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笔是怎样来的(古人书论中的转笔)

最近在看书协孙晓云主席所著的《书法有法》一书,其中涉及到一个概念,那就是“转笔”。乍看之下,觉得很浅显。但深究起来,却一直不思其解。

第一层认识

转笔,不就是捻管吗?是为了聚拢笔毫所进行的一个很自然的小动作嘛!现代的书家很多人都在用啊。尤其是初学者,为了方便调锋,经常把笔杆转来转去的。

写毛笔字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情况。

那就是一笔写下去,毫锋会向一个方向铺开,笔锋就变成扁平的了。这个时候,如果下一笔的笔画比较细,那么很自然的就会把笔杆转90度左右,用较细的笔锋入笔书写。

这就是捻管。

当初开始学毛笔字的时候,老师说尽量减少捻管,多用手腕来调锋。但是,一直到现在,为了图省事,我还经常时不时得用到捻管。

所以当初我问老师,到底捻管好还是不好?老师只说了四个字,自然就好。

反正老师也没确定到底捻管好不好?但是我觉得没什么不好。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嘛。

古代的笔是怎样来的(古人书论中的转笔)(1)

第二层认识

但是,我继续看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孙晓云主席说的“转笔”貌似并不是捻管。

这下就很有问题了。

不是孙晓云的问题。而是我忽然发现,孙晓云所说的“转笔”和我理解的捻管并不是一回事。

这下问题就有点大了。

难道说古代书论中所说的“转笔”另有别的意思。

于是,我再考虑。“转笔”是不是就像老师说的,用手腕来调锋达到转笔的目的。

手腕是灵活的嘛。转动手腕,也可以实现捻管的效果,只是会很麻烦,但是多加练习,习惯了就好了。

就比如需要捻管的时候,转动手腕,让手腕转90度左右,然后入笔书写。但是这个姿势非常别扭,而且使起来力量不好掌握。手悬空写大字的时候还可以,但要写小楷就非常费劲。

老师以前说确实有一些高手,他们用转腕代替了捻管。这些人是极少数,而且功力应当十分深厚。

我想,他们应该都是在写大字的时候这样操作的吧。

谁知道呢?唉唉!

还是一知半解。

古代的笔是怎样来的(古人书论中的转笔)(2)

第三层认识

本着探究到底的精神,我在最近练习毛笔字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转笔”。

唉,这个该死的“转笔”。孙晓云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又翻开书。

书里收集了古代书论的片段,这些古人是这样写的

蔡邕:一势为“结字”,二势即“转笔”。

董其昌: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宋曹: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

卢携:凡用笔,皆令转动自如。

再次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

但是,这几天在写毛笔字的时候,有个现象出现了。

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想“转笔”这个问题。在写字的时候,就是在写某一笔的时候,有意无意间做了类似于捻管的动作。

比如,写一笔长横。先搭笔,入笔,慢慢向右书写,写到长横中间的时候,因为要写细,而且线条还要有劲道,所以手不由自主地转动了笔杆。也就是说,在书写运动中转动了笔杆。

这纯粹是一个毫无意识的动作。也就是这几天脑子里想“转笔”这个问题的时候下意识做出来的。

但是,写出来的线条明显比之前有劲道了许多。

难道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转笔”吗?

我不敢确定。也不敢确定我的这种动作是否是正确的,抑或是错误的。

我都不敢确定。

古代的笔是怎样来的(古人书论中的转笔)(3)

作为写毛笔字的小白,一直不知道自己所写的东西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自己的用笔到底对不对?

去年跟着老师断断续续练了大半年,刚入门。现在一直在临褚遂良的《倪宽赞》。反正就那么一直临,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样。

不求写得多好,只为了练练心境,多一种爱好。

好了,把问题写出来,也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期待高手来指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