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1)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孙俪所饰的芈月作为刘涛所饰的姐姐芈姝的媵侍嫁给了秦惠文王赢驷。虽然电视剧中存在一些违背史实的疏漏,但在芈月作为姐姐芈姝的媵娣嫁往秦国的剧情其实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婚姻形式——媵婚。那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婚姻形式,且媵婚这种婚姻形式为什么在春秋时期的上层十分流行?其存在和历史、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都有关系。其流行除了为延续宗族统治的需要,更是为了扩大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联盟

一、何为“媵婚”?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2)

这首诗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鹊巢》,描写的便是媵婚的场景。媵婚作为一种婚姻形态,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

“媵,送也,谓女之从者也。”

根据上面《仪礼·士婚礼》的意思,在天子或诸侯娶妻时,其妻子的娣妹或侄女必须作为陪嫁的次妻,这些次妻们被称为媵。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壹聘九女,诸侯不再娶。”

上面的引用出自《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就此我们可以知道媵婚是一国嫁女于诸侯,此外二国送女为媵陪伴出嫁,且这三名出嫁女子的侄女与妹妹也要跟随同嫁。此外,虽然一次要娶九个女子,但是诸侯也只能娶这一次。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3)

“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

《左传·成公八年》这段记载在一次诸侯国间的婚姻关系构建中,其他同姓国家来媵是“礼”的体现,而异姓国则没有这种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同姓国家才可以媵婚,比如鲁襄公二十三年时有晋(姬姓)嫁女于吴(姬姓)而齐(姜姓)皆媵之,这说明实际上异姓并不是不能媵。

“媵婚”作为周代形成的一种特殊婚姻制度,主要指女子出嫁时,同时以这位女子的妹妹或侄子、侄女陪嫁,或其他不限于同姓的诸侯也送女子陪嫁的婚姻形式,盛行于我国春秋时期。

二、媵婚的起源和存在

我们在探讨媵婚为何在春秋时期在上层风行,就要搞清楚其起源和因何存在。

1.媵婚的起源:史前风俗的遗留

媵婚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群婚至个体婚的过渡形式,不过也有可能是从掠夺婚发展而来。弗雷泽在《图腾制度与外婚制》提出媵婚这种婚姻现象遍及于美、非、澳、亚四洲。中国也是实行此制的国家之一,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一起嫁给舜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媵婚是史前遗留的风俗。当然,这种婚制只是人类婚姻中的一个类型,并不是社会进化的必经阶段。但在中国土地上它确确实实存在过,并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和婚姻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4)

2.媵婚的存在:延续宗族统治

那为何媵婚会在我国春秋时期有非常适合的土壤呢?原来啊,媵婚的形成和发展与宗法继承密切相关。在强调嫡庶之别、等级贵贱的春秋时期,媵婚满足了这种强烈的社会需求。子嗣能够延续和政权能够平稳交替对于诸侯国的生存和强盛来说意义重大。在这种情状下,出于维系诸侯子嗣延续和在家室乃至宗族内部建立起规范的等级秩序,媵婚本身披上了一层非常浓厚的政治伦理外衣。

首先,媵婚制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嫉妒的出现,更重视子嗣的繁衍。《谷梁传·文公十八年》云:“侄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如果姊妹或姑侄同嫁,一人生子则可视为三人共子。正妻与媵由于存在着血亲关系,也不致出于嫉妒而祸乱家室和宗族。另外,正妻出嫁,妹妹或侄女随嫁,自然就有了尊卑的分别。如果都生子的话,自然以正妻之子为嫡长子,侄娣之子为庶子,家庭内部井然有序。

其次,媵婚制与春秋的宗法继承制度密切相关。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此形式下,强调传宗接代续嗣是绝对重要的。媵婚制恰恰在客观上使得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进一步完备,保证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媵婚制便能保证在夫人无子的情况下避免出现意外,而且又能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以及宗族集团统治的稳固持久。

在媵婚制下,女方家族派出的是由夫人率领并包括“媵”和“侄娣”在内强大的新娘群体,有主次妻之分,尊卑有序。但夫人与媵们又同为贵族同姓至亲,关系密切,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群体出嫁可以更大限度地保障本家族在夫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如果嫡夫人无子,那么她们在夫家的地位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而媵婚则避免了这种不幸的发生,媵和侄娣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完成生育子嗣的任务。

嫡夫人无子而立媵之子为太子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媵妾因为礼制的原因很难“母凭子贵”,因媵妾之子成为太子而立媵妾为嫡夫人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根据《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晋献公为了立从征骊戎娶来的妾骊姬为夫人,遭到国内的反对,最后引起国内大乱。这从侧面表明媵妾在婚姻关系中地位低下,不会被夫国认可,最多是作为生育子嗣的工具,没有任何政治名分。

