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

清末奇案——马年刺马:两江总督大人马新贻,被堂而皇之刺杀身亡

晚清同治庚午年出现过好几起杀官的案件。浙江嵊县知县丹徒人严某忽然为官署中剃头匠所戕,剃头匠同时杀了严知县的幼女和幼女的奶娘,还取了知县大印,在闹市中跳舞狂歌,类似精神失常,旋被抓获,按律治罪。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1)

山东青州知府被杀,其实就是一桩大乌龙。当地驻军有一个士兵,按军事技能和资格都应获得正式编制待遇,但参将却给了向自己行贿的另外一人。士兵大怒,埋伏在关帝庙,等待前来烧香礼拜的参将。黎明时分,看到一个三品顶戴的官员跪拜在神像前,跳出一击毙命。仔细再看,才发现是青州知府,很快正主参将来到,该士兵也被法办。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2)

而这一年最为劲爆的还属“刺马案”,即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案,本案在当时就上达天听、天下传闻,后来还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与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和“太原案”并列。

刺马案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比如,1973年由张彻导演,姜大卫、狄龙、陈观泰主演的邵氏电影《刺马》;1992年台湾出品的由姜大卫、李婉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刺马》;2007年,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主演的大片《投名状》——这部电影也是以刺马案为原型,但故事其实正好相反。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3)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在江宁(今江苏南京)刚完成了一场阅兵操练活动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几位卫士的护送下,徒步返回督署,路途之上被一个平民模样的男子用刀刺中要害,次日不治身亡。

光天化日之下,管理江苏(含今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的一品封疆大吏,被一平民刺杀身亡,这对清廷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件必须极其重视的事情。慈禧老佛爷很生气,命令漕运总督火速赶往江宁,会同江宁将军,联合调查此案。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4)

可是没想到两位一品大员共同查了两个多月,案件却并没有什么进展。审理结果就是刺客张汶祥曾经做过海盗,被马新贻镇压,同伙被杀,本人亡命。后来他做非法小额典当生意谋生,又被马新贻出告示禁止,断了财路,因为这些原因怀恨在心,挟私报复,因而刺杀了马新贻。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5)

慈禧哪里肯信,她迅即派遣了刑部尚书郑敦谨前往江宁亲自查案。郑敦谨以清正廉明著称,但到了江宁他却发现这里的水比想象的深得多。典型的证据就是刺客张汶祥在刺杀时,除了喊了一声“刺客是我张汶祥!”还说过一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显然有人主使,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马新贻担任两江总督,动了他们奶酪的湘军势力。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6)

案件审理过程胶着的同时,一个关于马新贻夺取结义兄弟妻子并杀死结义兄弟,另一个结义兄弟张汶祥为兄弟报仇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编成了戏曲在上海租界密集上演。这是不但要杀人,还要让被害人身败名裂的节奏。

办案钦差郑敦谨在重重压力和顾及大局的情况下,只能在和曾国藩一同起草的奏折将审判过程一一阐明,但审理结果仍是张汶祥因私仇杀人,刺马只是他的个人行为,并无他人指使。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7)

最终刺客张汶祥被凌迟处死,还被剖腹挖心,以祭奠马新贻的亡灵——张汶祥本名其实是张文祥,因为清廷习惯在江洋大盗的名字上加三点水泄愤,所以被写作张汶祥,后来孙中山的原名孙文被写作孙汶,也是这个路子。

马新贻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后回山东菏泽老家祭祖,曾经悄悄地对儿子说,自己出任两江总督后如果不幸出事,一定要约束家人不要声张,更不去找朝廷告御状。其实他已经明白自己的敌人有多强大,自己为慈禧和朝廷当猫脚爪,下场不会好。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8)

这也就是前面提到《投名状》的电影故事,虽然以刺马为原型,但故事正好相反的原因。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是因为拥兵自重、功高震主而被朝廷暗算,而真实的马新贻其实是朝廷的忠犬,暗算他的是湘军。

(当年九月廿六日慈禧和曾国藩有过一次对话——慈禧: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对曰:这事很奇)

在官方层面,刺马案结案了,可关于马新贻杀弟夺妻最终遭报应的戏曲广为流传。事实上,后来几乎所有的《刺马》主题的戏曲和文艺作品都是按照这个故事框架来的,马总督的污名化在大众的心目中已经铁板钉钉。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9)

最为诡异的是,连当过安徽巡抚,当年曾经就是马新贻顶头上司的乔松年在马新贻遇刺、“性丑闻”戏曲风靡的时候赋诗一首,其中有句:群公章奏分明在,不及歌场独写真。

兜头一盆脏水朝死去的马新贻泼上去。当时参与案件审理的小人物孙衣言(著名经学家孙诒让的父亲),和袁保庆(袁世凯的叔父加嗣父)愤于真相不白,特立独行,没有认可案件最终官方结果。(当时袁世凯只有12岁,跟着袁保庆也在南京)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10)

在他们看来,本应该了解马新贻的乔松年的上述诗句尤其不可恕。

乔松年的诗句应该不是基于传闻,其实内在逻辑或许是:从其简历中的交集可以发现,担任过上海、安徽地方官的山西人乔松年,和安徽人李鸿章和上海方面乃至湘军本身有着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鲜血凝成的友谊,其关系全都非同一般——所以,空降的马新贻是大家共同的敌人。

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案(清末奇案马年刺马)(11)

当时,同治帝的帝师翁同龢这么评价本案:三百年未有之奇事也,嘻,衰征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