

话语朴素,却直视人心。

《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就死在了人们的冷漠之下。

小团圆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刚满12岁,但干活利索。

她天真灵动,开朗活泼,一点也不怕生病。

可讽刺的是,这份外向,却使她成为了众矢之的。

在旧社会里,小团圆的开朗是不矜持,是不顾家,所以她莫名其妙就被人扣上了“不知羞”的罪名。

婆婆也认为这样的小团圆,有辱门风。

当黑暗成为了常态,光明就是一种罪过。

于是,为了教导小团圆走所谓的“正道”,婆婆开始对她施压,甚至把她吊起来打,用烙铁烫,持续了一个多月。

比被婆婆打更可怕的是,街坊邻居不但没阻止,反而跟着起哄,甚至还给婆婆出谋划策。

有的说,绑一个谷草人,给小团圆当替身烧了;还有的说,吃下一只全毛的鸡,再用被子蒙出一身汗,直到天亮就好了,因为鬼是怕鸡的。

每个“教训手段”,听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

婆婆各种偏方都试过了,发现仍不见效,便又心生一计“高招”:

跳大神,并当众给小团圆用开水洗澡。

小团圆媳妇怕极了,逃命似的挣扎着、尖叫着,又一次次被再度按入沸水之中。

而这些围观的看客,却没有一个想要出手搭救。

萧红在此处对于看客们的描写,也极尽讽刺:

“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小团圆媳妇绝望了。

她无法挣脱一双又一双狠狠按着她的手,却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努力拉长的脖子,和一张又一张冰冷伪善的面孔。

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死于婆婆的酷刑下,还不如说是死于人们的冷漠之下。

正如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面目狰狞的“恶”往往最没杀伤力,冷漠残酷的“恶”往往最扎心。

呼兰河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读懂了呼兰河传)(4)

柴静曾说:“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而最深的“人性之恶”,往往存在于你平静的生活里。”

在平静的呼兰小城里,谁也没想到会藏着数不清的人性恶端。

那些习惯了懒惰的人,此生也只能周旋于小城里,无法触及更大的世界。

那些习惯以偏见待人的人,束缚于自我视角中,最终也会被别人的偏见所裹挟。

而那些心存冷漠的人,人生一旦发生了意外,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关爱与助力。

这本看似文学回忆录的小说,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人性的复杂。

它告诉我们,人活一世,别高估人性,别低估人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