总的来说,媵制是原始掠夺婚、群婚风俗遗留的产物,又在春秋时期延续宗族统治这种需求和宗法制度的需要下有了适合扎根发芽的土壤。但是媵婚下的媵妾始终是被视为生育后嗣的工具,其地位并不高。

三、媵婚的流行:扩大政治联盟

《礼记·昏义》中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的“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有很大的相同点。这在春秋时期媵婚的流行上也很能体现出来。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5)

1.通过媵婚:建立国与国间的同盟

春秋时期,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走向崩溃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分封制、宗法制日益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渐大。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业,竞相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发动战争,诸侯之间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频繁战争是政治争夺的主要形式。

此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持续不断,关系十分微妙。伴随着霸权迭起,各国为维护各自的利益,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多次进行了以强国为中心的分化组合。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纷纷建立政治联盟。这样,“诸侯娶夫人,二国媵之”的媵婚制就成了诸侯国之间建立联盟的主要手段。诸侯外交、争霸需要。春秋时的诸侯大多会通过媵婚的手段达到联姻,求得同盟。

对春秋时期的诸侯贵族来说,联姻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政治服务的。在这一极其复杂的斗争过程中,媵妾婚成了诸侯贵族,们相互勾结、趋炎附势的外交斗争工具。西周时期确定的“同姓不婚”的政治制度,在春秋时期依然适用,而各同姓诸侯国之间为了避免触及“同姓不婚”的礼仪规定,同时扩大其政治利益,建立起统一的攻守同盟,就不得不借助媵婚制,用媵婚制的方式在不违背“同姓不婚”的前提下建立了国与国、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政治联盟。同时媵婚制也能保证这种联姻同盟的稳定,保证妻死之后同盟的延续。

2.通过媵婚:建立多国之间的联盟

在春秋史书特别是《左传》中有着详细的记载,成公八年,鲁国将嫁女(伯姬)于宋,“卫人来媵”。九年二月,“伯姬归于宋”,晋人来“媵”。第二年,“齐人来媵”,鲁国是姬姓,宋国是子姓,两国通婚合乎情理,而卫国和晋国乃姬姓诸侯国,由于不能违背“同姓不婚”的规定,因此采用媵妾婚的方式,“同姓媵之”,以侄娣媵于鲁,建立起卫、晋、鲁、宋四国联盟,壮大其政治力量,在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赢得了话语权,这当然会引起齐国的注意,因此成公十年,异姓齐国不顾“非礼”的谴责,媵于伯姬,使得鲁、宋的联姻外交,扩大到卫、晋、鲁、宋、齐五国。

从这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媵婚进行联姻已经不限于两国之间了,媵可以代表母国,达到多国同盟的关系。甚至为了能参加到这种多国联盟之中,不惜僭越礼制、有了异姓的媵婚。违背“异姓不媵”的礼制也要用媵婚参与到政治联盟之中,可见媵婚的流行和政治联盟的扩大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媵婚可以在不违背“同姓不婚”的前提下使得国与国之间建立起政治同盟,并保证这种联姻同盟的稳定,甚至还能够达到多国联盟关系。可以扩大婚姻联盟,进而达到政治目的,使得媵婚在春秋时期的上层中变得十分流行。

但另一种意义上,女性特别是媵妾不仅成为了繁衍后嗣的工具,还成为了政治外交上的工具,彻底丧失了个人的独立,成为男权统治的附属和工具。

春秋时期王室衰败原因(春秋时期上层为何流行媵婚)(6)

结语

媵婚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政治婚姻形态,在春秋诸侯国政治关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媵婚制是原始掠夺婚、群婚风俗的遗留和延续宗族统治这种需求和宗法制度的需要以及诸侯国之间政治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媵婚制的存在既有利于延续宗族统治的力量,又有利于扩大政治联盟,所以在春秋时期的上层得以流行。但是媵婚制的出现也反映出女性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独立人格和自由的逐渐丧失,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属。

随着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日趋激烈,兼并战争使得同姓国不断减少,实施媵婚制的基本条件不复存在。再加上礼制被破坏,媵婚也不再是完全遵从礼制的规定,僭越礼制的媵婚就大量存在。盛行于春秋时期的媵婚在战国末期时已经走向没落,到秦朝时已经完全消亡。

参考资料

《礼记》

《仪礼》

《左传》

《谷梁传》

《公羊传》

《中国婚姻史》

《图腾制度与外婚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