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永宁玉皇阁匾额(延庆明代所建石峡村)

在绵延万里的长城沿线,分布着近千处大大小小的关城,关城是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而围绕着关城的驻军,慢慢的就行成了一个个村落,比如八达岭附近的石峡村。

作者 高文瑞

延庆永宁玉皇阁匾额(延庆明代所建石峡村)(1)

长城上独特的四角棱形楼 高文瑞 摄影

出八达岭西南而行,便是石峡关。此关是八达岭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崇山峻岭中,深沟险壑,长城墩堡相望,尽管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巨大的条石部分散落在城墙两边,均未经任何修复,顺着山势向上延伸,可看到破损的城墙、坍塌的豁口、残缺的城楼,仍可看出其当年宏伟规模,是历史风貌保持完整的一段长城。

石峡村在古时守的便是石峡关。石峡村在延庆区可称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当地村民对长城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村庄历史和长城故事非常熟悉。由于临近河北,不少村民用唱河北梆子的方式来讲述当年石峡村发生的奇闻异事。还没进村,搞长城文化研究的老梅就讲开了。说李自成发兵西安,经大同克宣府,兵临八达岭,久攻不下,辗转奔袭石峡关。守将唐英奋力抵抗,也是难以攻克。于是有人献计:唐英晚上回家,得知教书的王先生病于床上,前去看望,结果发现了妻子的一双鞋子,于是衍生出了诸多情节。唐英陷于纠葛之中,忽于职守。李自成趁隙破关直入,兵逼京城。后人将这段故事编成河北梆子,名为《三疑记》,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石峡关也由此扬名。

戏剧终究戏剧,剧本要有故事性,要引人入胜,当然会有虚构。据史书记载,李自成是由居庸关进兵,大兵一到,守将举起降旗,不费一兵一卒顺利入关,而那里并没生出什么故事,不过,确实在八达岭遇到了小麻烦。

石峡关的两边山峰陡立,中间是羊肠小道,有巨石立于路边,上书“石峡关”,为罗哲文先生题写。前行百余米,便为石峡关口。此关建在峪谷拐弯儿处,如胳膊肘,且一路上坡,居高临下。老梅说,两山城墙的交汇处曾有关城相接,上有门楼,中间是水门,旁开一走人的小门儿。此话在《重修居庸关志》中得到证实:石峡峪口有“正城一道,水门一空,东稍墙一道,拦马墙三道,东西山边城三道,敌台六座,有险可据”。

站在关口观望,两山如门,北边一侧还能看到长城的残墙,一直延伸到山顶。南边一侧,山石削去一半,露着白茬,那是当地曾烧石灰而挖山取石,城墙也就随之消失。两边山石陡峭,空手攀山,几乎不可能,即使上去,也无战斗力可言,入关只此一路。遥想当年,站在城上,任凭你有千军万马,走到这狭长的山峪,施展不开手脚,除非守将离城而去,或无心恋战,想着家里的那些缠绵之事。不知《三疑记》的传说起于何时,是否守将唐英不敢直说“降”,而转换另一关口,编出玩忽职守的故事来呢?

延庆永宁玉皇阁匾额(延庆明代所建石峡村)(2)

石峡峪堡门额 高文瑞 摄影

门额印证石峡关建自明代

石峡关口里建有城堡,称“石峡峪堡”,现今还存有二三十米长的一段城墙,两三米高,内里的黄土夯墙已挖去,只剩单坯砖墙。灰为白色,与青砖形成明显反差。远看,线条整齐;近看,白灰极为结实,不是现今的白灰能比,甚至比水泥还硬,且多了几分韧性。墙砖材料粗糙,并不细密,里面还有石块,为何烧砖的土那样粗糙?墙上有洞,仔细查看,并非枪炮弹孔,确是人为所致。此处正是城堡南门,城门已无,只余城垛拐角。

