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

《漫长的季节》是一部特别有料的剧,每个人物都特别鲜活,特别接近生活真相。

即使是总共不超过10场戏的李群,其人物形象都是非常立体的,其行为逻辑在长达20年的跨度上都十分清晰,似乎可以看到他一步一步的升迁与成长。

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阻止下岗工人闹事的现场,当马队被弹弓砸到额头退出现场时,崔也跟着马队离开了。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面对着汹涌的工人。

马队觉得自己挂彩这事有点没面子,就说要先撤,崔马上说自己也跟他一起走。

马队只象征性地问了一句,小李能顶事不?崔当然回答说,没啥事,能行。

当他们俩开着车从人群的后面给李群打招呼说,我们先撤了,你注意安全的时候,小李明显愣了一下神。

那一刻,我都在心里替他来了一句国骂,你们俩快活去了,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顶着。

但他马上打起精神,全力维持住局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几点:

1、马队明显喜欢崔一些,崔和李都是他的下属,棘手又不讨好的活就让小李干了;

2、马队也相信小李的能力,可以独挡一面不至于出大事;

3、李群是个有担当的人,关键时候能扛事。

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1)

他第二次出场的时候,是和马队一起来厂里调查碎尸案,警车还没停多久,后面的备胎就被人给卸了。

王响为了图表现,赶紧找到偷轮胎的小子把轮胎还了回来,而且打马虎眼说是搞错了,马队心知肚明但也不打算计较这事。

这时候,王群站出来质问王响:你是要包庇谁呢?

其实他第一次出场我都没记住他的脸,都淹没在人们群众的汪洋大海中了。

这次终于看清楚了,原来是一脸的稚气和一身的正气,显然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

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2)

第三次就是局长要求马队先调查港商失踪案,而马队坚持要先调查碎尸案,在会上吵起来的时候,李群说,“要不,港商这案子我替马队盯几天?”

这是他快速进步的关键一步。

事实上,港商失踪案导致了80万巨款(90年代绝对是)的不翼而飞,对于等米下锅的工厂是巨大的打击,全厂员工都指着这个钱生产、生活,对社会的稳定影响极大。

所以,领导要求先调查侦破这个案子。而马队觉得碎尸案人命关天,他眼看也有了一点线索了,怎么能现在放弃呢?凶手可能因此就跑了呢?

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3)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马队答应先调查失踪案,然后两个案子分别交给小李、小崔同时侦办。这样,有了结果都是自己领导有方,小李还是做的那些事,但领导面前就捞不着好了。

但马队这人心高气傲,仗着自己资格老能力非要坚持自己的做法而缺乏领导角度的大局观。

小李警官关键时候的一句话,让马队觉得他为自己挡了火力,而在领导那里,会留下极深的印象。

接下来,小李带人在银行抓到了傅卫东,关键是钱也找回来了,避免了财产损失。人赃俱获,案子破得漂亮。

而那边的马队,一路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地将恶人沈大爷带回桦林,却被这没人性的家伙所激怒,半路上停车将他痛揍了一顿。痛快是痛快了,但也违反了纪律,落了个处分。

若没有小李的能干,估计马队受个处分还是能继续当马队的。但有了港商案的迅速破案,领导已经有了可替代的人选,这就有了后来的李队。

这就开始了由马队、小李到老马、李队的转变。

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4)

观众要看的是快意恩仇,而现实往往需要衡量再三。

有时候,很多人认为自己就是怀才不遇,自己明明是对的,领导却偏偏重用别人而处处针对自己,

其实,在这个老马与小李的事例中,不妨想一想,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样选择呢?

有人说,小李就是工于心计,是小人。这一点我是不认可的。他没有任何违背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行为,如果说有竞争,那也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属于良性竞争。

马队跟李局前后对比(马队与小李是怎么变成了老马与李局的)(5)

当然,他对于他侦办的案子也有和马队一样的疑点。

可以想见的是,在社会影响及上级领导的强大压力下,他虽然利用傅卫东顶罪的有利证据迅速结了案,但私下里也一直没放过这些疑点。

所以最后才能与破案三人组将所有线索汇总成功破案。

总之,观众想看的是痛快淋漓,是快意恩仇,像马队那样,更具人格魅力。每次看到他管自己的小狗叫“小李”就忍俊不住,是个真性情的汉子。

但现实中,却是要少一些意气用事,多一些周全衡量。像小李那样会更顺利一些,当然,可能也无趣一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