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蛋白的作用是免疫和凝血(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的是是非非)

球蛋白的作用是免疫和凝血(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的是是非非)(1)

作者:汪明明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前不久某医药厂商生产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被曝光HIV抗体阳性,一时间把原本临床应用就存在一定争议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何为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存在哪些问题?何为HIV?应该如何看待涉事血制品HIV抗体阳性问题?笔者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并和大家共同探讨。

什么是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又称丙种球蛋白,共有IgA、IgD、IgE、IgM和IgG五种,其实质是由体内B淋巴细胞针对各种病原体产生的不同抗体,属体液免疫。血液中主要有两种蛋白质,即球蛋白和白蛋白,两者不要混为一谈,球蛋白主要起免疫作用,而白蛋白作用较广,包括血液中物质的转运、维持血液的胶体渗透压、为细胞修复提供原料等。

作为药品使用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的血浆中通过非常复杂的生物技术提取的,而且只能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有供肌肉注射用的丙种球蛋白,但因疗效不确切、以及可能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等风险因素,故而已经被淘汰,市场上已经不见了踪影。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对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具有广谱性,而不具有特效性,对机体免疫力有一定提高;与此不同的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种类的免疫球蛋白,其防御作用是针对单一疾病的病原体,而具有特效性。但无论是哪一种免疫球蛋白,都是短时的被动免疫,疗效不持久。

临床应用存在哪些问题?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特有的生物学作用,赋予了其特有的临床治疗适应证,主要包括:

1. 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L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但选择性IgA缺乏症不能应用;

2. 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疾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脓毒血症、儿童艾滋病等;

3.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等。

但目前临床上,存在像抗菌药物一样的滥用现象,把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当成抗感染、提高免疫力的万能神药,对一些感染患者动辄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正如上面所述,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不具有治疗的针对性,寄希望于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进行病原治疗是不现实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比如手足口病患儿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但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不一定就含有针对手足口病病毒(EV 71和Cox A16)的抗体,病原治疗可能是无效的。所以对常规治疗有效的患者,不建议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

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滥用的弊端是:

1. 造成浪费资源,使原本就紧张匮乏的血源更加紧张匮乏;

2. 增加医疗费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价格不菲,每天的费用在千元人民币以上,性价比低;

3. 增加血源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增加副作用;

4. 混淆诊断: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后,患者血液中会出现各种无关抗体阳性(比如结核抗体、丙肝抗体、麻疹抗体等),使原本诊断不明的疾病病情分析变得更加复杂。

何为HIV?如何看待血制品HIV抗体阳性?

HIV是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又称艾滋病病毒。据报道,权威部门已对上述涉事药厂HIV抗体阳性同批号的静脉用免疫球蛋白进行了封存检验,结果提示HIV核酸阴性,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对这一检验结果的深一步解读是,检验样品中未发现具有生命力的病毒存在,接受该批号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者发生艾滋病的可能性基本排除。血制品的生产过程中有针对病原体的灭活工序,这是保证血制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但无论如何有一条是明确的,这就是涉事机构在血源管控上肯定存在问题。血源管控方面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不能妄自去猜想,猜想是可怕的。但这一事件实实在在给我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血源的安全管控关乎千万百姓的健康,稍有不慎,将会酿成大错,其影响恶劣,危害极大。无论是医疗机构还是血制品研制厂商,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是用血安全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Wang J, McQuilten ZK, Wood EM, et al.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 When and what is the evidence?J Crit Care. 2015 ;30(3):652-655.

[2].Perez EE1, Orange JS2, Bonilla F, et al.Update on the use of immunoglobulin in human disease: A review of evidence.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7 ;139(3S):S1-S46.

[3].罗伯特 (著),汪明明 (译).美国最新临床医学问答:感染性疾病,海洋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周海云,江丽君.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的研究与应用.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9;27(4):70-74

[5].王锁彬,贾建平.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的治疗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8(4):241-243

[6].Nixon RR1, Smith SA, Johnson RL, et al.Misleading hepatitis C serology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Am J Clin Pathol. 1994 ;101(3):327-328. [7].Kareva L1, Mironska K1, Stavric K,et al.Adverse Reactions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 - Our Experience.Intern Med J. 2017 ;47(1):119-120.

[8].Benwell N, Boan P, Raby E, et al.False positive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d surface antibodies due to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CMAJ. 2012 16;184(15):1709-1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