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

都说写作源自生活,一部好的作品背后离不开作者丰富的生活经历。一部作品之所以觉得好,也离不开它的真实。

作品《雷雨》的创作背景便是这样,在作者曹禺所处的封建阶级社会下,他亲眼见证了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雷雨》这样的杰作里,其实和曹禺的个人经历,真真切切地做了一次关照。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1)

雷雨的诞生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班2年级就读。一直酷爱话剧的他想写一部大戏,然后他便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和所见所闻,开始构思话剧《雷雨》,在历时5年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话剧《雷雨》的创作。

说起《雷雨》这部作品大家并不陌生,它不仅是我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就连在日本也是十分畅销。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在资产阶级下,一个封建社会家庭深受封建压迫而造成的一个悲剧。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2)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也曾表明那个时候,他是想反抗的。但他始终被这样的旧社会困住,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但他不甘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作者选择了用笔,用作品来为群众发声。

这部话剧可以说是作者在压迫环境下为每一个受压迫的人发出的呐喊。

这部剧作虽然仅仅两个场景,就连剧中情节发展都不到二十四小时,却为我们展现了展周鲁两家长达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以现在的角度来话剧可能会觉得这部话剧情节有些狗血与夸张。但它背后所传达的人物命运与思想是十分深刻的,这也是为什么《雷雨》被选入中学教材的原因。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3)

人物塑造与作者生活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在清末留学日本归来,经历了辛亥革命后获中将军衔,后又任多职。

母亲薛氏出生于商人家庭,生下家宝后三天因患产褥热病逝。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如果你曾了解过作者曹禺的这些人生经历,再去看《雷雨》,便会找到一些雷同之处。在话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是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他们的性格都十分真实饱满,更加贴近于真实生活中的人物。

这也间接说明人物塑造能在作者生活中找到原型。在话剧中,首先是周家的主人周朴园,这一人物并不是单一片面的,他的人物性格复杂矛盾。

在30年前,他爱上女仆侍萍,并与之生下2个孩子,而后却因为要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而抛弃了侍萍,最后更是逼得侍萍投河自尽。但30年后的悲剧,周朴园也很愧疚自责。

周朴园这一人物一面展现着地主阶级官僚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丑恶,另一面隐藏着对侍萍的感情和愧疚。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其实在作者曹禺所处的年代,这是很多生活在封建礼教下人性惨遭破坏的一类人。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4)

在剧中最为典型的人物是繁漪

她的性格矛盾似乎比周朴园更加突出,尽管出生于上层社会,但思想精神却还是停留在下层社会,导致她在嫁给周朴园之后,产生了对婚后生活的枯寂,后面接着又对继子产生了感情。

她一边因为违背道德而不耻,一边却始终对这段感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角色看似很荒唐,却是真实存在的。

作者的继母与身边好友,陆以洪的嫂子就属于繁漪这样的人。她们一边受着封建社会的压迫,一边把这种情感作为解脱封建束缚的一道光。.

其实除了繁漪这样的角色有着对应,话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有对应,比如剧中的周萍对应着作者的哥哥,在周朴园的身上也能看到作者父亲的一些影子,而他本人也有着周冲一样的性格。

作者把这些身边可见的鲜活人物放在了话剧创作中,也让这部话剧更具有现实主义。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5)

人物命运与创作主题

《雷雨》这部话剧不仅仅在人物角色上贴近作者的真实生活,在话剧中的年代背景也和作者十分贴切。

曹禺的创作得益于他能做到从一个异于常人的角度去创造作品来表现现实的思想。这个角度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角度,而是一种亲历者、同情者的角度。

话剧创作的主题源自于他更能对当时遭受封建迫害的人产生共情,并始终怀着一颗悲悯同情的心去看待他们的痛苦,这也是让每一位观看这部话剧的人都能深刻理解人物的悲惨并能对此产生共鸣的原因。

他想要表现一种痛恨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曙光。

在作者的笔下,《雷雨》中人物的经历十分曲折,从上一代人的恩怨延续到了下一代。30年前侍萍被逼投河自尽本以为能结束,没想到被救活后过了30年再次重逢周朴园。而他们的儿女也再次产生各种纠葛。

雷雨节选曹禺简介(作品来源于生活)(6)

从重蹈母亲侍萍覆辙的四凤开始,到周萍得知四凤是自己的妹妹,而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继母繁漪与继子的特殊情感,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混乱不堪,这样的人物矛盾冲突达到了极点。

这个时候,似乎已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而唯一的解脱就是他们纷纷走向了悲惨的结局。在这样一个封建压迫的社会下,没有谁能幸免。

在思考剧中人物命运的悲惨中,便会发现人物的命运走向与作者创作话剧本身的主题是十分契合的,作者需要一个这样的悲剧来控诉封建思想的糟粕。

一个伟大的作家创作中透露着“真”,正是由于这种真,才让《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有了灵魂,而曹禺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作者也曾在创作时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这样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想要反映的恰恰是现实,是让更多人在看完之后能深切体会的悲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