此门有名,称“迎旭”。老梅小时还能看到城的门额。那时城也相对完整。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村里盖房多用城砖,而逐渐拆除,门额也不知下落。最近十来年,人们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老梅一直在寻找着那块石碑,直到2003年,才在村内民房一角发现有块玉石,挖出一看,果然是那块汉白玉石碑,如获至宝,保存起来。

老梅很有成就感,拉着我们到了村委会,在房屋的墙角看到了这块门额。玉石完整而精致,长方形,高0.55米,宽0.99米,厚0.15米,中间楷体双勾“迎旭”二字,每字0.3米见方,字体遒劲有力。门额上款楷体阴刻“钦差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布政司右参议蒲板任彬、钦差镇守居庸昌平等地方总兵官都督定辽杨四畏创建”。据记载,任彬、杨四畏等都是这一带的守关将领。下款“大明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吉旦立”。另有一行,“分守居庸关等处地方参将睢阳沈思学建”。这可真是宝贝,记述了建城时间,万历四年为1576年。

老梅记忆,城东西长100多米,南北宽七八十米,东头大,西头小,墙高六七米,门楼有二或三层,有南北二门。北门也有门额,大小与“迎旭”相仿,双勾横书“石峡峪堡”四字,工整有力,也有相同上下款,现已碎成5块,存于中国长城博物馆。

城北墙已盖起房舍,正处于北门城墙外角,下面还能看到基石。墙外有小路,西行,一路上坡,这是当年的城墙根了,如今垒起碎石,取代了城墙。行走百十米,还能感受到老城的存在。碎石中竟然存着几块城墙的基石,石条很大,石与石之间也用白灰连接,灰也依旧结实。从石条的走向看,城不是方的,确如老梅所言,有点斜向,西小东大。这里就是城的西头,当年称“上仓”,为储存军需武器与粮草的地方。现在,那里一片平地,种着庄稼,垒碎石就是怕水土流失。

城内还建有真武庙、关帝庙等建筑。城外还曾建有山神庙、火神庙等。庙前曾有石狮一对,现在寺庙已无,石狮也就成为文物,移存于延庆县城灵照寺内。非常奇怪,城内并不住人,士兵与村民都住在城外,就连当官的也不例外,因此城外才有察院公馆等建筑遗址。老梅说,古城形状一头大一头小,像棺材,所以人们不愿意住在城里。城外比城里规模还大,原有二街三巷。李自成经过时,把村里人杀光,房屋也烧光。现在的格局是在原址基础上盖起的,大致保持了原样。村民是后迁来的。李自成为何要烧村子?据说是村内士兵杀了李自成的伤兵而进行报复,不知传说起于哪个年代。

延庆永宁玉皇阁匾额(延庆明代所建石峡村)(3)

美丽的山村 高文瑞 摄影

发现多块石碑记载当年历史

石峡峪堡现今已为石峡村。全村有六七十户,约200人,近年来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大力开发旅游服务业,成为全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子先后在环境、绿色等方面荣获多项市县级荣誉称号。村子四面环山,很是优美,村容整洁,正中有棵榆树,高大古朴。大树的南北为村的主街,街的南北两头各有影壁。据说南面的影壁处为跨山城的城门。

老梅说,传说此处原来计划建一座大城,周围的四个小山头正好为城的四角,所以称为跨山城。结果,官员把建城的银两贪污了,所以才把城建得那样小。要建的这座大城,规模相当大。照此说来,绝大部分银两都装入了个人腰包。不知传说由何而来,是否因城砖粗糙,或是城太小,不像个样子,而传出此说。不论建大城还是小城,村子的位置得天独厚,即使是现今也是宜居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外有关口把守,安全;内有良好地势,宜居,要不兵民怎会把房舍盖在了城堡之外。

村里还有唐英府。由街心南行,路东便是。现在的门脸为普通民居,门口有影壁,绘着日出东方的画,很喜庆。后面就是府地,当年有三进院,如今正殿已无,为新盖的民房。南面院落里有三间老房子,可能为解放之初,甚至民国时期所建,无人居住而闲置,院子里种着蔬菜。看着旧砖朽木,谁能想到这里曾住过镇守一方的武将?更想不到正在军情紧迫之时,为了儿女情长而丢了关口,莫非明将有英雄一怒为红颜的传统?

