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

#国学新知识#季羡林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知足者富”“知足幸福”……在这浮躁的社会,学会知足已成为人们释放生活压力,寻求心灵宽慰的一种智慧、胸襟与心境。各类心灵鸡汤、修身禅语及处世哲学,对其的解读与劝诫,也可谓鞭辟入里。

关于“知足”最有名的典故,还得提及明代的胡九韶了,他一生家境贫寒,仅够温饱,却每日焚香拜天,感恩上苍赐予他的清福。其妻不解,这一天三餐的清粥淡菜,何以谈得上清福?胡九韶随即道出是三大因素令其庆幸知足:一是生于太平盛世,免于战争灾祸;二是全家有吃有穿,免于受冻挨饿;三是家中无病人,狱中无囚犯。岂非清福?

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1)

国学大师季羡林,跨越世纪、博古通今的学界泰斗,一生淡泊豁达,备受国人尊崇,其通透超然的人生智慧与人格境界,让人如沐春风,流传百年而不朽。看看大师对“知足”独一无二的解读吧:

1.知足有分(fèn)

知足,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满足。那么究竟得到了多少东西才可以达到满足的地步?这里就涉及知足的一个“分”的问题,也就是对知足的合理把控限度。世界万事万物,人亦形形色色,因此知足的限度必定难以把握。大师季羡林,觉得找一个相对勉强一点儿的标准,这个知足的限度就是“约定俗称”。当然,在没有任何客观规定条件下,约定俗成最能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取向与认同尺度。

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2)

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所得之物,达到了合理适度的分量,那么我们就应该知足。而应摒弃过分贪恋高于这个标准或限度的东西,即我们常说的“非分之想”。其实在生活中,令我们焦躁不安,甚至鬼迷心窍的,恰恰是其余那些额外的需要。

2.知足分场合,不知足就是错?

知足常乐,古往今来被人们所尊奉。每个人若能满足于自己的所得,那么人心将保持平静喜乐,社会也必将安定平和,此理人尽皆知。而多数人过分贪恋超出限度的东西,力所不能及,往往便会事与愿违,这便是不知足的下场。

知足常乐的成语出自《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老子》全书中,有四处论及“知足”,但老子以此劝诫的是王侯统治者,即剥削者,而非广大劳动人民。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3)

苹果花的分支

同样,季老提出知足或不知足也是要分场合的。言外之意,不知足有时候也是被提倡的。如季老所言: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在此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人类社会一路向前,源于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的更高追求。也正是因为不知足,才有了对更高文明的推动。鲁迅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此时,鼓励穷人不能知足,要奋起反抗,伸张社会正义,通过不断的改革与革命,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

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4)

3.知足者富,而盲目知足,却等同穷尽了前路

知足是一种赋予大智慧的心境,很多人却将其过度地演绎,表现出一种过分满足的优越感,那么知足本来的意义也随之不复存在了。

我们遵奉知足,又倡导特殊情况下的不知足,显然知足具有了一定的相对意义。当知足挣脱这种低调的心境,而演变成一种优越感的炫耀时,“知不足”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

季老引用中国的一句传统俗语“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字体现了自知之明并非易事,那么多数无自知之明的人便是不知其不足了。如季老所言:

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上述此类人,现实中并不少见。尤其是网络时代,不管是利欲熏心,还是真性情,这种自以为是,傲睨自若,藐视一切之人,真是令人忍俊不禁。也许他们早已忘记了那个自幼被老师谆谆教导的成语,叫做“学海无涯”

知足知不足季羡林(别入盲目知足的坑)(5)

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息呢?

低调知足,谦卑知不足。学无止境,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所拥有的知识与智慧有多么深厚广阔。此时的谦卑便是打开眼界,来吸收别人的不同。而不是满足于自己一些寥寥无几的小智慧,被冲昏头脑。

知足,是满足于自己合理的所得,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绝非就此而让人生不思进取,停滞不前。

知足者富,不知足却在寻求进步,知不足方能放眼前方寻求更广阔的人生之路。知足,既是人生智慧,便非拿来即用。其真正的智慧之光,必在特定的场合中才能闪亮绽放……

关注“拾月文化”:与您一同解锁那些熠熠生辉的文明密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