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而来,通过一个个成语,我们可以还原出一段段精彩和生动的历史。

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1)

沧海桑田

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沧海桑田”,指大海变成农田,或农田变成大海,源自东晋葛洪《神仙传》:“王远,字方平,东海人也……麻姑自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麻姑、王方平都是神话人物,有异于常人的高龄。葛洪在此是借两人对话,来说明沧桑变迁的地质现象。

“沧海桑田”的故事并非臆想虚构,而是有依据的。故事说王方平是东海人,东海所指今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含东海县),位于黄海沿岸。这里为上升海岸区,又由于黄河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入海,故称黄水洋,暗沙浅滩,分布很广,海岸不断向海洋推进,沧海桑田的变化十分明显。

唐代时,学者们对沧海桑田已形成普遍认识。当时江西抚州南城县山上发现有螺蚌壳化石,因而更使人们相信《神仙传》所记的“东海三为桑田”之说。唐大历六年(771年),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任抚州刺史,将其亲眼所见,撰写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一文,文中引述了《神仙传》一段话后,接着说:“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刻金石而志之。”

但当时对其成因并未进行探讨,这种科学探讨是从北宋开始的。1074年,沈括作为朝廷命官,视察北部边防,路过太行山麓,发现螺蚌化石,沈括后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分析道: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沈括首先根据高山岩石中存有螺蚌壳以及海滨所有的卵石,来说明高山原为古代的海滨,并提出华北平原皆为泥沙沉积而成。继之,沈括考察华北平原的几条大河泥沙量极高、黄土高原泥土流失十分严重等情况,进一步论证华北平原是淤积平原。

沈括正是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来说明地形高、下可以互变,沧海、桑田可以互变的道理。尽管沈括没有谈到地质内应力的作用,只谈到地质外应力,但其认识在当时已是十分先进了。

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2)

斗转星移

古代对星空的认识


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古人通过长期的星空观测,对密布的繁星逐渐熟悉。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古人把星星划分成群,各群的星数多寡不等,多的几十颗,少的只有一颗。把一群之内的星用假想的线连起来,可以组成某种图形。古人发现许多图形和平时所接触的一些事物很相似,于是便给予图形相应的一些名称。例如“北斗七星”,连线图形像一只长把的勺子,和古人用的舀酒器——“斗”很相似,所以取名“北斗”。诸如此类的名称,表示组成一群的星星,这样的群,古代称为星官。

早期命名的星官,多和当时人们较常接触的事物有关。例如可以分为生产、生活用具类(斗、箕、毕、杵、臼、车、船等),动物类(鱼、龟、鳖、狗、狼等),人物类(老人、女人、织女等)。后来,统治阶级把人间的国家机器和社会组织也搬到天上,就有了官职类(帝、太子、相、侯等)、军事类(大将军、骑官、斧钺、羽林军等)。

对星官数目的记载,在历史上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据初步统计,在先秦史料中记载的星官数约为38个。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中所记星官数为91个,包括恒星500余颗。东汉初年成书的《汉书·天文志》则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自战国秦汉以来,甘德、石申、巫咸等星占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星官系统。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合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并同存异,编制出一个283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并以此为根据绘成了星图(可惜陈卓的星表和星图均已散失)。此后,经《晋书·天文志》和隋唐《步天歌》的总结和发扬,形成了中国观察星辰的基础,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中国古代就是根据每宿星象的出没和中天的时刻判断季节的。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二十八宿的作用也随之扩大。在现代天文学形成之前,它不仅在编制历法、划分二十四节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归算日、月、五大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乃至满天星斗位置的标准。因此可以说,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

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文史园成语里藏着中华科技)(3)

权衡轻重

度量衡标准的演变


度量衡史专家认为,商代时青铜冶铸技术逐步成熟,青铜器种类多,数量大,在冶铸过程中可能已使用权和衡对不同金属配比的重量称重。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衡重计量已明确有系统的单位和测量用具。先秦典籍《礼记·月令》记载:“同度量,平权衡”,即要求长度和容积的标准要统一,权和衡的制作要准确。

战国时期,楚国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种黄金货币——郢爰。为了在交易中快速、准确地称出金币的重量,确定其价值多少,楚人使用了制作精细的权衡器。权衡器包括一件木衡杆和9枚环形权,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都类似今天的等臂天平。9枚铜权的重量数值以倍数递增,其间关系:1铢、2铢、3铢、6铢、12铢(半两)、1两、2两、4两、8两(半斤)。据专家研究,楚人的1铢约合今0.69克;1斤等于16两,约合250克,恰好是我们今天的半市斤。铜权的重量固定,同天平上的砝码性质一样,所称金币的重量可直接通过已知铜权(一枚或数枚)的重量来计算。

权衡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提纽式不等臂衡器,也就是杆秤。宋代时,杆秤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权演变为“秤砣”,作为称量的“权衡”被简称为“杆秤”或“秤”,此后这一叫法沿用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因“权衡”有准确称重的功能,学者常引申其义而用作衡量、比较的意义。如《荀子·大略》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文中“权衡”“绳墨”作为借喻,将具体器物的用途转为另一层意思。后世学者也多用引申义。如北齐刘昼在《刘子·从化》中说:“故权衡虽正,不能无毫厘之差;钧石虽平,不能无抄撮之较。”意思是说,称物体时,即使把衡杆摆得平平的,也难以保证就没有毫厘的短缺。说明权衡之器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所以权衡时宜,还得谨慎从事。

来源:《解放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