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的优秀笔记怎么做(话说机关里的文字匠)

昨天说到“好脑子赶不上烂笔头”,里面提到做笔记的重要性,今天就接着这个话题,说说怎样做笔记。

大家看了这个话题,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没用的话题。笔记谁不会做呀?不过,要当好一个文字匠,还真的要琢磨一下笔记应当如何做。

我刚参加工作时的老处长有一个本事,他会速记,每次开会他都能把领导讲话一个字不差的全部记录下来。大家都特别佩服他的这一本事。他也好几次劝我学学速记,说这对于一个文字工作者非常有用。但我是个比较懒的人,口头上应了几句,后来就没下文了,终究也没有学会这一技能。

不过好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小型录音机已经相当普及。当时我们在处里也配上了一台,每次开会大家都带着这台小录音机去,会后用录音机一句一句地把领导讲话翻下来,效率似乎也不比速记差多少。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这一行也不能完全指望录音设备。因为有许多会议特别是一些内部会议是禁止录音的,到这时候还要靠纸笔记录。所以,我们这些文字匠特别是老文字匠们都有一手快速记录的本事,当年和几个同事一起参加一个有很高级领导出席小范围会议,会后需要把领导的讲话整理出来,我们几个人硬是凭着手中笔记本上的记录,相互对照印证,结果一字不差地把那位领导的讲话整理了出来。

要说这种记录能力有什么诀窍,其实也没有。主要是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心到手到,除了使用正常的汉字记录之外,还用一些自己能看懂的缩略符号穿插其中,这样就能记得下基本轮廓。由于在记录的时候精力高度集中,会后在第一时间立即根据回忆将漏记的内容及时补上,这时的笔记就会八九不离十。

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记笔记习惯,也是非常有用的。这也是我的老处长教我的一手,不妨分享出来,供起草界的新手们参考。

我在昨天说过,我手头有三个笔记本,分别为会议笔记、读书笔记和“灵感笔记”。这三个笔记本的记法都不尽相同。

先说会议笔记本。一般情况下,我开始用一个新的会议笔记本的时候,会在外缘三分之一处折一条线,这样我的记录本只用到每页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是留给会后整理和“补漏”用的。每次开会的时候,我记录会议内容用掉一页的三分之二,会后我会及时根据会议把漏掉的重要内容在空白的三分之一处补上,分别插入相应的地方去。除了补漏之外,会后整理笔记的另一项内容是标注重点。我做记录的另一个习惯是手头一般备有双色笔,用一种正常的蓝色或黑色笔做记录,另外用一只红色或绿色的笔做标记。这样会非常醒目地将重要内容标识出来,有时还在那一页面上三分之一的空白处用红笔简单地记上两句心得。这样一来,我的笔记本就变得花花绿绿的,除了我自己,别人谁看了谁迷糊。

再说读书笔记和“灵感笔记”。这两种笔记本规格不同,一般而言读书笔记本会是比较大的那种本子,我在使用这种本子的时候往往会记得很随意,而且行间距较大。这种大行距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在笔记上勾画和增加标注。至于“灵感笔记”则是我专门写在可以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这种笔记本是我让同事专门定做的,大小规格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装在西装口袋里,另一种则是可以在夏天装在衬衣口袋中。这种笔记本上不划线,只打上暗格,在上面书写时完全不受暗格的影响,可以书写得更加随意,有时一页纸上只记录几个关键词。事后再对这些内容重新整理。我的习惯是,这种“灵感笔记本”上随手记录的一些东西,定期将其整理后抄誊到读书笔记上,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经常整理思路,始终用笔记督促自己学习和思考。

读完一本书的优秀笔记怎么做(话说机关里的文字匠)(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