建城时还有块汉白玉石碑,上刻《石峡新城记》。我们沿街北行拐至巷子,来到老梅家。这位69岁的老人一辈子住在这里,研究长城也就得天独厚。石碑残碎得仅剩5块,放于廊下。文字已不能成词成句,而上面的字迹清晰,楷书工整,排列整齐。他说,这是上世纪70年代砸碎的。老梅记得,小时候识字不多,听同村有文化的人说,曾看到有唐英府、守备府、督察院等文字。

据有关人员考证,碑文开头有“石峡峪山势险峻,傍山一路可直达怀来”,后面有“隆庆二年、戊辰、守备、营千间”,还有“招逋亡,除戎器、庾,缭以巡舍”等字样。末行残存碑文为“万历六年岁次戊寅拾月吉日建”。戊辰就是隆庆二年,有可能在那时,建军营一千间,并驻有巡逻兵,建有仓场存储兵器等。

不成形的碎碑在别人眼中不成器物,但老梅也收集起来,读不出内容,还能证明曾有这样一块碑。老梅说,能存的都存,也为别人研究长城文化留下实物。住在唐英府的那家住户,2000年前后盖房,挖出一块石头,高0.67米,宽0.23米,厚0.07米,上面还有字,竖写“万历十七年春防居庸路石峡峪工尾”,去问老梅。老梅说,这是汉白玉石碑,留着吧,可能有用。后来,经专家鉴定,这块碑记载了石峡峪这段长城完成扫尾的日期,很有价值,否则,这段历史便失去记忆。

延庆永宁玉皇阁匾额(延庆明代所建石峡村)(4)

罗哲文先生题写的石峡关 高文瑞 摄影

关城特殊的四角棱形楼

站在村里,四面山峰皆在目中,长城上的几座敌楼也清晰可见。尤其那座只剩一面墙的六孔楼更是难得。若在古时,石峡峪居中,四面敌情一目了然,在这里指挥调度,正为适中;若在城内,城墙反而遮目挡眼,也算是守城将士的尽责。转而又想,如若长城已被攻破,空守在城内,再牢固又有何意义?

石峡峪在居庸关西,与八达岭一样,设把总一员,带兵巡防隘口三处:小石峡峪口、花家窑口、糜子峪口,俱为永乐年建。《延庆卫志略》载,石峡峪管辖边城16里,附墙台10座,空心敌台25座。花家窑口、糜子峪口都相距不远。自石峡关口向北,便是花家窑口,也有关城,“正城一道,水门一空,敌台三座,东西山边城三道。”一边城墙与石峡峪相连,城墙基石很整齐,且呈粉红色,看着很威武。另一边城墙伸向远方的山顶。

关城中有一特殊形制的烽火台——四角棱形楼,这在长城建筑中仅见。近前看,尖角处有如斧刃一般。棱形楼孤立于山顶,有二层,墙外利用砖角砌出装饰花边,于威严中透出美观。楼内两侧有门,墙上有门框和门栓孔。墙的长短也不对称,一面四孔,一面二孔,错位才能“棱形”起来。如今二层楼上,三面墙倒塌,仅余一面单墙,笔直挺立。

棱形楼建在一个山头上,站在棱形楼上望去,能看出此山为龙头,而后面的山为龙尾。问起为何要建此楼?老梅说,石峡村风水非常好,因此才建此楼。棱形从侧面看就是斜的,邪要压正。于是,老梅又说出有关石峡村的一些传说来。

一个小山村,为何有那么多的传说故事,是否因了关口,汇集八面来风,浓缩各方精华,凝聚诸多文化?老梅是一位普通村民,斯守着长城,收集发现了那么多长城文物,还把一部分捐赠给了中国长城博物馆,胸中装有那么多长城文化,而成为村里的专家。听这样的民间专家讲述古村的故事,才有不虚此行之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